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座文章!鏡中之猴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編者按:在我休假期間,我安排了一系列客座文章,作者是其他經常報道動物行為和認知的作家。今天的文章,關於靈長類動物中備受爭議的映象自我識別測試,來自 Serious Monkey Business 部落格的博主。在Twitter上關注她:@SrsMonkeyBiz

我有一個秘密要坦白:我在新聞中最喜歡看的是一些輕鬆的新聞——特別是每當出現動物認知故事的時候。說實話,我不認為它們應該被認為是輕鬆的,僅僅因為它們不是以人類為中心的,但這完全是另一回事。雖然我喜歡這些故事和相關的文章,但我對動物認知研究以及有時從中得出的結果有一個不滿的地方。

用臭名昭著的唐納德·拉姆斯菲爾德的話來說,“缺乏證據並不是證據的缺乏。” 簡而言之:雖然有時認知測試可能沒有理由認為受試者具有正在測試的認知能力,但這並不一定意味著它不具備這些能力。也許這只是意味著測量方法不正確。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業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業: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最近在多種動物身上的發現讓我們有理由重新考慮動物認知測試失敗的意義。

認知測試中更著名的例子之一是用於檢查個體自我識別能力的鏡子測試。該測試通常透過在個體的額頭上放置少量無毒顏料(或其他不同顏色的物質)來進行;如果個體能夠使用鏡子來檢測汙跡,則認為該個體具有識別自身的能力。

靈長類動物的自我識別能力通常因物種而異;所有大型猿類都能夠在鏡子中識別自己,頻率各不相同。43%的黑猩猩、31%的大猩猩和50%的猩猩通過了這項測試(Swartz et al. 1999)。較小的猿類長臂猿通常無法透過測試,而其他靈長類動物(捲尾猴、絹毛猴、松鼠猴和環尾狐猴)通常也無法透過測試(Hyatt 1998;Roma et al. 2007;Marchal & Anderson 1993;Inoue-Nakamura 1997)。人們認為三種類型的獼猴(恆河猴、食蟹猴和熊猴)無法透過測試,它們在鏡子的幫助下沒有任何自我導向的行為或調查標記(Gallup 1970)。

考慮到這一點,這些測試給人的印象是獼猴可能沒有大型猿類那樣具有認知上的先進性。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的 Rajala 及其同事(2010)發表的一項研究表明情況並非如此。在這項研究中,Rajala 發現了兩個恆河猴使用鏡子輔助自我導向行為的例子。除了觀察自己在鏡子中的影像外,其中一隻猴子還能夠“在鏡子前梳理毛髮時聞、舔和看自己的手指”,這表明該個體能夠透過使用鏡子來識別自己。另一隻猴子在檢查用於電生理實驗的頭套時也表現出類似的行為。

當然,目前,這個例子仍然只是一個軼事。但也有其他人認為鏡子測試可能不是自我識別的正確晴雨表。

Broom、Sena 和 Moynihan(2009)進行的一項研究給出了理由,認為鏡子測試可能對更依賴嗅覺而不是視覺的物種不公平。在對豬進行的測試中,研究人員透過新增食物來吸引嗅覺,從而調整了典型的測試,添加了一個可識別的食物碗。透過向豬展示鏡子中反射出來的熟悉的食物碗,但隱藏在障礙物後面,豬隻有透過理解鏡子顯示的是視覺反射,而不是物品本身,才能找到食物。他們用風扇在整個房間裡充滿了食物的氣味,這樣豬就無法使用嗅覺線索來找到食物。在這些測試中,8 只豬中有 7 只能夠找到食物碗,這表明可能需要修改鏡子測試,以便相應地檢測自我識別能力。

鏡子測試遠非完美,但與其將其視為自我識別的衡量標準,也許我們應該將其視為反映使用環境線索來注意到某些事物是不同或意外的能力——而不是作為一種自我意識的形式。換句話說,也許鏡子測試只是評估動物是否理解鏡子的功能。

Broom, D., Sena, H., & Moynihan, K. (2009). 豬學習映象是如何代表物體的並用它來獲取資訊 動物行為學報, 78 (5), 1037-1041 DOI: 10.1016/j.anbehav.2009.07.027

Gallup, G. (1970). 黑猩猩:自我識別 科學, 167 (3914), 86-87 DOI: 10.1126/science.167.3914.86

Hyatt CW (1998). 長臂猿 (Hylobates lar) 對其鏡子影像的反應。 美國靈長類動物學雜誌, 45 (3), 307-11 PMID: 9651653

Marchal P, & Anderson JR (1993). 捲尾猴 (Cebus capucinus) 的映象反應:社會反應和反射環境資訊的使用。 靈長類動物學報;國際靈長類動物學雜誌, 61 (3), 165-73 PMID: 8206423

Rajala AZ, Reininger KR, Lancaster KM, & Populin LC (2010). 恆河猴 (Macaca mulatta) 確實可以在鏡子中識別自己:對自我識別進化的啟示。 公共科學圖書館期刊, 5 (9) PMID: 20927365

Roma PG, Silberberg A, Huntsberry ME, Christensen CJ, Ruggiero AM, & Suomi SJ (2007). 捲尾猴 (Cebus apella) 訓練觸控標記的鏡子自我識別標記測試。 美國靈長類動物學雜誌, 69 (9), 989-1000 PMID: 17253635

Swartz, K.B., Sarauw, D., Evans, S. (1999). 大型猿類映象自我識別的比較方面。在 Parker, S.T., Mitchell, R.W., Miles, H.L., (編輯), 大猩猩和猩猩的心智:比較視角。紐約:劍橋大學出版社。

圖片:Flickr/Flickmor

This is Serious Monkey Business 由一位最近畢業的本科畢業生撰寫,她希望繼續攻讀靈長類動物學研究生。與此同時,她撰寫了她能蒐集到的關於靈長類動物學的任何內容,並將在不久的將來撰寫關於她在半圈養狐猴方面的研究經驗。可以在Serious Monkey Business上找到這位作者,她強烈建議讀者探索更多 Jason 的作品(如果他們還沒有這樣做的話)。

Jason G. Goldman is a science journalist based in Los Angeles. He has written about animal behavior, wildlife biology, conservation, and ecology for 大眾科學, Los Angeles magazine, the Washington Post, the Guardian, the BBC, Conservation magazine, and elsewhere. He contributes to 大眾科學's "60-Second Science" podcast, and is co-editor of Science Blogging: The Essential Guide (Yale University Press). He enjoys sharing his wildlife knowledge on television and on the radio, and often speaks to the public about wildlife and science communication.

More by Jason G. Goldma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