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編者按:今天的文章,恰如其分地接續了昨天關於人類對記憶的直覺的文章,來自 Felicity Muth,她在Not Bad Science部落格撰寫文章,並在推特上使用賬號@FelicityMuth。這篇文章雖然可以獨立閱讀,但建議在閱讀 Felicity 在The Guest Blog上的文章之後閱讀。
我們現在已經知道很多年了,動物可能像我們一樣擁有對過去事件或生活片段的記憶。這種“情景式記憶”最初是透過一系列關於星鴉的創新實驗展示的(請參閱我今天在The Guest Blog上的文章!)。
Clayton 和 Dickinson 在他們具有影響力的實驗中使用的西部星鴉的關鍵特徵是,這些鳥類天生就有儲存食物並在稍後挖出來的習性。這對於測試它們很有用,因為這種自然行為可以用來確定鳥類是否記得它們過去儲存了什麼、儲存在哪裡以及何時儲存的。這個“什麼-哪裡-何時”三要素已成為證明動物情景式記憶的某種黃金標準。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塑造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自星鴉之後,人們一直在研究其他動物是否也具有情景式記憶。許多動物已被證明也能夠記住事件的“什麼”、“哪裡”和“何時”,包括黑猩猩、猩猩、倭黑猩猩、田鼠和喜鵲。然而,其他研究未能證明情景記憶存在於獼猴和老鼠等動物中。難道真的是某些動物可以記住,而另一些動物就是不能記住嗎?更可能的情況似乎是我們“詢問”動物是否記憶的方式給我們帶來了不同的結果。
為了 выяснить 獼猴是否能記住過去的事件,研究人員以類似於星鴉的測試方式對獼猴進行了測試。首先,給獼猴一系列食物,看看它們最喜歡哪種。然後,為每隻猴子分配兩種食物:一種它們非常喜歡的,和一種它們不太喜歡但仍然會吃的。然後,它們探索了一個房間,找到了這兩種食物被藏在哪裡(在三個可能的藏身之處中的兩個)。之後,它們被帶離房間一小時或二十五小時。一小時後,兩種食物仍然新鮮。然而,二十五小時後,猴子最喜歡的食物已經“腐爛”(被研究人員替換成了腐爛的版本)。猴子很快學會先尋找它們最喜歡的食物,並避開空的藏身之處。然而,它們未能學會長時間的延遲意味著它們最喜歡的食物已經腐爛,並且它們繼續去藏著這種食物的地方。因此,似乎它們學會了情景記憶的“什麼”(它們最喜歡的食物)和“哪裡”(它被藏起來了),但沒有學會“何時”部分。然而,即使猴子不記得在這種情況下發生了什麼,也並不意味著在其他情況下它們可能不會記得。正如卡爾·薩根所說:缺乏證據並不等於證據的缺乏(儘管我應該指出,他實際上說這句話是為了反對這種思維方式;但這仍然是一句朗朗上口的臺詞)。
獼猴在這個實驗中可能無法記住食物何時被隱藏的一個可能原因是,這些猴子在自然界中並不儲存會腐爛和不會腐爛的食物。鑑於所有動物(大部分)都適應了它們所居住的環境,這些猴子在野外不需要記住這些事物,這很好地解釋了為什麼它們可能無法在實驗室中做到這一點。雖然關於星鴉的實驗表明它們具有情景式記憶,這對該物種來說非常出色,但它們可能不完全適合用於研究其他動物的記憶。現在正在為其他動物設計尋找情景記憶的新的原創方法,利用它們預先存在的自然行為。正如獼猴實驗所強調的那樣,情景記憶最成問題的組成部分之一是“何時”方面。“何時”的含義乍一看似乎很明顯,但如果我們仔細思考,它可以意味著很多不同的事物。舉個例子,想想你上次吃義大利麵是什麼時候。你可能會將“何時”記作一段時間(比如三天前)。然而,你也可能會將它與其他事件聯絡起來思考(比如你一週前在必勝客和媽媽共進晚餐的時候)。另一種“何時”被稱為“在哪個背景下”,或者簡稱為“哪個”,這給了我們一個新的朗朗上口的定義:“什麼-哪裡-哪個”。
除此之外,Eacott 及其同事也使用這個定義來尋找老鼠的情景記憶。正如 Nicola Clayton 及其同事透過使用自然行為(它們的食物儲存行為)證明了星鴉的情景記憶一樣,他們也使用老鼠的自然行為來調查它是否具有情景記憶。老鼠強烈傾向於探索新奇物體。這意味著,如果它們進入一個房間,在那裡它們之前已經見過大多數物體,但其中一個是新的,它們會走向這個物體並比任何其他物體更多地探索它(主要是透過嗅探)。我們情景記憶的一個重要方面是我們自發地記住事件,而無需接受訓練才能做到這一點。老鼠探索新奇物體的行為的有用之處在於它也是自發的,並且老鼠不必事先接受訓練才能做到這一點。
為了測試這些老鼠的情景式記憶,科學家們將不同的物體(“什麼”)放置在房間的不同位置(改變“哪裡”),並改變了房間的背景顏色(“哪個背景”)。我不完全確定他們使用了哪些物體,而且由於這不是研究的重點,為了說明目的,我們假設它是耶穌雕像和丘巴卡玩偶。首先,老鼠探索了一個房間(例如,一個橙色的房間,耶穌在左邊,丘巴卡在右邊)。然後,它們在不同的背景下(例如,一個藍色的房間)再次看到這些物體並切換過來(這樣耶穌現在就在右邊)。然後,將老鼠放入它們之前經歷過的背景中,其中有兩個相同的物體。所以在我的例子中,這可能是一個橙色的房間,裡面有兩個耶穌。老鼠之前已經經歷過這個物體(“什麼”)、這些位置(“哪裡”)和這個房間(“哪個”),因此這些刺激本身都不是新奇的。然而,雖然它們之前在橙色房間的左邊見過耶穌,但它們沒有在橙色房間的右邊見過他。因此,右邊的物體是最新的,如果老鼠記得它們之前見過什麼,它們應該探索這個物體。老鼠確實這樣做了,將“什麼”、“哪裡”和“哪個”元件整合到情景式記憶中。
