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我想我不能再拖延了。備受讚譽的TetZoo 播客的第 10 集——前幾天錄製,即將上線——讓我下定了決心,就像 SciAm 部落格和其他科學網站上發表的幾篇關於這部電影的科學主題文章一樣。簡單來說:我必須寫一篇關於《環太平洋》的部落格。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業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業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我已經看過這部電影兩次了(一次在 IMAX),並且在線上和 IRL 花了很多時間談論它。因此,本著關於《阿凡達》的 Tet Zoo 文章的精神,以下是對這部電影的各種想法和觀察,重點是怪獸。首先:劇透警告。你已被警告。
像往常一樣,我不會假裝《環太平洋》在情節、主題或角色方面是一部特別出色的電影。就我個人而言,我只是把它當作一部圍繞巨型怪獸*和巨型人形機器人展開的大型、CG 堆砌的冒險故事來欣賞,而且,電影和整個《環太平洋》宇宙中都存在一些主要的弱點、缺陷和荒謬之處。冒著重複我的同事和朋友 約翰·康威 已經臭名昭著地提出的觀點的風險,女性在《環太平洋》宇宙中幾乎完全缺席是奇怪和不恰當的。我們看到的東西在材料科學、工程學、物理學或化學方面沒有太多意義,而且存在純粹的不可能性,比如危險流浪者號在穿過大氣層時發出紅光,然後安全著陸,功能齊全,船上人員完好無損。
* 怪獸是用於任何型別怪物的通用術語,包括本質上是機械或植物的古怪怪物。《環太平洋》宇宙中,怪獸一詞專門用於一類巨大的外星生物,它們透過太平洋中的一個名為“突破點”的門戶,從前體宇宙的一個基地入侵我們的星球。
在撰寫您現在閱讀的這篇文章時,請注意我手頭沒有這部電影,也沒有它的劇本,這意味著一些細節只是半回憶起來的,而且很可能是錯誤的。此外,我還沒有看過或讀過前傳漫畫小說《環太平洋:元年傳說》;很遺憾,因為它可能提供關於怪獸起源和生物學的豐富背景資訊。
啊,那些老套的刻板印象科學家!好萊塢,為什麼!?
在我們開始討論怪獸之前,我想談談電影中的兩位科學家,牛頓·蓋茨勒和赫爾曼·戈特利布。雖然——僅根據電影——我們對這兩人參與泛太平洋防禦軍團的背景一無所知(如果這個術語對您來說是新的,它貫穿整部電影:您經常在制服和建築物上看到 PPDC 徽章),但我認為可以合理地假設這兩人都應該是怪獸生物學方面的傑出而有能力的專家,因此在生物學、生理學、生物化學等方面也是如此。因此,聽到他們中的任何一個人說出不真實的蠢話是很奇怪的。是的是的,這只是一部電影,但是……拜託了好萊塢,為什麼你們從來不和真正的科學家談談,把這些廢話糾正過來?!做這種事情非常容易,它可以為電影增加額外的深度和細節,並且可以讓粉絲們更加喜愛和欣賞你們。
