捍衛你的領地:在牆上撒尿只是狗的行為嗎?

似乎每個人在遛狗時都成了業餘動物行為學家。他們注意到他們的狗傾向於在幾乎所有東西上撒尿,並推斷菲多(狗狗的名字)是在標記它的領地。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代表《大眾科學》的觀點


歡迎來到領地性周!本週每天,我都會發布一篇關於動物或人類領地性某些方面的文章。動物如何標記和控制它們的領地?是什麼決定了動物領地的大小或形狀?動物的領地能告訴我們關於神經解剖學的什麼資訊?今天,我首先提出兩個問題:第一,建立領地的功能目的是什麼?第二,我們在多大程度上可以將動物領地行為研究的發現應用於理解人類領地行為?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業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業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塑造我們今天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似乎每個人在遛狗時都成了業餘動物行為學家。他們注意到他們的狗傾向於在 - 嗯 - 幾乎所有東西上撒尿,並推斷菲多正在標記它的領地。大多數人至少熟悉動物領地性的基本原則,這表明動物領地性的研究已經相當成熟。事實上,行為生物學家和動物行為學家至少從 1920 年代就開始對動物領地性感興趣。動物領地性的主要目的似乎是透過使用聽覺、視覺或嗅覺訊號或透過威脅攻擊來將其他動物排除在某些地理區域之外。雖然肯定存在差異,但領地性似乎存在於整個脊椎動物門中。雖然早期對領地性的許多研究都集中在鳥類身上,但後來的研究人員調查了魚類、齧齒動物、爬行動物、有蹄類動物(如牛)和靈長類動物的領地行為。領地可以由個體、配對或群體佔據。它們可能被用來防禦任何動物,僅防禦同物種的成員,或僅防禦同性別的成員。

為什麼領地性在動物王國(至少在脊椎動物中)如此普遍?

人們提出了許多原因,包括提高安全性和防禦能力、減少疾病傳播、加強支配等級結構,甚至包括區域性廢物處理。但是,一位名叫 Vero Copner Wynne-Edwards 的英國動物學家認為,領地性的作用是為了控制種群數量。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的心理學家 Julian Edney 用以下方式描述了 Wynne-Edwards 的假設

[領地性]是許多動物的社會行為(競爭和支配地位)與種群控制之間的聯絡。群落透過使用“約定俗成”的競爭來調節自身數量,這種競爭通常發生在雄性之間,爭奪領地以及隨之而來的食物和(有時)配偶的權利。獲勝者是具有支配地位的動物並獲得社會地位,但由於它們只是種群的一小部分,只有少數群落成員可以獲得空間、稀缺資源和雌性,從而限制了下一代的規模。下一代也有食物保障,因為領地的獲勝者會將自己稀疏地分佈在地形上。因此,棲息地的食物來源不會被過度開發超出再生能力,並且為未來確保了合理的供應。

換句話說,種群規模,以及因此種群內個體可獲得的資源,之所以受到控制,是因為領地獲勝者通常是唯一能夠繁殖並將基因傳遞給後代的幸運個體。Edney 指出,Wynne-Edwards 的理論特別有吸引力,因為至少在某種程度上,它也適用於人類。不難注意到,在人類中,領地所有權與社會地位之間,或領地大小與社會地位之間存在可觀察到的關係。例如,在近代歷史的大部分時間裡,一個人必須是土地所有者(更不用說白人和男性)才能參與政府甚至投票。角落辦公室在商業建築中之所以如此受重視,部分原因是它比其他辦公室更大。

對於本部落格的常客來說,我可能會爭辯說,既然人類只是眾多物種中的另一種,那麼關於動物行為的理論很可能也應該適用於人類行為,這應該不足為奇。

顯然,這片領地反映了社會地位。

我發現 Edney 對人類領地行為起源的描述非常有趣,尤其是考慮到他寫作的歷史背景。雖然他似乎滿足於使用動物行為來類比人類行為,但 Edney 很快指出,人類的領地行為雖然在外觀上與動物領地性相似,但可能具有不同的起源。他反對其他一些研究人員“將人類獸化”的做法。他寫道,

“……從某些動物和人類的領地行為的粗略相似性中,並不能得出結論說,兩者之間的潛在機制是相同的,也不能得出結論說它們是遺傳的。順便說一句,這樣假設會產生有趣的政治後果:它解除了人類對其領地侵略行為的道德責任,並使人類領地戰爭的合理化成為簡單地滿足人類的遺傳傾向。”

他提出以下證據,證明人類領地性不同於動物領地性,特別是,並非源於生物學

  • (a) 人類對空間的使用非常多變,不像動物刻板的空間表達。這表明它具有學習的基礎,而不是遺傳的基礎。

  • (b) [一些研究人員]認為領地與侵略之間的關聯是根本性的,但在人類中,這種關聯並不明確。

  • (c) 領地主要滿足動物的“生物”需求(住所、食物來源),而人類也將其用於次要目的(例如,娛樂)。

  • (d) 動物通常只使用一個領地,並且持續一段時間。人類可能會在不同的地點維持多個領地(家、辦公室、山間小屋)。

  • (e) 人類還會“分時共享”臨時領地(例如,餐廳的桌子),而這在動物中很少見。

  • (f) 一個群體完全入侵另一個群體的領地在非人類動物中很少見,但在人類戰爭中卻會發生。

  • (g) 憑藉他們的武器,人類是唯一可以在不侵入領地的情況下進行領地戰爭的生物。

  • (h) 人類也是唯一會在自己的領地內招待同類而不產生對抗(例如,拜訪)的領地性生物。

Edney 在 1974 年提出的(上述)人類與動物之間的區別在實證研究面前站得住腳嗎?您認為人類領地性在性質上與動物領地性不同,還是僅僅在數量上不同?您認為人類領地性純粹是學習、經驗和/或文化的結果嗎?還是人類領地行為建立在進化上古老的機制之上,隨後被文化修改或塑造?

請在評論中分享您的想法!本週後續的文章將探討關於人類和非人類動物領地行為的其中一些問題以及其他問題。

Edney, J. (1974)。人類領地性。《心理學公報》,81 (12), 959-975 DOI: 10.1037/h0037444

狗雕像圖片來自 Flickr/THEfunkyman。Whitehall Estate 圖片來自 Flickr/Steven_M61

Jason G. Goldman is a science journalist based in Los Angeles. He has written about animal behavior, wildlife biology, conservation, and ecology for 大眾科學, Los Angeles magazine, the Washington Post, the Guardian, the BBC, Conservation magazine, and elsewhere. He contributes to 大眾科學's "60-Second Science" podcast, and is co-editor of Science Blogging: The Essential Guide (Yale University Press). He enjoys sharing his wildlife knowledge on television and on the radio, and often speaks to the public about wildlife and science communication.

More by Jason G. Goldma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