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僅反映作者的觀點,不一定代表《大眾科學》的觀點
你可能和你盤子裡的雞有比你意識到的更多的共同之處。 當然,你也有兩條大腿、兩條腿、兩塊胸脯和兩隻翅膀(有點像)。但新的研究表明,雞可能喜歡和你iPod裡一樣的音樂。 人類傾向於覺得悅耳的聲音被稱為協和音,這與不悅耳的聲音不協和音不同。 想想莫扎特奏鳴曲和指甲刮黑板之間的區別,你就理解對了。 協和音符聽起來——對於未經訓練的耳朵來說——好像是一個單音,而不協和音符中你可以識別出多個音調。 這可能與人類對諧波的偏好有關,因為在人類中,對協和聲音的偏好與對諧波頻譜(頻率之間的諧波關係)的偏好有關,而不協和聲音則不然。
透過聽這些旋律可能更容易理解。 這些旋律是相同的,但第一個是協和的(由小三度和大三度組成),第二個是不協和的(由小二度組成)。 請調高揚聲器音量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 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發現和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兩個月大的嬰兒更喜歡聽協和音樂而不是不協和音樂。 早在出生後一到三天,人類嬰兒的大腦就可以區分協和音樂和不協和音樂——儘管尚不清楚在這個早期階段是否存在偏好。 像禾雀(Padda oryzivora)和歐洲椋鳥(Sternus vulgaris)這樣的鳴禽也能區分協和音樂和不協和音樂,但與剛出生的嬰兒一樣,尚不清楚是否存在偏好。 日本獼猴(Macaca fuscata)可以區分這兩種型別的音調,但尚未在棉頂狨猴(Saguinus oedipus)中觀察到偏好。 曾有一隻人類撫養長大的黑猩猩(Pan troglodytes)更喜歡協和音樂。 綜上所述,人類和非人類動物對音樂偏好的證據有點……不協和。 這裡找不到和諧。
因此,對協和音樂的偏好是聽覺系統屬性的根本,還是對協和音樂的偏好是文化或經驗的產物,仍然是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 即使兩個月大的嬰兒沒有太多的音樂經驗,他們的對協和音樂的偏好仍有可能在出生後甚至在子宮內快速發展。 同樣有可能的是,鳴禽喜歡協和音樂僅僅是因為它們有聽其他鳥類歌曲的經驗,而這些歌曲往往是協和的。
測試對協和音樂的偏好是天生的還是由於經驗而習得的最佳方法是進行對照飼養研究,即在高度受控的環境中從出生開始飼養動物。 以這種方式飼養人類是不可能的,但以受控方式飼養某些動物是可能的。 這正是義大利特倫託大學的辛齊婭·基安德蒂和喬治·瓦洛蒂加拉所做的。
他們使用的動物是我們都非常熟悉的:雞(Gallus gallus)。
雞是用於對照飼養研究的理想物種:它們不需要父母照顧。 它們一孵化出來,就能夠獨立生存。 它們可以自己吃喝,並且從生命的第一天開始就可以四處走動。 它們的視力在剛破殼而出時也非常好。 與人類兒童相比,他們需要幾個月才能自己爬行。 雞和許多鳥類一樣,也會對它們看到的第一個移動物體印記——通常是媽媽。 這對研究人員來說非常有用。 如果你讓小雞對一個物體(比如,一個紅球)產生印記,那麼那個紅球就會成為舒適的來源。 如果你將小雞與球短暫分離,小雞就會有動力與它重新團聚。 研究人員可以利用這種動力來發揮他們的優勢。
以下是他們如何做的:研究人員從當地一家孵化場取出一些受精卵,並在隔音室中孵化。 在孵化的最後一天,每個雞蛋都被放置在自己的小籠子裡,這樣小雞在孵化時就不會聽到彼此的唧唧聲。 這樣,研究人員就能夠控制小雞在孵化期間和孵化後聽到的每一種聲音。
每個籠子裡都掛著一個用繩子懸掛的小紅物體,每隻小雞都會對其產生印記。
然後,將小雞移動到測試籠子的中心。 測試籠子的兩端有兩個揚聲器。 一個揚聲器播放旋律的協和版本,另一個揚聲器播放同一旋律的不協和版本(就像你在本文頂部聽到的那樣)。 每個揚聲器旁邊都有一個與小雞印記的物體相同的物體。 在聽了34秒的聲音後,給小雞六分鐘時間靠近籠子的兩側之一,同時音樂繼續播放。
研究人員推斷,由於印記物體可以在測試籠子的兩側找到,因此小雞應該有相同的動力靠近右側或左側。 然而,如果剛出生的小雞更喜歡一種音樂而不是另一種音樂,那麼結果應該會偏向於播放該型別音樂的籠子一側。 而這正是他們發現的。 在六分鐘測試期的前四分鐘,小雞傾向於凍結在它們被放置在測試籠子中心的位置——這與由於新情況而產生的自然恐懼反應一致。 然而,在稍微平靜下來之後,在第五分鐘和第六分鐘期間,小雞選擇靠近並花費更多時間在播放協和音樂的籠子一側,而不是播放不協和音樂的一側。
雞似乎更喜歡協和音樂意味著什麼? 首先,雞和相關物種(雞形目)不唱歌。 因此,對協和音樂的偏好可能不限於具有有組織的語言或歌曲系統的物種。 研究人員指出,有可能的是——在被剝奪外部聲音的情況下——本實驗中的小雞可能聽到了它們自己在蛋中發育時或孵化後不久產生的聲音。 因此,本實驗的結果導致兩種可能性:要麼存在獨立於經驗的對協和聲音的先天偏好,要麼這種偏好是早期接觸小雞自身產生的聲音的副產品。
基安德蒂和瓦洛蒂加拉將這些發現置於早期關於協和音樂偏好的研究背景下,並提出以下命題:鑑於對諧波聲音的偏好與對協和聲音的偏好相關,觀察到的對協和音樂的偏好也可能反映了對諧波音樂的偏好。 此外,他們指出,諧波頻譜是自然界中聲音的突出特徵。 他們認為,諧波頻譜可以作為聽覺線索,引導新孵出的小雞區分有生命物體和無生命物體,類似於生物運動作為視覺線索來區分主體和物體的方式。
與往常一樣,還需要進行更多研究以進一步調查這些說法,這可能會得出一個重要的結論:對協和音樂的偏好不是由於文化濡化造成的。 事實上,即使發展這種偏好需要早期接觸協和聲音,這也可能是一個經驗預期學習的案例,就像語言或三維立體視覺一樣,而不是經驗依賴學習。 換句話說,聽覺系統可能需要在早期生命(或在子宮內,或在蛋殼中)暴露於協和聲音才能發揮最佳效能,但鑑於世界上的某些常數(例如,幼雞自然發出的聲音型別),這種暴露幾乎是必然的。 這意味著對協和音樂的偏好是天生的。
Chiandetti C, & Vallortigara G (2011). 雛雞喜歡協和音樂。 心理科學,22 (10), 1270-3 PMID: 21934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