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座文章:有了這樣的寵物,誰還需要人?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僅反映作者的觀點,不一定代表《大眾科學》的觀點。


編者注:在我休假期間,我安排了一系列客座文章,作者都是經常報道動物行為和認知的作家。今天的文章,關於養寵物的好處,來自 Melanie Tennenbaum,她在 PsySociety 部落格上發表文章。在 Twitter 上關注她:@melanietbaum

如果說寵物主人經常理所當然地認為有一件事,那就是他們毛茸茸的、鱗狀的和羽毛狀的朋友讓他們更快樂。

毫無疑問,人們真的很愛他們的寵物。根據美聯社的幾項民意調查,35% 的寵物主人將他們毛茸茸的朋友納入了家庭合影,30% 允許他們的寵物和他們一起睡在床上,高達 25% 的已婚或同居寵物主人認為他們的寵物比他們的另一半更善於傾聽。這還不是全部;甚至有證據表明你的寵物可以讓你更健康。心臟病發作的受害者如果養寵物,在發作後一年內死亡的可能性較低,而養寵物的老年患者比不養寵物的老年患者需要更少的就診次數。1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事業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發現和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有了這樣的動物伴侶,誰還需要其他人呢?從民意調查和故事來看,這似乎很清楚:我們與寵物關係密切(有時甚至令人不安),它們參與我們的生活讓我們更快樂、更健康。但是,在軼事和民意調查資料蓬勃發展的地方,科學卻有些掙扎。考慮到因果關係主張需要對照實驗這個簡單的事實,將一些參與者隨機分配到寵物所有權,同時將另一些參與者分配到禁止毛茸茸友誼的做法,會帶來倫理困境。在完全由相關性研究構成的文獻中,我們如何知道寵物是否真的讓人更健康、更快樂,還是健康、快樂的人只是更可能養寵物?

是什麼讓我們首先感到與寵物親近?

根據關於擬人化的研究,持續孤獨或孤立的人更可能將人類特徵歸因於他們的寵物。在一項研究中,觀看過電影 《荒島餘生》(講述一個男人在荒島上經歷嚴重隔離)片段的參與者,隨後更可能將他們的寵物描述為體貼、周到或善解人意——這些“人類”特徵與社交聯絡特別相關。觀看過恐怖或中性電影片段的參與者,不太可能以如此類人的方式描述他們的寵物。

這項研究表明,感到孤獨、被拒絕或在其他方面與社會隔離,會導致人們將寵物視為越來越像人類。我們與他人越隔離,我們就越有可能將寵物視為合適的替代人,它們充滿了情感、思想、性格特徵以及理解我們的能力。

基於這種邏輯,人們會認為人際關係與主人和寵物之間的聯絡之間存在非常明顯的聯絡。如果孤獨的人將他們的寵物擬人化,大概是為了應對社會隔離,那麼我們是否可以假設,那些從寵物那裡獲得高度社會支援的人,僅僅是因為他們從周圍的人那裡獲得的社會支援水平同樣低?

嗯,別急。故事還有更多。

寵物和朋友:它們真的那麼不同嗎?

我們都知道“瘋狂貓女士”2的刻板印象;如果被問到,大多數人都可以輕鬆地想象出一個清晰的心理影像:一個孤獨的女人坐在家裡,周圍是無數只嗚咽的貓,給它們起人類的名字,自稱是它們的母親,並且表現得好像它們是她最好(和/或唯一)的朋友。

 

伴隨著這種文化刻板印象,社會上普遍認為,那些向寵物尋求社會支援的人(或者僅僅是養了特別多的寵物)這樣做是為了應對一個令人悲傷的事實,即他們的人際關係有些……欠缺。

然而,在最近發表在《人格與社會心理學雜誌》上的一項研究中,Allen McConnell 及其同事得出了截然不同的結論。他們發現,寵物主人實際上不可能感到他們需要保護自己免受社會排斥,也不太可能感到他們必須痴迷地爭取社會認可。

作者還要求這些寵物主人指出,他們認為家人、朋友和寵物在多大程度上是他們“個人自我”的一部分,方法是向他們展示七組重疊的圓圈(如上圖所示),並要求他們指出哪一組最能反映他們與父母、兄弟姐妹、最親密的朋友和最親密的寵物之間的關係。

