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動物學誌異》:雪人

繼我們非常成功且備受讚譽的《昨日再現:恐龍和其他史前動物的獨特和推測性觀點》[在此處購買] 之後,約翰·康威,C。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繼我們非常成功且備受讚譽的《昨日再現:恐龍和其他史前動物的獨特和推測性觀點》 [在此處購買], 約翰·康威, C. M. “備忘錄” 科塞曼 和我本人正在共同編寫我們的第二部合作作品。它的標題是《神秘動物學誌異》(或者,也許,只是《神秘動物學誌異》,我不確定我們是否已經決定),並且 - 雖然顯然是神秘動物學主題 - 它的目標是達到關於神秘動物的書籍以前從未到達過的地方。任何瞭解神秘動物學的人都會知道(並且任何收聽 TetZoo 播客 的人最近都會聽到確認),關於這個主題的著作涉及(有時必要,有時是無端的,有時非常可笑)大量的推測。

瞭解約翰和備忘錄的藝術作品以及我的寫作的人,將會熟悉我們在推測性動物學方面的優勢。在討論神秘動物時,我們當然都回顧了現有的知識,並對證據的指向(呃,往往它無處可去...)提出了我們自己的解釋,但我們也從問最有趣的問題中獲得了許多樂趣:如果呢? 也就是說,如果這些神秘動物是真的呢?它們會是什麼樣子,它們的進化背景會是什麼?要確切瞭解我們提出了什麼,您當然必須看這本書本身。

在那之前,這裡有一個預告片:我們書的雪人部分。具有諷刺意味的是,這實際上是一個不包含那麼多新穎推測的部分(原因如下所述)。但是,我們希望您喜歡它,並對我們這個專案的方向有所瞭解。我還想補充一點, - 到目前為止 - 我還沒有看過丹尼爾·洛克斯頓和唐·普羅瑟羅的《可憎的科學》的出版版本;一旦我看了,它肯定會在本節以及本書的其他部分被引用。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業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業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關於發現和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想法的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雪人

雪人是神秘生物中最著名的生物之一。神秘動物學文獻中的雪人不是好萊塢電影和流行藝術品中毛茸茸的白色雪獸。相反,它是一種黑色、深棕色或紅棕色的動物,生活在喜馬拉雅山脈和青藏高原的亞溫帶和溫帶森林和山坡上,主要是雙足行走,身高約 3 米左右(不過,公平地說,據稱在西藏曾報告過白色雪人)。被認為描述雪人的目擊者和神話傳說來自俄羅斯、中國、尼泊爾、西藏和印度等國家。在如此廣闊的地區,神秘動物學家認為各種不同的當地名稱描述的是同一種生物(沙克利 1983)。然而,目擊者和傳說中描述的這個地區毛茸茸的猿人的體型、形態和行為差異很大,因此一些神秘動物學家傾向於認為實際上有兩種雪人,或者我們實際上看到的是對一大群未知人科動物的指稱,它們的範圍從毛茸茸的、類似猩猩的物種到倖存的森林古猿類物種、南方古猿、尼安德特人、直立人成員和其他人(赫維爾曼斯 1986,科爾曼和休格 1999)。

如果我們選擇將所有“野人”目擊事件和傳說想象成與真實生物的遭遇,這是唯一合乎邏輯的解釋。

然而,如果這些目擊事件和傳說將錯誤、惡作劇和一廂情願的想法與似乎普遍存在的人類信念結合起來,即一直存在著介於人類和自然界其他部分之間的野生生物或靈魂,那麼最明智的做法是將所有或大多數“神秘人科動物”解釋為一種社會文化現象,這種現象被神秘動物學家錯誤地“去神話化”了。鑑於持續缺乏任何型別的關於雪人和其他神秘人科動物的良好證據,後者是我們首選的方案。

對雪人作為真實動物的概念感興趣的動物學家、生物學家和其他科學家普遍認為它是一種靈長類動物,並且是一種大型猿類(也就是說,作為人科動物的成員,該類群包括大型猿類和人類)。它的亞洲分佈、它在外觀的某些方面大致類似於猩猩的一般概念,以及它可能與已滅絕的亞洲人科動物巨猿有關(或是一種變體)的提議,所有這些結合起來,形成了更具體的觀點,即它是一種猩猩亞科動物:也就是說,與猩猩、巨猿等屬於同一大型猿類群的成員。

雖然這聽起來像是對資料的合理解釋,但事實是 - 就像許多詳細的神秘動物學假設一樣 - 它依賴於支援性軼事證據的完整性和可靠性。登山者和探險家瞥見遠處雪人的描述是相當出名的,同樣的,在雪地裡發現大型、表面上類似人類的腳印的案例也很出名。然而,迄今為止,可能為雪人存在提供支援的可靠證據仍然未知:沒有好的照片或影片片段,少數好的腳印照片(特別是 1951 年的希普頓照片)幾乎可以肯定地代表了巧妙的惡作劇,聲稱的巢穴、毛髮、骨骼和皮膚碎片都被證明是不確定的或被誤認的(例如,米林科維奇等人. 2004)。此外,記錄中“最好”的目擊者描述(例如,斯拉沃米爾·拉維奇 1942 年的詳細目擊)非常可疑,很可能是捏造的(“最不幸的是,所有這些細節都出現在一本真實性至少值得懷疑的書籍中”;沙克利 1983,第 55 頁)。

簡而言之,我們將雪人視為對已知動物(包括熊、羚牛和鬣羚)的短暫一瞥,以及普遍存在的野人原型和亞洲當地關於類人、居住在山上的惡魔的傳說的融合(喜馬拉雅山對雪人的描繪並非都使其看起來像靈長類動物。有些顯示有尾巴的雙足生物,具有食肉動物型別的面孔和突出的獠牙(戴維森 1988))。

有趣的部分:如果雪人是真的呢?