所以,牛頓將“第二”怪獸大腦比作神話中恐龍的“第二大腦”。我最初很高興就此罷休,但考慮到我剛才說的他大概是一位全能生物學奇才,考慮到沒有哪個有自尊的專家會這樣說,就很難如此寬容了。是的是的,椎旁神經節等等允許身體執行的各種動作具有一定程度的自主性,但說動物在骶骨區域有一個“大腦”仍然是完全錯誤的。關於整個“恐龍有第二大腦”的討論,請參閱 Matt Wedel 在 SV-POW! 上關於這個問題的文章(Matt 被一家電視臺斷章取義地引用,引起了許多適當的哀嚎和切齒)。
在電影的另一部分,牛頓解釋了他為什麼認為怪獸是克隆的,但是為什麼他們要他專門提到 DNA?呃,你好,我們這裡談論的是來自另一個維度(或宇宙)的生物工程生物:為什麼任何可遺傳資訊都會以與 DNA 具有相同成分的分子編碼?它不會,它會是別的東西。電影製作人應該知道這一點;讓牛頓使用一些其他首字母縮略詞,並順便解釋一下給定的分子是起到類似 DNA 作用的分子,這根本不是問題。順便說一句,如果怪獸是生物工程的,我們可能會推測它們根本不會有 DNA 同源物。嗯。
還有第二個問題。牛頓顯然是一個相當正常的人,但他角色的背後想法是,他為了擺脫他不知何故不喜歡或害怕的書呆子刻板印象而把自己紋滿了紋身。呃,請問?一個自稱怪獸超級書呆子的人不喜歡自己是書呆子的想法?真的嗎?紋上你最喜歡的野獸的紋身很好,我完全贊成,但我討厭書呆子不喜歡自己是書呆子並努力變成其他東西的想法。絕對不是,拜託,常人是無聊的、像綿羊一樣的東西,過著乏味的生活。
當我們想到另一個科學家角色赫爾曼·戈特利布時,情況就更糟了。他是一個笨拙、上流社會的孤獨者,社交能力不足,幾乎或根本沒有離開過他的實驗室或秘密巢穴或城堡或其他什麼地方(儘管……來自其他經典背景的東西,他正處於一段穩定的戀愛關係中,他的伴侶/妻子即將生孩子)。這種刻板印象——社交能力差、怪異的科學家——是具有破壞性和無聊的,而且充滿了胡說八道,因為任何像赫爾曼一樣優秀的人,或者像他一樣取得如此成就的人,實際上都會是社交技巧嫻熟、善於交際且異常外向的。所以,糟糕的工作,《環太平洋》,你讓大家失望了。這種事情比它實際上應該更令人惱火,因為科幻電影製作人實際上與科學家站在“同一陣線”:他們是敬業的夢想家,深深沉浸在他們感興趣的事物的奇妙之中,努力與大眾分享他們世界和思想的奇蹟。對科學家的惱人和刻板印象的描繪對我們所有人都不利。也許我把這個問題看得太大了,但這種描繪看起來像是保守派的宣傳(“看,科學家都是不生活在現實世界中的怪人!”)。
先驅者做了什麼,以及先驅者正在做什麼
怪獸不僅僅是動物,它們是外星文化製造的、克隆的生物武器,被送過一個門戶,目的是殺死儘可能多的人類,並使大片區域無法居住。外星統治者——模糊的像節肢動物一樣的、3 到 4 米高的先驅者——旨在清除一個星球上討厭的土著居民(在本例中是人類),然後再自行遷入(一種類似於《獨立日》中敵對外星人所採用的手段)。我們知道先驅者以前嘗試過:措辭含糊不清,我不太記得了(來自牛頓與腦幹的同步感應),但暗示他們在中生代嘗試過,但沒有成功(他們是否與非鳥類恐龍的滅絕有關?或者他們創造了恐龍?我真的希望後者不是故事情節的一部分——那將是像《普羅米修斯》一樣超級糟糕)。
