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花繚亂、嗡嗡作響的混亂" - 但誰感到困惑?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2012年7月26日星期四,SciLogs.com正式上線,這是一個新的英語科學部落格網路。SciLogs.com是Nature Network博主的全新家園,是SciLogs國際部落格集合的一部分,該集合已在德語西班牙語荷蘭語中存在。為了慶祝NPG科學部落格家族的這一新成員,一些NPG部落格正在釋出以“開端”為主題的文章。

參與此次跨網路部落格節日的有nature.comSoapbox Science部落格、Scitable的學生之聲部落格以及來自SciLogs.comSciLogs.deScitable《大眾科學》部落格網路的博主。加入我們,一起探索對開端的各種解讀——從科學例子,如干細胞,到首次體驗,如發表你的第一篇論文。你也可以使用#BeginScights標籤在社交媒體上關注和參與對話。

嬰兒同時受到眼睛、耳朵、鼻子、皮膚和內臟的衝擊,將這一切都感受為一場盛大的、眼花繚亂、嗡嗡作響的混亂;直到生命的盡頭,我們將所有事物都定位在一個空間中,都是因為最初同時引起我們注意的所有感覺的原始範圍或大小,融合在一起形成同一個空間。除了這個原因之外,沒有其他原因可以解釋為什麼“我觸控和看到的這隻手在空間上與我立即感覺到的這隻手重合”。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當今世界中塑造我們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這段經常在心理學入門教科書中引用的段落,是由威廉·詹姆斯在他1890年的著作《心理學原理》中撰寫的,它概括了發展心理學領域歷史上大多數時候的主導觀點。當然,詹姆斯並不是第一個闡述嬰兒出生時基本上對世界一無所知這一觀點的人。1689年,約翰·洛克在《人類理解論》中寫道

讓我們假設心靈,正如我們所說,是一張白紙[白板],空無一物,沒有任何觀念。它是如何被填充的呢?人類忙碌而無限的幻想在其上描繪出幾乎無窮無盡的多樣性,它又是從哪裡獲得如此巨大的財富的呢?它從哪裡獲得理性和知識的所有材料呢?對此,我用一句話回答,來自經驗。

像洛克這樣的哲學家和像詹姆斯這樣的理論家提出的論點是,嬰兒出生時是“白板”,準備被刻寫——透過經驗、透過學習、透過文化。他們認為,嬰兒配備了基本的感官機制,如視覺和觸覺,以及強大的統計大腦,非常擅長檢測和學習這些感官輸入之間的關聯。整個發展過程中,或者說論點是這樣認為的,兒童學習越來越多的關聯,直到他們的大腦變得更像成年人的大腦。

乍一看,這似乎不是一個有爭議的想法。畢竟,人類嬰兒實際上並不擅長任何事情。他們在那裡坐著,吸收知識,並從他們的感官中得出統計關聯,至少在六個月、八個月或十二個月內,他們有點沒用。

由此得出的一個預測是,成年人在認知任務方面應該總是比嬰兒做得更好。然而,事實並非如此。這裡有一件事,嬰兒在這方面勝過成年人:區分猴子的面孔。

在2002年《科學》雜誌上發表的一篇論文中,奧利維耶·帕斯卡利斯和他的同事指出,“人類成年人在識別人類個體面孔方面比猴子更準確;猴子的情況則相反。”這種物種差異可能僅僅源於不同的專業知識。猴子可能更擅長識別猴子的個體面孔,僅僅是因為它們更熟悉猴子的面孔。同樣,人類比猴子面孔更有經驗觀察人類面孔。然而,人類嬰兒沒有觀察猴子面孔的經驗,並且——與人類成年人相比——觀察人類面孔的經驗也相當少。

如果帕斯卡利斯是對的——如果識別自己物種面孔的專業知識是經驗的結果——那麼幼年嬰兒可能在識別人類面孔猴子面孔方面同樣熟練。換句話說,也許人類和猴子都天生具有通用的“面孔感知”模板,並且透過經驗,它們變得精通於識別自己物種的面孔,同時失去了區分其他物種面孔的能力。

這正是研究人員發現的。六個月大的嬰兒實際上能夠準確區分猴子面孔和人類面孔。(然而,到九個月大時,識別猴子個體面孔的能力幾乎消失殆盡。九個月大嬰兒的反應已經像成年人一樣了。)

這意味著,至少在生命的頭六個月裡,人類嬰兒在與面孔識別相關的任務中實際上勝過人類成年人。具體來說,人類嬰兒,他們很可能從未見過猴子面孔,但比人類成年人更能區分猴子面孔。

這只是嬰兒人類大腦力量的一個例子。近年來,發展心理學家已經發現證據表明,嬰兒可以區分語音,並將語音流分成音節和單詞。他們可以區分名詞和動詞。他們感知深度,並使用這些資訊來指導自己的運動。他們將視覺場景分解為獨立的物體。嬰兒可以區分有生命的物體(人、動物和機器人)和無生命的物體。他們可以進行數字推理。他們知道目標導向行為和意外行為之間的區別。

最初,嬰兒的視覺敏銳度極低,無法協調地移動,他們的行為一無所成,也說不出連貫的話。在短短幾年內,兒童對世界瞭解了很多。

事實是,嬰兒來到這個世界時,擁有一套非常強大的認知結構,但由於某些發展限制(例如,頸部肌肉無法支撐頭部重量,或視覺系統的不成熟),無法正確地展示或使用它們。因此,關鍵是找出測量這些能力的適當測試條件。嬰兒並沒有將世界體驗為“一場盛大的、眼花繚亂、嗡嗡作響的混亂”;相反,困惑完全落在數百位認為如此的科學家的肩上。

奧利維耶·帕斯卡利斯、米歇爾·德哈恩和查爾斯·A·納爾遜(2002)。生命第一年面孔處理是否具有物種特異性?科學,296,1321-1323 DOI:10.1126/science.1070223

圖片:威廉·詹姆斯,來自維基共享資源(公共領域);約翰·洛克,來自維基共享資源(公共領域)

注意:本文的部分內容最初以不同形式出現在之前的兩篇文章中:心智起源101人類知識的進化和發展起源

Jason G. Goldman is a science journalist based in Los Angeles. He has written about animal behavior, wildlife biology, conservation, and ecology for 大眾科學, Los Angeles magazine, the Washington Post, the Guardian, the BBC, Conservation magazine, and elsewhere. He contributes to 大眾科學's "60-Second Science" podcast, and is co-editor of Science Blogging: The Essential Guide (Yale University Press). He enjoys sharing his wildlife knowledge on television and on the radio, and often speaks to the public about wildlife and science communication.

More by Jason G. Goldma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