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雞 vs 孔雀,偉大的辯論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雞形目——雉雞類——是最絢麗多彩的鳥類之一;許多譜系的雄性都擁有大量精美的展示結構。我曾寫過關於火雞及其肉垂、肉瘤、 caruncle 和華麗羽毛的文章 之前。我喜歡上面的照片,因為它描繪了兩種最華麗的雉雞類鳥類——Meleagris gallopavo(家火雞)和 Pavo cristatus(印度孔雀)——在一起。火雞和孔雀不是特別近的親戚,還是它們是呢?我們有相互矛盾的進化樹。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業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業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塑造我們今天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人們認為孔雀與剛果孔雀 (Afropavo congensis)、眼斑雉 (ArgusianusRheinardia) 以及孔雀雉 (Polyplectron) 屬於一個通常稱為孔雀亞科 (Pavoninae) 的類群。您可以理解為什麼這些鳥類通常被認為是近親:它們擁有羽毛狀的頭冠和巨大的、華麗的翼和尾覆羽,上面標有眼狀斑紋。在行為上,它們是雄性為多配偶制或濫交制,並且在親代撫育中不發揮作用的鳥類。與往常一樣,這些概括並不適用於該類群的所有成員。一些孔雀雉(如蘇門答臘孔雀雉 Po. chalcurum)和剛果孔雀缺乏巨大的眼狀羽毛,而且剛果孔雀是一夫一妻制並實行雙親撫育。然而,遺傳學和解剖學表明這些物種深深地巢狀在該類群中,因此它們不尋常的形態和行為可能代表相對於祖先狀態的逆轉(Kimball et al. 1997, 2001)。

 

 

單配偶制、雙親撫育的 Afropavo 從雄性不提供親代撫育的多配偶制祖先演化而來,這在鳥類中可能是獨一無二的。Afropavo ——通常被認為是 20 世紀最轟動的鳥類學發現之一——在 1936 年被詹姆斯·查平 (James Chapin) 著名地識別出來,當時他意識到兩個被丟棄的動物標本(標記為幼年 Pavo cristatus)擁有的羽毛與 1913 年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探險隊從賴比瑞亞帶回的羽毛相匹配(Chapin 1936, 1937)[旁邊是 弗蘭克·沃特斯 拍攝的 Afropavo 夫婦照片]。這些根本不是幼年印度孔雀,而是來自剛果的一種全新的、類似孔雀的雉雞類鳥類的代表。查平將 Afropavo 視為孔雀,但後來的作者認為它是非洲鷓鴣或珠雞的近親。然而,查平是對的:Afropavo 在孔雀亞科中的分類得到了很好的支援(de Boer & van Bocxstaele 1981, Kimball et al. 1997, Dyke et al. 2003, Ksepka 2009)。

 

 

一些最新的分子系統發育學研究發現孔雀亞科屬於一個分支,該分支也包括原雞 (Gallus) 和鵪鶉 (Coturnix) (Kimball & Braun 2008, Bonilla et al. 2010)。這個孔雀亞科 + 原雞 + 鵪鶉分支是另一個分支的姐妹群,後者分支包括角雉、火雞、鷓鴣、北雉、勺雞等。此處顯示了該拓撲結構的一種大大簡化的版本。

Kriegs et al. (2007) 和 Kimball et al. (2011) 發現孔雀亞科位於一個分支之外,該分支包括鵪鶉、勺雞、鷓鴣、火雞和松雞(Kimball et al. (2011) 順便說一句,沒有發現孔雀亞科是單系群)。關鍵是——根據這些結果——火雞和孔雀根本不接近,而是屬於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可能自從晚中新世或更早時期)就已截然不同的分支的成員。

然而,形態學研究並沒有恢復相同的進化樹形狀。根據相關研究,孔雀亞科不一定與原雞和鵪鶉歸為一類;相反,它們與勺雞和火雞關係密切,或者構成包括勺雞和火雞在內的未充分解析的類群的一部分 (Dyke et al. 2003, Kspeka 2009)。根據這些型別的拓撲結構,孔雀和火雞可能僅在過去 1000 萬年左右才分化。

因此,如果您遵循分子結果,孔雀和火雞絕對不接近,但如果您遵循形態學結果,它們可能很接近。Ksepka (2009) 進行了一項分析,其中分子和形態學結果相結合,火雞與北雉、勺雞、松雞和灰鷓鴣屬於同一分支;孔雀亞科與原雞、鵪鶉、雪雞、石雞屬 (Alectoris) 鷓鴣等歸為一類。目前,我贊成火雞和孔雀確實屬於長期分離的雉雞類分支的觀點:它們不是近親。

 

 