如果我們假設雪人是一種真實的動物,那麼我們可能對雪人做出的大多數推測已經在關於它的廣泛的神秘動物學文獻中做出了。赫維爾曼斯 (1958) 給雪人提出了建議的學名Dinanthropoides nivalis,並提出巨型體型是在亞洲樹棲猿類的譜系內進化而來的,這個譜系的成員下到地面,並且在山區和多雪地區生活的特殊化促使它們變成雙足行走。他暗示雪人和巨猿之間存在密切聯絡,但不認為這些猿類與猩猩接近。這種情況需要雪人的雙足行走獨立於人類和其他人科動物的雙足行走進化而來,並且這與表明人科動物的雙足行走首先在樹棲環境中進化而來,後來被那些轉向更多陸地生活的譜系改進的證據相矛盾(參見猩猩-矮人部分,第 13-15 頁)。

雖然一些作者暗示或認為雪人和北美野人是人類譜系的成員,但我們更傾向於認為這些是雙足行走的猩猩亞科動物,在某些方面與人族趨同相似,但在解剖結構、步態和行為的細節方面有所不同。實際上,雪人目擊事件給人留下的印象是一種與傍人屬人科動物沒有太大區別的人科動物,傍人屬人科動物是已滅絕的非洲南方古猿中更粗壯的一種。Dinanthropoides 雙足行走時膝蓋略微彎曲,身體比我們人類更向前傾斜,長長的手臂向下伸到膝蓋。它的休息姿勢更讓人想起猩猩和大猩猩,而不是人類,甚至可以在爬上山坡和巨石之間時四足移動。它的腳只是表面上類似人類,擴大的、僅半發散的拇趾和寬闊的腳跟代表了靈長類動物的強烈陸地特殊化,這種靈長類動物以典型的類人腳開始其陸地生涯,就像猩猩的腳一樣。

據報道雪人不使用工具;然而,這可能是由於缺乏詳細的觀察。我們今天知道,猩猩、大猩猩和黑猩猩都在野外使用工具:這些行為在幾十年裡不為人知,並且(在大多數種群中)僅偶爾發生。強大的下顎和巨大而堅固的牙齒使Dinanthropoides 成為打破水果和堅果的專家(特切爾寧 1974)。作為一種適應溫帶、通常是涼爽棲息地的人科動物,Dinanthropoides 能夠應對溫暖的夏季條件以及更涼爽的冬季條件,這要歸功於其毛皮長度和厚度的季節性變化,儘管這些變化並非發生在所有雪人群體中。我們的喜馬拉雅雪人穿著它們較薄的紅棕色夏季外套(場景描繪的是幾十年前,當時喜馬拉雅山的冰雪覆蓋範圍比今天更廣)。

如果只有更多人準備接受雪人、北美野人和猩猩-矮人的真實性,他們就會意識到人類和其他大型猿類之間所謂的差異僅僅反映了“中間”類群已經滅絕或在科學上未被承認這一事實。再次,目光短淺、墨守成規的象牙塔機構科學家,與其在世界各地尋找真實動物,不如坐在電腦後面更感興趣,他們正在阻礙科學進步!!!!!!他們最終會被證明是錯誤的!!!!

《神秘動物學誌異》 - 由約翰·康威、C. M. 科塞曼和達倫·奈什撰寫 - 預計將於 2013 年晚些時候出版,並將由 Irregular Books 出版。在 Twitter 上關注 @IrregularBooks。

參考文獻 - -

科爾曼,L. 和休格,P. 1999。《北美野人、雪人和其他世界神秘靈長類動物野外指南》。雅芳圖書,紐約。

戴維森,J.-P. 1988。雪人的肖像:一種古代猿類。《英國廣播公司野生動物》6 (10), 540-543。

赫維爾曼斯,B. 1958。《追蹤未知動物》。哈特-戴維斯,倫敦。

- . 1986。神秘動物學關注的明顯未知動物的註釋清單。《神秘動物學》5, 1-26。

米林科維奇,M. C.,卡可內,A. 和阿馬託,G. 2004。分子系統發育分析表明“雪人”和靈長類動物之間存在廣泛的形態趨同。《分子系統發育與進化》31, 1-3。

沙克利,M. 1983。《野人:雪人、北美野人和尼安德特人之謎》。泰晤士和哈德遜,倫敦。

特切爾寧,O. 1974。雪人——一些證據。《羚羊》12 (5), 553-555。

Darren Naish is a science writer, technical editor and palaeozoologist (affiliated with the University of Southampton, UK). He mostly works on Cretaceous dinosaurs and pterosaurs but has an avid interest in all things tetrapod. His publications can be downloaded at darrennaish.wordpress.com. He has been blogging at Tetrapod Zoology since 2006. Check out the Tet Zoo podcast at tetzoo.com!

More by Darren Naish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