平均而言,寵物主人認為他們最親密的寵物對他們的自我概念的重要性,與他們的兄弟姐妹相當(儘管這兩個群體都僅次於最好的朋友和父母)。此外,當被要求評價他們從這四個來源獲得多少社會支援時,寵物主人對寵物的感知社會支援的評價,與他們的兄弟姐妹和父母一樣高(儘管不如他們最好的朋友那麼高)。

兩種相互競爭的假設

有兩種假設為如何描述基於寵物和人的社會支援之間的關係提供了相互競爭的建議。

根據液壓假說,如果主人缺乏令人滿意的人際關係,他們應該從寵物帶來的社會支援中獲得特別的好處;如果這個假設是正確的,那麼人際社會支援水平較高的寵物主人將從他們的寵物那裡獲得較少的“社會提升”,而人際關係有缺陷的寵物主人將更多地依賴於他們的寵物。“瘋狂貓女士”的刻板印象(如上文所述)是液壓效應的完美例證,而這個假設自然而然地遵循了擬人化研究提出的邏輯流(隔離 → 擬人化的寵物 → 自尊心提升,孤獨感下降)。

另一方面,互補假說認為,寵物主人與其他人的人際關係與他們從寵物那裡獲得的好處和社會支援無關;相反,感知到來自寵物的強大社會支援應該始終給你帶來提升,無論你與其他人的人際關係有多牢固。

為了檢驗這些假設,研究人員收集了一個狗主人樣本,並測量了其他人他們的狗在多大程度上滿足了各種社會需求(如歸屬感或自尊心)。

有點令人驚訝的是,液壓假說沒有得到支援。隨著與寵物親密程度(以及感知的社會支援)的增加,與其他人相關的感知親密程度和支援也隨之增加。

事實上,在社會需求滿足量表上,人類和狗的分數呈顯著正相關;人們越覺得他們的社會需求被他們的狗滿足,他們也越覺得他們的社會需求被其他人滿足。即使在控制了其他人成功滿足狗主人的社會需求程度之後,狗獨立滿足這些需求仍然與自尊心和幸福感呈正相關,與抑鬱、孤獨和總體壓力水平呈負相關。

從本質上講,只有那些與其他人沒有良好社會關係的人才能從寵物帶來的社會支援中獲益的觀點,已經被相當徹底地駁斥了。相反,人們越覺得他們的寵物在他們的生活中扮演著重要的社會角色,他們就有可能與其他人建立牢固的社會關係。

那麼寵物主人通常更快樂嗎?

有趣的是,寵物所有權實際上與個人幸福感的幾個指標有關——但與幸福感無關。平均而言,寵物主人並不比非寵物主人更快樂,他們的抑鬱程度也相同,儘管寵物主人確實報告了較低水平的孤獨感和較高的自尊心。

這些結果不支援寵物會增加幸福感的普遍假設,甚至不支援寵物所有權可以改善幸福感的假設;如果寵物真的與整體“幸福感”有關,那麼假設分數不存在天花板效應(或地板效應)3,寵物主人應該比非寵物主人更快樂(並且不那麼抑鬱)。

實際上,寵物所有權與幸福感的某些方面呈正相關,但僅限於與社會聯絡有關的方面4。這與互補假說背後的思想非常吻合。寵物主人不一定需要擁有糟糕的人際關係才能從寵物那裡體驗到自尊心的提升和孤獨感的降低;他們所需要的只是寵物。

我們如何建立因果關係?

即使有了所有這些證據,仍然存在一個巨大的(寵物)房間裡的大象:因果關係。如果沒有隨機分配,仍然無法知道寵物主人與非寵物主人之間的差異是否是由於寵物的影響造成的,或者他們的差異是否是導致他們首先養寵物的原因。

為了儘可能地得出因果關係的主張,McConnell 及其同事將這項研究向前推進了一步。他們引入了一個寵物主人樣本,並再次詢問他們感覺自己的社會需求在多大程度上得到了滿足。然而,在詢問他們這個問題之前,他們操縱了兩個關鍵因素。

  • 一半的參與者被設計成感到社會排斥。 使用標準的實驗啟動,一半的參與者被要求詳細描述他們感到被排斥或拒絕的時刻,並帶有豐富的情感細節。這是社會心理學實驗中的一種標準做法,也是一種有效的方法,可以近似模擬現實生活中感到孤立的體驗。另一半參與者只是寫了他們前一天醒來的經歷。