在 21 世紀的地球上,汙染嚴重、富含二氧化碳的大氣、酸性海洋等等顯然使條件更適合先驅者,所以現在是再次嘗試的時候了。順便問一下:先驅者文化真的持續了數千萬年(中生代發生的第一次入侵努力暗示了這一點),還是突破點既是空間門戶也是時間門戶?我想我們不知道。
概念藝術圖顯示,怪獸是由先驅者在某種生物機械籠子中培育出來的。在牛頓的同步感應過程中,我們看到了一些閃光,暗示怪獸是由先驅者透過手術改造的,並以殘酷、敵對的方式對待,可能涉及痛苦和普遍的惡劣:它們沒有受到人道對待。我們(就我所知)不知道怪獸是否具有感知能力,但這種待遇引發了關於這個問題的疑問。稍後會詳細介紹。
我們也知道怪獸是克隆的。如果這是真的,為什麼表型會有如此巨大的變異?我們看到的所有怪獸——我假設這適用於所有怪獸(與上面顯示的概念圖相反)——在外部解剖結構上絕對不同。這怎麼可能?我不知道答案是否在經典中揭示,但我們可能會推測怪獸在生長過程中會進行手術改造,先驅者擅長操縱試管胚胎的解剖結構,或者表觀遺傳機制以某種方式產生不同的怪獸種姓、變體,甚至對每個個體都以不同的方式運作。我打賭某種形式的胚胎學設計正在發揮作用,因為怪獸似乎在它們與人類的戰爭中變得越來越武器化(它們不斷得到改進,有點像皮克斯動畫電影《超人總動員》中辛德羅姆創造的歐米伽機器人)。四級怪獸“皮背”甚至在其背部配備了一個發射電磁脈衝的器官,先驅者顯然將這種結構內建到怪獸的設計中,以應對機甲的反應。
怪獸僅僅是自動裝置,一旦它們穿過突破點就會粉碎和破壞嗎?嗯,我們被告知它們“奉命”行動,它們透過“蜂巢思維”連線,並且有些比其他更聰明(我們看到的唯一五級怪獸“毒婦”據說是迄今為止最聰明的)。“皮背”甚至在與危險流浪者號的戰鬥中使用工具(起重機),此外,“皮背”和“御子”、“錘頭”、“毒婦”和“鐮刀頭”在最後的激戰中應該像團隊一樣合作,與機甲戰鬥。故事的這些方面要麼暗示怪獸很聰明(並且有感知能力?),要麼暗示它們受先驅者控制。當然,如果怪獸聰明且有感知能力,也許我們應該為它們感到難過,並想知道為什麼它們會接受如此對待;難道是因為它們像訓練有素的跳舞熊一樣被馴服了嗎?有一天會不會發生怪獸革命,它們逃脫束縛並獲得自由生活?
關於感知能力和“蜂巢思維”的問題,御子試圖找到牛頓到底想達到什麼目的?御子是否認為牛頓是另一隻怪獸,怪獸和/或先驅者現在是否因為牛頓與他們文化的思維連線而需要或想要牛頓,還是什麼?感謝您的想法。
我們被告知(並看到)怪獸是有毒的:它們的組織、分泌物和呼吸都是有毒的,至少其中一些可以釋放出極其強大的酸液(御子幾乎融化了一棟建築物以及俄羅斯機甲切爾諾·阿爾法的裝甲),而且——即使它們被殺死——它們的血液(“怪獸藍”)也會汙染攻擊地點周圍的土地、水和空氣,使其無法居住(或者會嗎?請繼續閱讀)。請記住,在電影結束時,許多怪獸已經襲擊太平洋地區的城市十多年了,這意味著許多城市遭到襲擊,許多怪獸被殺死。
