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我童年時期,以及無數與那個無處不在的米老鼠一同長大的孩子們的童年時期,最具影響力的聲音之一,在 86 歲時去世了。羅伯特·B·謝爾曼是一位作曲家,他與他的兄弟理查德一起創作了一些最受喜愛和令人難忘的迪士尼歌曲。
謝爾曼兄弟可能最出名的是為《歡樂滿人間》創作歌曲,但也為《森林王子》、《貓兒歷險記》和《小熊維尼歷險記》創作了歌曲。他們還為 1964 年紐約世界博覽會創作了《小小世界》和《美好明日》(見上方影片),以及《魔法提基屋》的主題曲。當然,這只是他們多年來為迪士尼和其他人創作的眾多曲調中的一小部分。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與電視相比,關於歌曲對兒童發展影響的研究相當稀少,但已完成的研究證實了直覺,即音樂非常重要。1980 年對美國六年級學生進行的一項研究發現,三分之一的男孩和近一半的女孩報告說每天至少聽一個小時的音樂。總的來說,研究人員發現女孩比男孩更傾向於聽音樂,但僅在十二歲之後。並且年齡較大的孩子比年齡較小的孩子更傾向於聽更多的音樂。但聆聽時間可能不是最佳衡量標準:畢竟,作為一項活動,聽音樂通常可以是一種背景活動,並且不像看電視那樣容易分成三十分鐘的增量。1978 年,一些研究人員對 2 至 16 歲的兒童進行了一項調查,發現三分之二的兒童擁有自己的收音機,三分之二的兒童擁有自己的唱片機,三分之一的兒童擁有自己的卡帶錄音機。
今天的數字並沒有完全不同。Common Sense Media 於 2011 年進行的一項研究 (PDF) 發現,0 至 8 歲的兒童每天花費略多於一個小時的時間聽音樂。接受調查的兒童中有百分之十擁有自己的 iPod 或類似裝置(如果此樣本包括 16 歲以下的兒童,毫無疑問,這個數字會更高)。
對於青少年來說,眾所周知,音樂和音樂偏好在身份從家庭轉向同齡人群體的轉變中起著重要作用。事實上,共同的音樂品味在同伴關係的建立和維護中起著核心作用。然而,對於年幼的孩子來說,即使在今天,他們仍然在聽謝爾曼兄弟的音樂,情況就不同了。部分原因是他們的日常活動比青少年更多地受到父母的控制。即便如此,兒童的音訊使用往往是一種單獨的活動,或與兄弟姐妹分享的活動。在一項小型研究中,75% 的五年級學生報告說獨自聽音樂,而一年級學生中只有 15%。而那些不傾向於獨自聽音樂的人仍然在沒有成人在場的情況下這樣做:與朋友、兄弟姐妹、堂兄弟姐妹或保姆一起。總而言之,這些趨勢表明,即使對於年幼的孩子來說,音樂也具有獨特的個人性。音樂有助於塑造和加強一個人的自我認同感和自我意識,無論是關於在家庭環境中找到自己的空間,還是隨著年齡的增長,關於認同同齡人群體並融入其中。
音樂在童年時期無處不在是顯而易見的,雖然交付方式在過去三十年中發生了巨大變化,但花在聽音樂上的時間可能沒有改變。童年歌曲到底有什麼魅力,仍然如此強烈地引起共鳴?為什麼它們會在成年人中引起如此強烈的情感?
有幾種可能性。
首先,音樂可以作為回憶自己自傳體記憶的線索。2008 年的一項研究讓大學生聽與他們生活中五個不同時期之一相對應的歌曲:幼兒期、小學、中學、高中或大學。研究人員為每位參與者提供了一份歌曲列表,這些歌曲在與每個時期相對應的年份中流行。他們被告知選擇一首熟悉的歌曲,這首歌與某種積極的記憶有關——每個時期一首。
然後,參與者被分成幾組:有些人會聽歌,有些人只是看到歌名,另一些人閱讀歌詞,第四組人看到歌手的照片或專輯封面。之後,他們被要求自由地寫下關於記憶的內容,然後填寫一份問卷,問卷中詢問了關於歌曲與他們的記憶之間關係的具體問題。
雖然聽歌的人和只讀歌詞的人之間沒有顯著差異,但兩組人都比其他組經歷了更強烈的情感。此外,與另一組參與者相比,聽歌或閱讀歌詞的人更可能報告說他們感覺自己“被帶回”到他們生命中的早期時光。研究人員推測,那些閱讀歌詞的人可能在閱讀文字時實際上在腦海中“聽到”了這首歌,有效地建立了一個更大的聽到這首歌的參與者群體。
然而,這項實驗最引人注目的結果是研究人員幾乎沒有提及的一個結果:大學生顯然很容易將特定的記憶與特定的歌曲聯絡起來。歌曲不僅可靠地喚起個人記憶,而且毫不費力地喚起這些記憶。
此外,兒童音樂可能與其他型別的音樂相比具有獨特性。例如,一項實驗發現,五歲的孩子在聽或唱兒童歌曲後,比聽莫扎特後更有創意地用蠟筆畫畫。對於兒童音樂的獨特之處究竟是什麼,似乎並沒有太多共識。可能是歌詞、重複的使用或簡單的旋律。最有可能的是,它是所有這些事物的組合。這些特徵在用於安撫兒童的搖籃曲以及用於逗樂兒童的兒歌中都很常見。這兩種型別的兒童歌曲都幾乎在所有被觀察到的文化中使用。
為此,熟悉的童年歌曲之所以如此令人回味,即使對成年人來說也是如此,可能是因為它們的特徵使它們易於記憶。也就是說,一首熟悉的童年歌曲可能會在幾十年內保持熟悉,僅僅是因為它非常簡單且易於記憶——至少與其他更復雜的歌曲型別相比。也許這就是為什麼音樂和歌曲在口頭文化的維護和傳播中起著如此核心的作用。在音樂適者生存的主題中,受到人類記憶的選擇壓力,童年歌曲很可能最具適應性。
正是由於這些原因以及其他原因,謝爾曼兄弟的歌詞和旋律將繼續流傳下去,即使在他們自己停止生存很久之後。
相關
一日齡小雞更喜歡協和音樂 和 如果小雞喜歡協和音樂,他們會討厭 B.B. 金嗎?這甚至不是要問的正確問題
這篇文章中的所有影片都以羅伯特和理查德·謝爾曼創作的歌曲為特色。在《小小世界》和《我想和你一樣》影片中看到的理查德·謝爾曼仍然住在加利福尼亞。
Cady, E., Harris, R., & Knappenberger, J. (2007). 使用音樂提示不同生命時期的自傳體記憶 音樂心理學,36 (2), 157-177 DOI: 10.1177/0305735607085010
Schellenberg, E. (2005). 音樂與認知能力 心理學最新方向,14 (6), 317-320 DOI: 10.1111/j.0963-7214.2005.00389.x
CHRISTENSON, P., DeBENEDITTIS, P., & LINDLOF, T. (1985). 兒童對音訊媒體的使用 傳播研究,12 (3), 327-343 DOI: 10.1177/009365085012003005
Schellenberg, E., Nakata, T., Hunter, P., & Tamoto, S. (2007). 接觸音樂與認知表現:兒童和成人的測試 音樂心理學,35 (1), 5-19 DOI: 10.1177/0305735607068885
Lewis Paeff Lipsitt, Carolyn K. Rovee-Collier, Harlene Hayne (編輯). 嬰兒期研究進展,第 12 卷。
感謝 Matt Novak 啟發了這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