  • 在第一次操縱之後,所有參與者被隨機分配到寫關於他們最喜歡的寵物、寫關於他們最喜歡的朋友或繪製他們大學校園的地圖。這種操縱的前提是,寫作活動應該啟用關於寵物(或朋友)的想法和記憶;看看正在思考寵物的人與沒有思考寵物的人在任何有意義的方式上是否有所不同,是瞭解寵物本身是否真的對幸福感產生影響的最佳方法。

最終發生的情況是,社會需求滿足感僅在地圖繪製條件下對那些感到社會排斥的參與者有所降低。寫關於寵物或朋友的參與者根本沒有受到影響;事實上,這兩組表現出大致相同的效果。雖然這不能確定養寵物對日常影響的因果關係,但它令人信服地表明,寵物為我們提供的社會支援水平與我們的親密朋友提供的社會支援水平相似。

當涉及到保護自己免受社會排斥的負面影響時,你不需要拿起電話;與你的寵物親近可能與與你最親密的朋友聯絡一樣有效。現在,如果 Fido 能送你去機場就好了……

McConnell, A.R., Brown, C.M., Shoda, T.M., Stayton, L.E., & Martin, C.E. (2011). 互惠互利的朋友:關於寵物所有權的積極後果。《人格與社會心理學雜誌》PMID: 21728449

Epley, N., Akalis, S., Waytz, A., & Cacioppo, J. (2008). 透過推斷性複製創造社會聯絡:小工具、上帝和灰狗中的孤獨感和感知能動性。《心理科學》,19 (2), 114-120 DOI: 10.1111/j.1467-9280.2008.02056.x

圖片來源:《綠野仙蹤》照片來自維基共享資源,“辛普森一家”瘋狂貓女士照片來自維基百科,依偎的貓照片和黑色拉布拉多犬照片由作者拍攝

註釋

1. 資料來源於 McConnell 等人,2011 年的引言。

2. 作為兩隻貓的主人,我承認自己有點害怕應驗這種刻板印象。

3. 主觀幸福感或抑鬱似乎沒有天花板效應或地板效應。在 80 分制量表上,主人和非主人的抑鬱症狀平均值都在 30 左右,在 7 分制量表上,兩組的幸福感平均值都在 5 到 5.5 之間,為分數可能高於或低於樣本平均值留下了充足的空間。

4. 雖然乍一看,自尊(在概念上應該衡量參與者的自我看法)似乎不涉及社會聯絡,但其中幾個專案確實涉及社會比較;例如,該量表上的兩個專案是“我能夠像大多數其他人一樣做好事情”和“我覺得自己是一個有價值的人,至少與其他人處於平等的地位”。

關於這項研究的其他報道

互惠互利的朋友:寵物讓我們更快樂、更健康 [該研究第一作者的部落格文章]

寵物:你愛它們,科學家說這種愛對你有好處

寵物:真正互惠互利的朋友

來自“深思熟慮的動物”檔案的相關文章

菲多可能不知道你看到和看不到什麼

來自《奇異紀事》:狗狗心靈感應

悲觀的小狗?抑鬱的小狗?別急!

Melanie Tannenbaum 於 2009 年在杜克大學獲得心理學學士學位,並獲得系級和拉丁文學位榮譽。她目前是伊利諾伊大學厄巴納-香檳分校社會心理學博士生,在那裡她研究權力、說服和政治。

Melanie 在 PsySociety 部落格上發表文章,她在那裡使用心理學研究來審視流行文化和時事,包括從《X 戰警》和《美國偶像》到凱西·安東尼的無罪釋放和韋納門事件等所有內容。你可以在 TwitterGoogle+ 上新增她,她還有一個 個人網頁

Jason G. Goldman is a science journalist based in Los Angeles. He has written about animal behavior, wildlife biology, conservation, and ecology for 大眾科學, Los Angeles magazine, the Washington Post, the Guardian, the BBC, Conservation magazine, and elsewhere. He contributes to 大眾科學's "60-Second Science" podcast, and is co-editor of Science Blogging: The Essential Guide (Yale University Press). He enjoys sharing his wildlife knowledge on television and on the radio, and often speaks to the public about wildlife and science communication.

More by Jason G. Goldma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