看似奇怪的是,孔雀曾在上新世的東歐棲息,在那裡它們的化石與雷鳥的化石一起被發現 (Boev 1998)。據推測,這些已滅絕的孔雀是相當開闊的棲息地的居民,那裡的植物區系包括耐寒的闊葉灌木和小樹。有關物種——P. bravardi ——顯然比現存的孔雀更大 (Boev & Koufos 2000),但就目前而言,我們只能推測它是否擁有現代物種的巨大華麗的尾羽。然而,不要認為所有化石孔雀都像這樣。來自歐洲西南部和中部的中新世-上新世物種 P. aesculapi 生活在溫暖的森林地區,而來自肯亞的早期上新世孔雀的一個尚未命名的物種來自潮溼的森林環境,與鼷鹿和人科動物一起生活 (Pickford et al. 2004)。

現在我們來到了本文的整個原因。令人難以置信的是,它最初是一個圖片說明比賽。為頂部使用的照片提供一個說明。當然,如果您還有其他有用的資訊要說,特別是如果它涉及火雞、孔雀或它們的親戚或進化歷史……現在將是一個好時機。

有關之前關於雉雞類鳥類的 Tet Zoo 文章,請參閱……

 

 

 

 

 

 

 

 

 

 

這還不夠。我必須做得更好。

參考文獻 - -

Boev, Z. 1998. 孔雀 (Pavo Linnaeus, 1758) 和雷鳥 (Lagopus Brisson, 1760):300 多萬年前在保加利亞北部獨特的共存現象。生物地理學 19, 220-222。

- . & Koufos, G. 2000. 在希臘馬其頓 Megalo Emvolon 的魯西尼期地點存在 Pavo bravardi (Gervais, 1849)(鳥綱,雉科)。巴爾幹地質學報 30, 69-74。

Bonilla, A. J., Braun, E. L. & Kimball, R. T. 2010. 雞形目 [原文如此] 中 3'-UTR 和內含子的比較分子進化和系統發育效用。分子系統發育學與進化 56, 536-542。

de Boer, L. E. & van Bocxstaele, R. 1981. 剛果孔雀 (Afropavo congensis) 的體細胞染色體及其對該物種親緣關係的影響。禿鷹 83, 204-208。

Chapin, J. P. 1936. 來自比利時剛果的一種新的類似孔雀的鳥類。非洲動物學和植物學評論 29, 1-6。

- . 1937. 來自比利時剛果的一種非凡的新型雞形目鳥類。倫敦林奈學會會刊 149, 37-38。

Dyke, G. J., Gulas, B. E. & Crowe, T. M. 2003. 雞形目鳥類(鳥綱,雞形目)的超屬關係:形態學特徵的支序分類分析。林奈學會動物學雜誌 137, 227-244。

Kimball, R. T. & Bruan, E. L. 2008. 雞形目的多基因系統發育學支援非羽毛面部特徵勃起能力的單一起源。鳥類學生物學雜誌 39, 438-445。

- ., Braun, E. L. & Ligon, J. D. 1997. 剛果孔雀 Afropavo congensis 的系統發育位置的解析:一個生物地理學和進化之謎。倫敦皇家學會會刊B 264, 1517-1523。

- ., Braun, E. L., Ligon, J. D., Kucchini, V. & Randi, E. 2001. 孔雀雉(雞形目:Polyplectron spp.)的分子系統發育學表明觀賞性狀和展示行為的喪失和減少。林奈學會生物學雜誌 73, 187-198。

- ., St. Mary, C. M. & Braun, E. L. 2011. 雉科(雞形目)多種性狀的宏觀進化視角。國際進化生物學雜誌 2011, 文章 ID 423938, 16 頁, doi: 10.4061/2011/423938

Kriegs, J. O., Matzke, A., Churakov, G., Kutizin, A., Mayr, G., Brosius, J. & Schmitz, J. 2007. 基因組搭車者的浪潮揭示了雉雞類(鳥綱:雞形目)的進化。BMC 進化生物學 2007, 7:190 doi:10.1186/1471-2148-7-190

Ksepka, D. T. 2009. 鳥類分子鐘中的斷裂齒輪:新的系統發育分析支援懷俄明雞 Gallinuloides wyomingensis 的幹群雞形目地位和 Amitabha urbsinterdictensis 的秧雞科親緣關係。系統發育學 25, 173-197。

Pickford, M., Senut, B. & Mourer-Chauviré, C. 2004. 肯亞裂谷的早期上新世鼷鹿和孔雀:東非雨林的證據。古脊椎動物學報 3, 179-189。

Darren Naish is a science writer, technical editor and palaeozoologist (affiliated with the University of Southampton, UK). He mostly works on Cretaceous dinosaurs and pterosaurs but has an avid interest in all things tetrapod. His publications can be downloaded at darrennaish.wordpress.com. He has been blogging at Tetrapod Zoology since 2006. Check out the Tet Zoo podcast at tetzoo.com!

More by Darren Naish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