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在人類和家畜傳播之前,吸血蝙蝠(這裡我們主要討論的是普通的吸血蝙蝠Desmodus rotundus)很可能以水豚、貘、西猯、鹿和鳥類為食,儘管我們知道它們有時也以果蝠和爬行動物為食。生活在秘魯和智利海岸外島嶼上的種群以海鳥和海獅為食。然而,現在美洲充滿了數百萬的牛、馬、驢、豬和雞,吸血蝙蝠已經很大程度上轉向這些家養獵物,據說現在大多數現代吸血蝙蝠幾乎完全以牲畜的血液為食,特別是牛、馬和驢。[下方吸血蝙蝠骨骼圖片由 Mokele 提供。]
現存有三種吸血蝙蝠。我們從化石記錄中得知,其中兩種(普通吸血蝙蝠和毛腿吸血蝙蝠Diphylla ecaudata)在更新世時期就已存在,並且與第三種(白翅吸血蝙蝠Diaemus youngi)同一譜系的成員肯定也存在,因為系統發育研究表明Diaemus譜系與Desmodus譜系一樣古老(Honeycutt等人1981年,Wetterer等人2000年,Jones等人2002年)。
但更精彩的是:還有許多額外的吸血蝙蝠化石。它們包括來自佛羅里達州上新世晚期的Desmodus archaeodaptes(這是有記錄的最古老的吸血蝙蝠物種)、來自美國和墨西哥的De. stocki、古巴特有種De. puntajudensis、來自委內瑞拉、貝里斯和巴西的De. draculae,以及來自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的一個未命名的相關種屬。De. stocki——有時被稱為斯托克吸血蝙蝠——比現存的普通吸血蝙蝠大15-20%。事實上,現在歸入該物種的一個標本最初被命名為De. magnus。De. draculae——有時被稱為“巨型吸血蝙蝠”——比現代普通吸血蝙蝠大約大25%,這意味著翼展可能為50釐米,質量約為60克。這使其與大型馬蹄蝠或小型果蝠相當:請記住,大多數“小蝙蝠”的重量在10到20克之間!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塑造我們今天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這些化石吸血蝙蝠以哪種動物為食?在現存的吸血蝙蝠中,毛腿吸血蝙蝠和白翅吸血蝙蝠主要捕食鳥類。然而,普通吸血蝙蝠主要捕食哺乳動物,並且由於化石物種都是Desmodus屬的成員,因此可以合理地推測它們也主要以哺乳動物為食。然而,當有其他獵物時,它們肯定也會利用。這是一張完全推測性的重建圖,描繪了一隻更新世Desmodus正在以一隻正在睡覺的恐鳥(又名恐鳥科)的腿為食。恐鳥是巨大的、類似兀鷲的鳥類;上次我使用這個影像的版本時,我被提醒說它們可能像今天的新大陸禿鷲一樣,在腿上排洩。不過,我相信在這種特殊情況下,蝙蝠是安全的……
一些吸血蝙蝠化石與大型哺乳動物一起儲存下來。一個來自巴西洞穴的普通吸血蝙蝠化石,經放射性測定年代約為12,000年前,被發現附著在樹懶Nothrotherium產生的糞化石的下側(Czaplewski & Cartelle 1998),來自佛羅里達州的De. stocki化石與地懶儲存在同一洞穴中。一個屬於De. draculae的頭骨與已滅絕的馬Equus neogeus的頭骨一起儲存下來。這些關聯都不能證明已滅絕的吸血蝙蝠物種的捕食偏好,但至少它們具有高度的暗示性。其中一些蝙蝠可能以巨型樹懶為食的想法是可能且完全可以接受的,並且一個已發表的生命復原圖——Randy Babb在Brown(1994)中的一幅畫——描繪了一隻De. stocki正在以一隻諾斯羅瑟裡德樹懶為食。
有趣的是,其中一些吸血蝙蝠的形態表明,它們的生態和行為與現存的吸血蝙蝠物種不同。De. archaeodaptes和古巴物種De. puntajudensis似乎都比普通吸血蝙蝠的頜關節具有更大的運動自由度,這一特徵表明它們在咬傷獵物的方式上有所不同(Morgan 1991,Suarez 2005)。De. puntajudensis和De. stocki的粗壯後肢骨骼也表明,它們陸地運動的風格與普通吸血蝙蝠不同,儘管具體差異仍然未知。De. stocki、De. draculae和阿根廷巨型種屬的體型較大,當然表明它們以比現存吸血蝙蝠更大的獵物為食,並且如前所述,這些化石蝙蝠有時與地懶一起被發現。
Tet Zoo 對蝙蝠進行了相當多的報道:檔案中有很多關於吸血蝙蝠和蝙蝠科的內容。然而,仍然有大量內容需要介紹!
以下是關於蝙蝠科的龐大完整 Tet Zoo 系列的所有部分的連結...
參考文獻 - -
Brown, D. E. 1994. Vampiro: the Vampire Bat in Fact and Fantasy. High-Lonesome Books (Silver City, New Mexico).
Czaplewski, N. J. & Cartelle, C. 1998. Pleistocene bats from cave deposits in Bahia, Brazil. Journal of Mammalogy 79, 784-803.
Honeycutt, R. L., Greenbaum, I. F., Baker, R. J. & Sarich, V. M. 1981. Molecular evolution of vampire bats. Journal of Mammalogy 62, 805-811.
Jones, K. E., Purvis, A., MacLarnon, A., Bininda-Emonds, O. R. P. & Simmons, N. B. 2002. A phylogenetic supertree of the bats (Mammalia: Chiroptera). Biological Reviews 77, 223-259.
Morgan, G. S. 1991. Neotropical Chiroptera from the Pliocene and Pleistocene of Florida.Bulletin of the American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206, 176-213.
Suarez, W. 2005. Taxonomic status of the Cuban vampire bat (Chiroptera: Phyllostomidae: Desmodontinae: Desmodus). Caribbean Journal of Science 41, 761-767.
Wetterer, A. L., Rockman, M. V. & Simmons, N. B. 2000. Phylogeny of phyllostomid bats (Mammalia: Chiroptera): data from diverse morphological systems, sex chromosomes, and restriction sites. Bulletin of the American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248, 1-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