因此,我認為,我們應該理所當然地想象,太平洋周圍的大片地區,成千上萬甚至數百萬人被殺,大片土地因無數次怪獸襲擊而變得無法居住。我覺得在電影結尾很容易忘記這一點:他們應該提醒我們,擺脫怪獸威脅確實是“滅絕或殲滅”的問題,因為影片的後半部分讓人們感覺生活一切如常,除了偶爾發生的怪獸與機甲的戰鬥在背景中進行。
不過我說的對嗎?怪獸真的讓太平洋邊緣變得無法居住了嗎?這裡有一個情節漏洞。還記得那棟骷髏狀的建築嗎?它作為香港寺廟供奉怪獸崇拜者,並在牛頓與漢尼拔·周對話的場景中出現。事實證明,這真的是一個骷髏,特別是 2016 年襲擊的怪獸“清算者”的骷髏。然而,儘管“清算者”的組織做了怪獸組織所做的事情,但該地區在十年內或多或少地恢復了正常(電影設定在 2025 年)。這不對——他們應該堅持怪獸殺死一個地區幾個世紀的想法。
怪獸的外觀和解剖結構
《環太平洋》中的生物設計非常棒:我們應該感謝偉大的韋恩·巴洛。在外形上,怪獸結合了模糊的人形輪廓(請注意,幾乎所有怪獸在某個時候都以雙足站立,胸部區域垂直或接近垂直)和各種讓人聯想到各種鯊魚、爬行動物和其他動物的特徵。當然,創造一種虛構生物而不讓它至少在某種程度上讓人聯想到真實生物是很困難的,因此雖然怪獸設計中存在明顯的創新和巧妙之處,但其中一些足以讓人想起真實生物,以至於它們看起來像是以真實生物為基礎的。“刀鋒頭”的頭部讓人想起哥布林鯊的頭部,“鬼婆”是一隻巨大的甲殼類動物,“御子”有翼龍般的翅膀,“皮背”是猩猩形狀的,“鐮刀頭”看起來像是鱷魚和穿山甲的超級混合體,“毒婦”有一個錘頭……頭部。
我希望我們能更好地看到“毒婦”。它是我們在電影中看到的唯一五級怪獸,但戰鬥場面和快節奏的動作意味著我們永遠無法清楚地看到整個生物。它有一條三叉戟狀的武器化尾巴、一些觸角、厚而粗糙的盔甲和從肩部和背部突出的鋒利三角形尖刺。也很難欣賞“毒婦”的大小——它比我們在電影早期看到的怪獸高得多。
提到“御子”,我甚至在預告片是我們唯一可以依靠的時候就注意到,它似乎具有類似《科洛弗檔案》的外觀,我的意思是它是四足的,並且有細長的、伸展的前肢。我們現在知道原因了:“御子”部分靈感來自蝙蝠或翼龍,其翅膀膜緊緊地捲起並收在側肢的兩側。在“御子”的飛行過程中,我們看到翅膀膜連線到身體兩側,而不是後肢。它們一定是由一些極其厚實、耐用的組織組成的,但這種組織如何在不破碎的情況下承受拍打是未知的。“御子”還長了一條帶有三叉戟狀抓握器官的尾巴,一個可以沿著中線分開的下顎,以及一條覆蓋著發光球的生物發光、誘餌狀的舌頭(或類似舌頭的器官)。讓人想起了深海魚,尤其是鮟鱇魚。
我們對怪獸的內部解剖結構瞭解多少?我們知道它們有骨骼或骨骼同源物,因為我們在電影中多次看到骨骼遺骸(包括頭骨和看起來像椎骨的東西),而且我們也看到了看起來像內臟的東西——此外,我們被告知怪獸會排洩,在這種情況下,它們必須進食並擁有功能正常的消化系統。
幾種怪獸身上都存在的大而彎曲的手爪看起來有點像受到大型獸腳亞目恐龍(如棘龍)的啟發(儘管我在怪獸身上沒有看到任何面向內的手掌,這是獸腳亞目恐龍的正常狀況)。再說一次,如果不是那樣,前肢手上又大又彎曲的爪子會是什麼樣子呢?
