顫龍類,那些吻部似長吻鱷的海洋迷齒類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Tet Zoo 的長期讀者會知道我為完成所有迷齒類譜系所做的各種努力。 可惜,由於我卡在離龍亞目附近(請參閱下面連結到之前 Tet Zoo 迷齒類文章),我一直無法完成這項宏偉的計劃。 令人沮喪的是,這是該系列後期的一部分:這是一段關於(通常?/有時?)海洋顫龍類的非常簡短的文字。

顫龍類是長頭骨(甚至像長吻鱷一樣)、三疊紀的迷齒類,已知分佈於印度、巴基斯坦、非洲、德國、斯瓦爾巴群島、格陵蘭島、新斯科舍省、美國和其他地方。 長期以來人們認為它們僅限於早三疊世,但在 20 世紀 80 年代發現它們存活到了晚三疊世:Hyperokynodon,即所討論的動物,是目前已知的最大的顫龍類,其頭骨估計長 80 釐米(Schoch et al. 2002)。 [上面是優秀的 德米特里·博格達諾夫 繪製的 Trematosaurus 的生命重建圖。]

最近,在中國準噶爾盆地頭屯河組發現的一塊單獨的髂骨被鑑定為顫龍類的髂骨:該地層單元為中侏羅世。 如果這塊骨頭被正確鑑定,它表明“顫龍科可能不是一個極其短命的科,而實際上是迷齒類中最長壽的科之一”(Maisch et al. 2004, p. 582)。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業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業 訂閱。 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早期的顫龍類具有狹窄、楔形和鈍吻的頭骨,相對較小的眼眶位於頭骨邊緣附近,以及細長的頭骨桌。 雖然保留了這些特徵中的大多數,但特別長吻的長吻龍亞科的不同尋常之處在於,某些類群缺乏前顎空腔,而前顎空腔在其他方面是迷齒類的典型特徵。 此處顯示的支序圖(來自 Steyer 2002)顯示了顫龍科顫龍亞科和長吻龍亞科的單系群; 更近期的分析(Schoch 2006)未能支援前者的單系性。

Aphaneramma 是一種顫龍類,有時在那些以史前“兩棲動物”為特色的書中被描繪出來,它是長吻龍亞科的成員,CosgriffiusErythrobatrachusWantzosaurus 也是如此。 來自馬達加斯加的 Wantzosaurus 的幼年和成年標本表明,這些動物的吻部在強烈的正異速生長下生長,儘管即使是幼年標本,與其他顫龍類和其他迷齒類相比,吻部也成比例地長(Steyer 2002)。 這種型別的變化對於長吻顫龍類來說似乎是常見的。

一些基幹顫龍類中存在特別大的顎牙,在南非的 Microposaurus 中,淚滴狀的鼻孔容納了下頜尖端的大牙:一種獨特的構造(Damiani 2004)。 側線管表明顫龍類是水生捕食者,但除此之外,人們對它們的生物學知之甚少。 一些長吻龍亞科的長而淺的身體形狀和細長的吻部表明,這些動物是側向波動、遠洋或半遠洋的捕食者,它們透過快速地側向掃動頜骨來捕捉小型、快速移動的獵物。

然而,來自德國中三疊世的 Trematolestes 的身體相對較深。[旁邊是 Ghedoghedo 拍攝的模式標本照片。] 一塊儲存完好的皮膚表明 Trematolestes 的皮膚是裸露的,但其他一些顫龍類至少在頸部區域覆蓋著皮內成骨。 Trematolestes 更有趣的是,它的顎部(包括顎空腔)覆蓋著多邊形小骨,這些小骨本身又覆蓋著不規則間隔的小齒。 這是前中生代迷齒類的一個特徵,它出現在顫龍類中令人驚訝:Schoch(2006)認為這些小骨“可能形成了一個‘靈活的顎部’,可能有助於吞嚥大型獵物”(p. 40)。

有關先前關於迷齒類的 Tet Zoo 文章,請參閱...

參考文獻 - -

Damani, R. 2004。南非中三疊世的迷齒類 Microposaurus casei 的顱骨解剖結構和關係。《脊椎動物古生物學雜誌》24, 533-541。

Maisch, M. W.、Matzke, A. T. 和 Sun, G. 2004。來自中國準噶爾盆地(中國西北部)中侏羅世的孑遺顫龍類(兩棲綱:迷齒目)。《自然科學》91, 589-593。

Schoch, R. R. 2006。來自德國中三疊世的完整顫龍科兩棲動物。《脊椎動物古生物學雜誌》26, 29-43。

- .、Milner, A. R. 和 Hellrung, H. 2002。最後一種顫龍科兩棲動物 Hyperokynodon keuperinus 的再研究。《斯圖加特自然科學貢獻 B 系列(地質學和古生物學)》321, 1-9。

Steyer, S. J. 2002。來自馬達加斯加下三疊統的第一隻有關節的顫龍“兩棲動物”:對該類群系統發育的影響。《古生物學》14, 771-793。

Darren Naish is a science writer, technical editor and palaeozoologist (affiliated with the University of Southampton, UK). He mostly works on Cretaceous dinosaurs and pterosaurs but has an avid interest in all things tetrapod. His publications can be downloaded at darrennaish.wordpress.com. He has been blogging at Tetrapod Zoology since 2006. Check out the Tet Zoo podcast at tetzoo.com!

More by Darren Naish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