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我不認為它意味著你認為的意思。丹·西蒙斯訪談。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你是否認為記憶就像攝像機一樣工作,忠實地記錄你的經歷,以便你以後可以回去重溫那些記憶,並以原始狀態捕捉到?你是否相信,如果有什麼意想不到的東西進入你的視野,你會注意到?被遺忘的記憶可以透過催眠術回憶起來嗎?

如果你和 50-80% 的美國人一樣,你可能會對每個問題回答“是”,但你就錯了。這就是認知心理學家丹·西蒙斯(網站部落格推特)和克里斯·查布里斯(網站推特)在對具有全國代表性的 1838 名美國人進行關於記憶和其他心理學概念的調查後發現的。

如果你閱讀我的部落格有一段時間了,你可能還記得正是西蒙斯和查布里斯寫了那本精彩的書《看不見的大猩猩》,關於我們的直覺如何欺騙我們。我寫道:“如果說有一本書是每個人都應該讀的,那就是《看不見的大猩猩》。”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在本週發表在 PLoS ONE 上的一篇新論文(此處免費獲取)中,西蒙斯和查布里斯報告了該調查的結果。我以此為契機與丹談論了他的研究。

是什麼讓你決定首先進行這種研究?是專門為了《看不見的大猩猩》,還是無論如何你都想做的事情?

我們的動機實際上是為了補充我們為本書所做的研究。如你所知,這本書的重點是日常的錯覺,即人們對大腦如何工作的直覺信念是錯誤的。我們一開始就有相當好的證據表明人們對大腦存在一些誤解,但我們意識到沒有人衡量過這些信念的普及程度,至少在全國範圍內沒有。已經有很多調查評估了人們對偽科學、超感官知覺和其他騙局的信仰的普遍程度。但是,據我們所知,旨在評估人們對心理學領域已確立的科學發現的熟悉程度的調查相對較少。

我們的PLoS ONE 論文報告了關於記憶的調查專案的結果,但更大的調查也詢問了關於大腦的其他方面(例如,10% 神話莫扎特效應)。我們可能會將其中一些放入另一篇論文中。

論文中一個有趣的發現是,教育程度與調查專案中對專案的贊同度呈負相關——也就是說,隨著教育水平的提高,對調查專案的贊同度降低——儘管即使是那些上過研究生院的人也絕大多數同意這些陳述。這似乎表明,僅靠普通教育不足以克服這些關於記憶的常見誤解——那麼你認為需要什麼才能克服這些誤解呢?

這是一個很好的問題,這個發現是我覺得既令人欣慰又令人不安的。令人欣慰的是,因為它表明我們都在一起。在某種程度上,教育與智力等其他個體差異相關,這一發現表明,這些誤解並非完全是由於個體差異造成的,它們可能反映了我們看待和與世界互動方式中更根本的東西。對我來說,這是一個積極的方面。消極的方面是,僅靠教育似乎並不能消除這些誤解。當然,鑑於專家們的回答不同,教育的某些方面肯定是有幫助的。我們無法從這些結果中判斷這些差異是由於特定型別的教育(一般的科學培訓,特別是心理學培訓等)造成的。當然,我希望參加心理學課程將有助於減少這些誤解!

我認為這個結果也提出了一個更廣泛的問題。科學家們在向大眾傳達已確立的科學知識方面做得不夠好。新聞稿總是關注最新和引人注目的結果,而不是已經確立了幾十年的發現。科學家(以及新聞官員和媒體)需要更好地傳達我們已經知道的東西,以及新發現的含義。如果我們更好地建立背景,那麼人們也許也能夠更懷疑地審視關於瘋狂的新結果的新聞稿。

你說:“科學家們在向大眾傳達已確立的科學知識方面做得不夠好。”——我當然同意你的觀點。我們如何才能做得更好?科學家、研究人員、教授和學生可以使用哪些工具來幫助架起科學研究和公眾意識之間的橋樑?