這個實驗的一個侷限性是,老鼠總是可以看到其記憶的所有組成部分,並且可以使用這些線索來提醒它之前看到的東西。為了確保老鼠確實在回憶過去的經歷,科學家們繼續在類似的設定中再次測試老鼠,但這次的設定是它們看不到物體。在這個新的設定中,老鼠在兩種不同的“哪個”背景(一個光滑的黑色迷宮,或覆蓋著金屬絲網)中接受訓練,其中隱藏著兩個不同的物體。在訓練期間,老鼠學會了每個物體在每個背景中的位置(例如,“在黑色迷宮中,耶穌藏在左邊,丘巴卡藏在右邊,在金屬絲網迷宮中,耶穌藏在右邊,丘巴卡藏在左邊”)。然後,將老鼠從迷宮中取出,放入它們的飼養籠中,並放上其中一個物體,例如耶穌雕像,持續八分鐘。如果老鼠在這段時間內沒有皈依基督教,它至少也會習慣這個物體。這意味著當老鼠被放回迷宮(比如黑色迷宮)時,它的自然傾向是想要探索另一個物體(丘巴卡),因為它更新奇。為了做到這一點,它們必須回憶起在黑色迷宮中,丘巴卡藏在右邊,並跑到這個位置去找到它。換句話說,老鼠必須記住(“什麼”)物體在(“哪個”)背景下的“哪裡”。
老鼠確實能夠做到這一點。這是一個令人興奮的發現,因為這是除我們之外的其他動物情景式記憶的又一個例子,它是透過使用動物自發產生的行為發現的。這個發現也很令人興奮,因為老鼠是阿爾茨海默病等人類疾病的模型生物,這些疾病會影響情景記憶。現在我們有了一種測試老鼠情景記憶的方法,這意味著我們可以看到當大腦的不同部分受損(就像疾病造成的損害一樣)時,情景記憶是如何受到影響的。這種行為的神經學方面已經在深入研究中,我期待在未來幾年看到該領域的新發現。
Babb, S., & Crystal, J. (2005). 什麼、何時和何地的辨別:對老鼠情景式記憶的意義☆ 《學習與動機》,36 (2), 177-189.
Bird, L.R., Roberts, W.A., Abroms, B., Kit, K.A. & Crupi, C. (2003) 大鼠(挪威大鼠)在放射狀迷宮中隱藏食物的空間記憶:關於哪裡、什麼和何時記憶的研究。《比較心理學雜誌》117(2): 176-187。
Clayton, N., Yu, K. & Dickinson, A. (2001) 星鴉(Aphelocoma coerulescens)形成對快取事件多個特徵的整合記憶。《實驗心理學雜誌:動物行為過程》27(1): 17。
Clayton, N., Yu, K. & Dickinson, A. (2003) 相互作用的快取記憶:西部星鴉(Aphelocoma californica)靈活使用記憶的證據。《實驗心理學雜誌:動物行為過程》29(1): 14。
Clayton, N.S. & Dickinson, A. (1998) 星鴉在快取恢復期間的情景式記憶。《自然》395(6699): 272-274。
Eacott, M.J. & Easton, A. (2010) 動物的情景記憶:記住哪個場合。《神經心理學》48(8): 2273-2280。
Eacott, M.J., Easton, A. & Zinkivskay, A. (2005) 大鼠情景式記憶任務中的回憶。《學習與記憶》12(3): 221。
Eacott, M.J. & Norman, G. (2004) 大鼠對物體、地點和背景的整合記憶:情景式記憶的可能模型?《神經科學雜誌》24(8): 1948。
Ferkin, M.H., Combs, A., Delbarco-Trillo, J., Pierce, A.A. & Franklin, S. (2008) 草地田鼠,Microtus pennsylvanicus,有能力回憶起單個過去事件的“什麼”、“哪裡”和“何時”。《動物認知》11(1): 147-159。
Hampton, R.R., Hampstead, B.M. & Murray, E.A. (2005) 獼猴(Macaca mulatta)在記憶的開放場地測試中表現出對“什麼”和“哪裡”的強大記憶力,但對“何時”的記憶力較弱。《學習與動機》36(2): 245-259。
Martin-Ordas, G., Haun, D., Colmenares, F. & Call, J. (2010) 追蹤時間:類人猿情景式記憶的證據。《動物認知》13(2): 331-340。
Raby, C. & Clayton, N. (2009) 動物的前瞻性認知。《行為過程》80(3): 314-324。
Zinkivskay, A., Nazir, F. & Smulders, T.V. (2009) 喜鵲(Pica pica)的“什麼-哪裡-何時”記憶。《動物認知》12(1): 119-125。
獼猴:Flickr/Christina Hoheisel。老鼠:Flickr/Kathy Keatley Garvey,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昆蟲學系。
Felicity Muth 是一名博士生,研究動物行為和認知。她堅信科學界應該更多地交流他們的工作,因為存在很多關於科學和科學家的誤傳和誤解。而且,科學本身就非常有趣。
她撰寫一個名為Not Bad Science的定期部落格,內容是關於動物行為和認知領域最令人興奮的新發現。您也可以在twitter上關注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