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猩猩會提供幫助,但僅在被請求時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黑猩猩的名聲不太好。 也許是因為人類有一種想要在靈長類動物中感到獨特的想法。 有些人認為,人類是唯一真正表現出利他主義的物種,是唯一積極幫助其他個體,即使沒有直接利益的物種。 儘管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包括非人類靈長類動物在內的其他動物也具有各種形式的心智理論,但許多人仍然認為人類的利他主義之所以存在,是因為我們——而且只有我們在所有動物王國中——才能理解他人的目標。 或者,如果還有其他動物能夠理解他人的目標,也許我們在某種程度上更容易做到這一點。

在最近發表於PNAS上的一篇論文中,靈長類動物學家山本真也及其同事指出,雖然已知黑猩猩會幫助他人,但通常不會在需要放棄食物等東西時提供幫助,即使它們擁有的食物比它們需要的更多。 即使是在母親和她的幼崽之間也是如此!

為什麼黑猩猩似乎如此不情願幫助他人? 一種可能的解釋是,它們無法理解另一個個體的目標,導致無法在兩個個體之間建立任何形式的共同意向性。 為此,研究人員寫道,“許多人仍然認為人類在這方面是獨一無二的,因為我們是唯一被賦予獨特‘心智理論’能力的動物物種,使我們能夠理解他人的目標並分享他人的意圖。”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 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報道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有影響力的故事。


山本和其他研究人員設計了一個實驗,明確旨在解決這種可能性。 第一隻黑猩猩被賦予一項任務,為了獲得果汁獎勵而完成。 該任務需要使用兩種工具中的一種:棍子或吸管。 然而,棍子和吸管以及其他五件物品並非在第一隻黑猩猩的隔間中找到,而是在第二只黑猩猩的隔間中找到。 兩個隔間之間有一個小開口,第二隻黑猩猩可以透過這個開口將必要的工具傳遞給第一隻。 就其本身而言,這可以測試第二隻黑猩猩是否願意幫助第一隻黑猩猩。

但是為了瞭解理解另一個個體的目標的能力是否調節了幫助的可能性,研究人員建立了另外兩種條件:一半的時間,分隔兩個隔間的屏障是透明的窗戶,一半的時間是完全不透明的牆壁。 如果黑猩猩根據它們是否能看到另一個個體的目標來調節它們的幫助請求反應,那麼當在透明窗戶條件下時,它們應該更頻繁地提供合適的工具。

在透明窗戶條件下,黑猩猩比任何其他工具都更有可能提供合適的工具(例如,棍子條件下的棍子,或吸管條件下的吸管)。 這個結果本身表明,黑猩猩能夠理解它們的夥伴為了解決給定的任務需要哪種工具。 重要的是,百分之九十的工具提供僅在第一隻黑猩猩發出請求後才發生,這表明雖然黑猩猩可能不會自發地進行幫助行為,但直接請求在尋求幫助方面是有效的。

來自不透明窗戶條件的結果可能為我們提供一些見解,瞭解黑猩猩在被請求幫助時如何確定提供哪些工具。 與第一種情況一樣,黑猩猩在被請求後極有可能提供工具。 事實上,平均而言,在收到請求後,有 98.5% 的時間會給出其中一件物品(即使不是有用的那件)。 雖然與其他物品相比,它們更有可能提供兩種有用的工具之一——棍子或刷子——但第一隻黑猩猩需要的工具並不能預測它們獲得的工具。 換句話說,黑猩猩無法推斷出它們夥伴的精確目標。 它們只能以一種通用的方式理解它們的夥伴需要一個工具。 這種趨勢的一個例外是一隻名叫 Ayumu 的黑猩猩,它實際上把自己拉起來,透過小窗戶看,有效地將這種“看不到”的條件變成了“能看到”的條件。

黑猩猩在兩種條件下提供幫助的意願相似。 也就是說,在收到幫助請求後,無論黑猩猩是否能看到它們夥伴的情況,它們都同樣有可能提供工具。 雖然請求可能足以激勵黑猩猩提供幫助,但請求並沒有提供足夠的資訊讓黑猩猩有效地提供幫助。 研究人員指出,Ayumu 的行為——僅在透過牆上的洞看到後才選擇合適的工具——進一步強化了黑猩猩需要視覺資訊才能提供幫助的觀點。 研究人員得出結論,“即使沒有共同的意向性和複雜的溝通技巧,例如語言或指點,當情況顯而易見且易於理解時,黑猩猩也能理解他人的目標。”

從某種意義上說,儘管如此,這項實驗的發現有點矛盾:即使當它們無法直觀地評估它們夥伴的情況時,黑猩猩也願意提供幫助,甚至堅持提供多種工具。 但是,當被給予視覺訪問它們夥伴的隔間的許可權時,除非直接請求,否則它們很少提供幫助。 也就是說,推斷夥伴目標的能力並不是黑猩猩利他行為的限制因素。 那麼……是什麼呢?

Yamamoto S, Humle T, & Tanaka M (2012)。 基於對同類目標的理解,黑猩猩靈活的有針對性的幫助。 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 PMID:22315399

黑猩猩照片來源,根據知識共享許可使用。

Jason G. Goldman is a science journalist based in Los Angeles. He has written about animal behavior, wildlife biology, conservation, and ecology for 大眾科學, Los Angeles magazine, the Washington Post, the Guardian, the BBC, Conservation magazine, and elsewhere. He contributes to 大眾科學's "60-Second Science" podcast, and is co-editor of Science Blogging: The Essential Guide (Yale University Press). He enjoys sharing his wildlife knowledge on television and on the radio, and often speaks to the public about wildlife and science communication.

More by Jason G. Goldma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