鑑於媒體傾向於抓住最新和最熱門的新聞,而不是已確立的發現,這是一個真正的挑戰。我希望在報紙和雜誌上看到更多關於已確立的研究的長篇報道。行業書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這個作用,而媒體對這些書籍的報道也提供了一個機會,讓我們談論什麼是公認的,而不僅僅是什麼是新的。專欄文章是另一種可以達到這個目的的渠道——將當前事件或辯論置於長期確立的研究的框架內,而不是最新的引人注目的發現。但我認為最大的問題是,科學家們需要記住,公眾並非一直都在思考我們的領域,而且大多數人都沒有接受過科學培訓,無法將新發現置於已確立的科學文獻的背景下。此外,很少有人真正瞭解心理學的基礎知識,即使是那些上過大學心理學課程的人也是如此。我參加過一些研討會,演講者在研討會上運行了斯特魯普效應,聽眾都驚歎不已。他們以前從未見過。我們必須記住,即使是舊的東西對其他人來說也可能是新的,如果我們能夠傳達一些舊東西是多麼的根深蒂固,它可能會幫助人們區分科學和偽科學。

82.7% 的受訪者對最典型的失憶症形式有錯誤的理解——他們認為患有失憶症的人很可能會忘記自己是誰,而事實是他們只是無法形成新的記憶。你在論文中提到,這可能是由於像諜影重重這樣的電影造成的。你認為這樣的電影會加劇公眾對記憶的誤解,還是你認為這些電影只是反映了更大的關於心理學的誤解?

我認為我們無法在此處建立因果關係,兩者可能都有責任。鑑於 80% 的受訪者不熟悉這些原則,有理由認為大多數電影製作人也是如此。因此,他們關注身份喪失的想法也就不足為奇了。當然,這也意味著這個想法在公眾意識中得到了加強。所以,我認為它們可能反映了更大的誤解,但它們也使這些誤解永久化。一些電影製作人在努力使細節正確方面做得很好(例如,記憶碎片),但大多數人感興趣的是講故事而不是傳達科學。

你認為電影製作人是否有責任在科學方面,尤其是在心理科學方面更加準確?例如,諜影重重的劇本應該以不同的方式編寫嗎?

雖然我希望看到電影製作人對使科學細節正確更感興趣,但他們的業務不是製作科學紀錄片。我個人認為有很多方法可以在講引人入勝的故事的同時確保事實正確,但我不想將這種約束強加給藝術家。《別那麼科學家》這本書講述了一個關於這方面的很棒的軼事。[尼爾·德格拉斯·泰森講述了一個故事]關於泰坦尼克號中一個與科學相關的缺陷。當迪卡普里奧的角色掛在一塊冰上時,鏡頭顯示了繁星點點的天空,但他顯示的天空是南半球的天空。當卡梅隆[被質問]並被問及他為什麼犯了這個錯誤時,卡梅隆的快速反應顯然是“嗯。如果我那樣做了,我打賭這部電影會再賺 3 億美元。”重點是,電影製作人更關注的是講好故事,而不是確保每個細節都準確。

這是一個 NDGT 講述這個故事的影片,大約從 1:30 開始。

回到論文,63.0% 的人同意“人類記憶像攝像機一樣工作,準確地記錄我們看到和聽到的事件,以便我們以後可以回顧和檢查它們”——你、我和你論文中的專家都知道這是錯誤的,但這種誤解是如此強大且直觀。它似乎有點像視覺錯覺,你知道它是如何工作的,但你仍然忍不住被它欺騙。在視覺錯覺的情況下,這通常是因為視覺處理是自下而上的,並且無法進行自上而下的意識控制。你認為是什麼解釋了這種認知錯覺的原因?為什麼它如此強大和普遍?

