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有時,當您線上瀏覽您所在機構的期刊訂閱時,您會偶然發現一個寶藏。我最近就偶然發現了這樣一個寶藏: 《動物行為雜誌》,該雜誌僅出版了六年,從 1911 年到 1916 年。
本期刊中描述的研究是在實驗心理學剛剛興起成為一門嚴肅的科學學科時進行的。 例如,1881 年,威廉·馮特創辦了第一本專門研究心理科學的科學期刊。 第一個實驗心理學實驗室於 1879 年由喬治·特朗布林·拉德在耶魯大學建立。 三十年後,一些早期的動物行為學巨擘正在這份同名期刊上發表文章——例如 羅伯特·耶克斯(著名的動物行為學家/靈長類動物學家)、卡爾·拉什利(記憶痕跡 的著名人物)和 約翰·華生(被許多人認為是行為主義學派的創始人)等科學家。 為了說明這一點,伊萬·巴甫洛夫對狗的條件反射的實驗是在 1901 年進行的,僅比該期刊的第一期早十年。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業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業 訂閱。 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因此,我們在《動物行為雜誌》中找到了哈佛心理學實驗室的研究生查爾斯·A·科伯恩。 他寫道:
在動物行為學的文獻中,多次提到小鼠發出音樂品質的聲音。 不同的作者對小鼠的“歌唱”描述各不相同。 李指出,它由一系列每秒三到四次的啾啾聲組成。 在系列之初,啾啾聲很低,但逐漸變得響亮。 這位作者將一隻小鼠的“歌聲”比作金絲雀的甜美而多變的鳴囀。 每個音符都“清晰而獨特”。在談到同一現象時,博物學家佈雷姆將以下描述歸因於不同的觀察者。 一位知情人表示,“歌聲”是不規則的啾啾聲和顫音的混合,其中夾雜著嘶嘶聲、咂嘴聲,然後是低沉的喃喃聲。 另一位將其描述為一種鳴叫聲,它是長長的吱吱聲和尖叫聲的混合,在二十步之外也能聽到。
一位觀察者僅在雌鼠分娩幼崽時注意到這種現象,而另一位觀察者則表示只有雄鼠才會唱歌。
當然,對於小鼠等動物來說,發出聲音並不罕見,但科伯恩特別感興趣的是這些啾啾聲的音樂品質。 什麼條件會導致小鼠以這種方式發聲? 一些科學家認為,這些小鼠的悅耳音調一定是由於某種疾病或痛苦影響了肺部或任何發聲器官,但另一些人則歸咎於懷孕或肝臟寄生蟲。
許多科學觀察都是運氣或偶然的結果,在 1911 年 12 月 1 日的晚上,年輕的科伯恩先生只是碰巧在正確的時間出現在正確的地點。
他用第三人稱描述了他的經歷
作者希望在已報告的觀察結果中增加一條關於“唱歌”小鼠的額外記錄。 大約在 1911 年 12 月初,作者在一個晚上在他的書房工作時,聽到了一系列似乎來自天花板上方的聲音。 當時,它們被認為類似於鳥的輕柔鳴叫聲。此後不久,需要一些野生小鼠用於繁殖實驗,並透過誘捕器在房間裡捕獲了兩隻小鼠,一雄一雌。
這些動物在被帶到哈佛心理學實驗室時,發出了類似於之前在房間裡聽到的聲音,並且在被放入實驗室籠子後,它們繼續不時發出這種聲音。
對科伯恩來說不幸的是,但對這個小動物來說有點幸運的是,雄鼠逃脫了,這意味著唱歌的雌鼠與一隻家養的實驗小鼠交配了。 這位唱歌的女主角隨後產下了 5 窩共 33 只後代。 她的後代中沒有一隻像它們的母親那樣唱歌,她的孫子輩和曾孫輩也沒有。
據科伯恩所知,這隻神秘的唱歌雌鼠是一隻普通的小家鼠 (Mus musculus)。 他注意到她“非常活躍和野蠻,她的配偶總是帶著她的牙齒印記。” 沒有可靠的方法來預測唱歌何時會發生,儘管一種模式似乎表明她會在產崽前三到四天開始唱歌,一直持續到產後第六或第七天。 “還觀察到,這隻個體有時會在受到驚嚇時‘唱歌’。”
科伯恩煞費苦心地詳細描述了他的小齧齒動物表演者的歌聲
音調的質量有點像短笛或長笛,但每個音調都以輕微的喉音咔噠聲結束。 音調以每秒四到五個的速度發出,成組出現,大小不一。 有時,一組音調持續一秒鐘,有時長達十秒鐘。 通常,一組音調並不清晰和獨特,而是快速發出,以至於聽起來是連貫的。 喉音咔噠聲在 группы 的最後一個音調中最明顯。 “唱歌”通常會持續十分鐘或十五分鐘,組與組之間有休息。
這只不可思議的唱歌小鼠一直唱到 1912 年 6 月,但在當年 7 月 1 日之後就再也沒有聽到歌聲了。 8 月,她去世了,可能是老死了。 但在次年 5 月,科伯恩的書房裡再次聽到了歌聲:正是最初捕獲唱歌小鼠的房間。 是逃跑的雄鼠在唱藍調,哀悼他那對歌唱二重唱的另一半的離去嗎? 還是已故雌鼠不安的靈魂,在提醒科伯恩唱歌小鼠的持久之謎?
科學可能永遠不會知道答案。
查爾斯·A·科伯恩 (1912)。 唱歌的小鼠 《動物行為雜誌》,2 (5), 364-366
圖片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