雖然怪獸的形式各異,頭部形狀也肯定不同,但有一些解剖學特徵暗示了某種相關性。看看“錘頭”、“毒婦”和“刀鋒頭”的前肢:在這三者中,似乎主要前肢代表了兩對原始、較細肢體的融合,因為下臂有一個橢圓形間隙。概念藝術圖顯示,這最初也適用於“卡洛夫”(襲擊溫哥華的怪獸),但在電影(和《元年傳說》)中看起來有所不同,前肢纖細,手指細長而尖爪。“卡洛夫”在序幕中短暫出現(如果你看看“卡洛夫”的頭部,我認為很明顯為什麼它有這個名字)。無論如何,這種前肢特徵讓我想起了在《阿凡達》中類靈長類的“普羅勒穆里斯”生物中看到的類似間隙。
實際上,我並不認同怪獸的“手臂間隙”代表融合的想法——它可能只是設計師為了好玩而加入的一個看起來很整潔(而且很外星)的間隙(我注意到在“卡洛夫”的概念版本的尾巴上也存在類似的間隙)。此外,手臂融合的想法顯然取決於怪獸進化論的存在,如果怪獸是為了一項工作而設計的,它們很可能不會繁殖和進化。
但是——等等,“御子”懷孕了併產下了一個後代(誰在片尾字幕開始滾動後留了下來?)。此外,幼崽是一隻幼年“御子”,而不是一隻與母體不同的通用怪獸,所以怪獸形態似乎是真性繁殖。這可能意味著什麼?這是否意味著至少有些怪獸在穿過突破點之前被允許漫遊和繁殖?這是否意味著怪獸是單性生殖的,可能會隨時產下幼崽?這是否意味著“御子”是一個特例?當然,我不知道。
幾種怪獸的頭部都共有巨大的刀片狀結構,在戰鬥中用作武器,並且在機會允許的情況下顯然擅長破壞機甲外殼。“入侵者”的頭部上方有一個斧狀刀片,“刀鋒頭”有一個刀片狀的口鼻,“變異獸”有一個後彎的下巴刀片和後掠的顱骨角,“錘頭”有一對側角,等等。然而,每隻怪獸的頭部形狀確實截然不同。我畫了一些小草圖,因為我以為我或許可以將它們以某種偽系統發育的方式聯絡起來,但是……沒有。這是結果……請注意,這棵樹是無根的,我想這是顯而易見的。
生物發光也是貫穿怪獸的一個不變主題;我想,使用生物發光是因為它看起來很酷,尤其是在許多怪獸在夜晚或在黑暗的水中出現的情況下。如果我們想象電影透過其設計師、工作室和靈感“相互關聯”,那麼這一切似乎都明顯是對《阿凡達》的致敬。事實上,我真的很喜歡潘多拉星球的生物、植物和生態系統是由一個衰落但工業發達的納美人文化設計的想法,他們將生物發光融入到一切事物中,以至於潘多拉星球的森林在夜間被照亮。如果《阿凡達》中的生物發光與生物工程有關,並且鑑於我們知道《環太平洋》中怪獸的生物發光是生物工程的結果,這是否已經成為——或者將要成為——一種新的主題,表明電影生物是生物工程的?密切關注其他電影中的情況。
關於發光,為什麼“入侵者”在襲擊舊金山時,它的嘴巴會發光?開場場景非常精彩,但我很難想出為什麼一個生物的嘴巴看起來像是在生篝火。
“鐮刀頭”似乎有一個骨質的、裝甲覆蓋的頭部,但我們實際看到的是三個獨立的活動板,它們圍繞著真正的頭部,在中心受到保護,但在板開啟時暴露出來。鑑於真正的頭部很脆弱,並且(就我所知)沒有任何特殊的功能作為武器,在戰鬥中的任何時候暴露頭部似乎都不是特別明智,但那又怎樣呢。
展望未來。拜託了,好萊塢,為了我們所有人,把它做好……
我經常遇到一種觀點,即如果你對《環太平洋》中怪獸等生物的起源、解剖結構和進化進行過於深入的思考,那麼你就過度分析電影了。但是,對於對進化和生物學感興趣的人來說,上面提出的那些問題是不可避免的——我們在觀看像《環太平洋》這樣古怪和過分的電影時,肯定必須暫停懷疑,但是如果我們不提出那些問題,我們如何才能沉浸在電影的宇宙中?我們想要知道;我們甚至可能需要知道,當沒有答案時,因為電影製作人太蹩腳或太愚蠢而想不出答案(《迷失》,蒂姆·伯頓的《人猿星球》的結尾),電影就失敗了。我不認為《環太平洋》背後的人屬於這一類:我敢打賭答案就在那裡,甚至有可能找到它們。因此,我必須尋找《環太平洋》的書籍。
那麼,是時候結束了。續集?嗯,根據德爾託羅的說法,也許會拍續集。這一切都取決於這部電影在日本的票房,它將於 7 月 31 日在日本上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