我認為像這種錯覺,以及我們在《看不見的大猩猩》中討論的其他錯覺,之所以如此普遍,是因為它們是基於我們日常經驗的完全合理的推論。這也是為什麼它們似乎不會隨著教育程度的不同而發生太大變化的原因。想象一下,我給你看了大猩猩影片,你錯過了大猩猩。現在想象一下,我不告訴你你錯過了什麼。你將繼續生活,並假設,當然,如果一隻大猩猩穿過遊戲,你會注意到它。關鍵是我們只意識到我們所看到的東西,而不是我們所錯過的東西。也就是說,我們的經驗完全基於我們所注意到的東西。而且,我們自然不會考慮所有我們可能錯過的東西。過馬路後,我們不會思考一隻粉紅色的大象可能剛剛走過的可能性。這樣做會浪費大量時間和精力。因為我們只意識到我們注意到的東西,所以我們積累了注意到的經驗,但我們沒有跟蹤我們錯過的證據。如果我們然後根據我們的經驗進行推理,我們就會對我們的大腦實際如何工作得出錯誤的結論。

同樣的原則也適用於我們的大腦像攝像機一樣工作的信念。當我們回憶起一段對個人有意義的記憶時,它感覺生動而詳細。我們沒有證據反駁這種印象,因此我們相信它是準確的。請注意,最初研究他們所謂的“閃光燈記憶”的研究人員也犯了同樣的錯誤。他們要求人們回憶起他們是如何得知著名的政治和民權人士去世的訊息的,但從未檢查過這些記憶是否準確。只有當我們被迫檢查我們記憶的準確性,並且我們碰巧有真正發生的事情的文獻證據時,我們才會意識到我們生動的記憶可能是錯誤的。這種證據通常只來自研究人員在實驗室環境中測試記憶時。該規則的例外來自那些確實有新聞媒體跟隨並記錄他們生活的人(例如,政治領導人)。電影片場的劇本主管也意識到他們的記憶是會出錯的。當我為《看不見的大猩猩》採訪了幾位劇本主管時,他們告訴我,有時,他們會發誓他們對片場某些細節的記憶是準確的,但當他們檢視數字記錄時,他們意識到自己錯了。測試你的記憶並發現它不足的經歷有助於糾正我們記憶必須準確的錯誤直覺。

你對任何發現感到驚訝嗎?有什麼讓你撓頭疑惑嗎?

在這種情況下,並沒有特別的。我們選擇了我們懷疑會導致人們的信念與科學共識之間存在巨大差異的專案。而且,其中一些專案的變體已經在較小規模的調查中多次使用過。我們希望我們的大規模研究能夠證實那些小規模研究的結果,而且我們認為它會證實。我想一個讓我驚訝的結果是教育的影響沒有更大一點。我們確實發現,教育程度較高的人傾向於給出與專家更一致的答案,但即使是我們樣本中受教育程度最高的人,平均而言也同意超過一半的專案。我們對教育的衡量標準相當粗略,我們不能排除教育的任何影響是由於其他因素(背景、智力、社會經濟地位、個性等)造成的。我對很多人都認同僅憑一名證人的證詞就足以定罪感到有點驚訝。目擊證人的不可靠性在法律和犯罪劇中得到了大量報道。教育對該專案的影響非常大——沒有接受過大學教育的人中,近 50% 的人贊同該專案,而對於那些上過研究生院的人來說,贊同水平降至不到 25%。

西蒙斯,D., & 查布里斯,C. (2011). 人們對記憶如何工作的信念:美國人口的代表性調查 PLoS ONE, 6 (8) DOI: 10.1371/journal.pone.0022757

大猩猩圖片來自 Flickr/amuderick

Jason G. Goldman is a science journalist based in Los Angeles. He has written about animal behavior, wildlife biology, conservation, and ecology for 大眾科學, Los Angeles magazine, the Washington Post, the Guardian, the BBC, Conservation magazine, and elsewhere. He contributes to 大眾科學's "60-Second Science" podcast, and is co-editor of Science Blogging: The Essential Guide (Yale University Press). He enjoys sharing his wildlife knowledge on television and on the radio, and often speaks to the public about wildlife and science communication.

More by Jason G. Goldma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