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魚和信天翁之間的共生關係?真的嗎?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關於動物的有趣觀察結果一直在釋出。許多觀察結果相對平淡,或者只是我們已經瞭解的事物的補充記錄。但有些觀察結果非常棒,有可能開啟我們對行為、生態和進化理解的全新篇章。正如我們將看到的,即使它們不是全新的,一旦這些觀察結果引起更廣泛的關注,我們都會受益。最近幾周,一篇非常棒的新論文發表了。它已經在網上引起了相當多的關注(在部落格圈裡,我的老朋友埃德·揚已經在 NERS 上報道過),但我發現它非常引人入勝,我不得不親自報道一下。

太陽魚很奇怪,你不需要成為魚類愛好者就能發現它們既奇異又奇妙。沒有尾巴,沒有魚鰾,沒有肋骨,沒有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 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胸帶或腹帶,非常短的椎柱等等。我一直對它們達到的尺寸(超過 3 米,可能重達幾噸)以及它們令人難以置信的形態感到驚訝——如果您想要對該類群進行全面的回顧,請參閱 Lord Geekington 上的這篇文章。太陽魚之所以得名,是因為它們最常見於在水面懶洋洋地曬太陽,據說是為了在涼爽或寒冷的水域覓食後“曬太陽”。你可能會認為它們與同樣奇異而迷人的四足動物類群稜皮龜趨同進化。

發表在當前一期《海洋生物學》雜誌上的一篇有趣的新論文引起了我的注意。它報告了 2010 年 6 月在北太平洋西部水域,當阿部拓造和同事在北海道大學研究船 Oshoro Maru 上進行的觀察。他們的觀察是基於太陽魚的,但也涉及那些奇妙的海洋鳥類——信天翁。

在水面觀察到一群 57 條海洋翻車魚Mola mola,它們都排成一列並朝同一方向前進,它們的鰭尖露出了水面。據觀察,魚群中的大多數翻車魚都攜帶寄生橈足類甲殼動物Pennella——它將頭部埋在宿主組織中,成熟個體會在宿主側面拖出長長的卵囊(Abe人,2012 年)。Pennella是最大的橈足類。

然後觀察到一隻萊桑信天翁Phoebastria immutabilis與魚群密切相關。這些魚似乎在跟隨這隻鳥,就好像它們在尋求它的注意。值得注意的是,人們看到這隻信天翁從其中一條翻車魚的身體上拉出了一隻寄生橈足類。其他信天翁似乎被這種活動吸引了,並被看到從魚群中的其他翻車魚身上移除寄生蟲。其中一些是黑足信天翁P. nigripes。翻車魚似乎在努力吸引鳥類的注意:有些翻車魚“似乎透過在鳥類旁邊側身游泳來展示自己”(第 2 頁),作者推測這就是翻車魚首先出現在水面的原因(Abe人,2012 年)。論文的作者之一,關口桂子,在 2005 年觀察並拍攝了六隻黑足信天翁啄食一條海洋翻車魚的照片,因此似乎同樣的共生行為也發生在這裡。此外,Abe人(2012 年)提請注意,Pennella先前已被報道為夏威夷黑足信天翁的一貫獵物(Harrison人,1983 年)——這一觀察結果為這種行為很可能是一種常規行為提供了額外的支援。

因此,Abe人(2012 年)提出太陽魚和信天翁之間存在共生關係,這並非沒有道理。Abe人(2012 年)是第一批用照片記錄下這種非凡行為並將其引起廣泛關注的作者。然而,雖然他們肯定比以往任何人都寫了更多關於這個問題的內容,但他們並不是第一個記錄下這個問題的人:海鳥生物學家多年來一直表示,信天翁和太陽魚之間存在某種共生“清潔”關係。戴頓·阿爾弗森 (Dayton Alverson) (2008) 在他的海洋生物學家自傳中專門提到了這一點。更妙的是,洛伊·米勒 (Loye Miller) (1940) 寫道,“實際上看到一條翻車魚遊向一對正在休息的[黑足]信天翁,並側過身。然而,在看到任何實際的除蝨行為發生之前,這些鳥就被驚動了。它們似乎很可能充當惰性巨型翻車魚的‘啄木鳥’”(第 236 頁)[既然提到了“啄木鳥”,我當然不能繼續下去而不提醒你,牛椋鳥——通俗傳說中的“啄木鳥”——並不一定是良性的、有益的小夥伴,它們會清除宿主哺乳動物身上的寄生蟲。它們本身可能是吸血的準寄生蟲]。

無論如何,說“我曾經看到過這件事發生”(參見 Miller 1940)與用好的照片記錄下這件事之間存在著天壤之別,所以我不想暗示我在低估 Abe人 (2012) 的論文的重要性。

我們對海鳥行為有很多不瞭解的地方,這些觀察結果提出了一些有趣的問題。如果這種“太陽魚清潔”行為是信天翁的常規行為,那麼信天翁是否依賴太陽魚作為常規資源,或者這是一種偶然出現的投機取巧的關係?如果信天翁確實依賴太陽魚作為資源,那麼當太陽魚數量不足時,信天翁是否會受到影響,而太陽魚是否需要信天翁來維持良好的身體狀況?這種行為是否僅限於Phoebastria屬,還是在信天翁中或在整個管鼻鸌類中更為普遍?在信天翁身上看到的任何形態上的特殊性(如喙尖形狀)是否與適應這種習性有關?並且——考慮到信天翁和太陽魚已經存在了 3000 多萬年——這種關係已經存在多久了?當遇到寄生蟲纏身的太陽魚時,其他海洋鳥類是否也以同樣的方式行動?太陽魚是“夥伴特定的”,還是它們渴望任何人啄食它們的寄生蟲?

風向變化對漂泊信天翁有利

既然我在這裡,還有一條關於信天翁的新聞非常值得報道。全球氣候危機的大多數方面都為動物物種帶來了新的問題。越來越多的鳥類無法將其遷徙與它們賴以生存的資源的可用性同步,或者在資源減少和棲息地退化的情況下保持良好的羽毛狀況。由於乾旱,熱帶雨林正在消亡,極地和苔原棲息地正在消失,隨著較高海拔和緯度的溫度變得更加適宜,禽類疾病(肉毒桿菌中毒、西尼羅河病毒、禽霍亂等等)似乎正在上升。等等。就信天翁而言,大多數資料表明,由於塑膠汙染和延繩釣漁業造成的死亡,數量大幅下降。南極海洋生物資源養護委員會估計,僅在南印度洋,每年就有 10,000 至 20,000 只信天翁因巴塔哥尼亞牙魚產業而喪生。

然而,另一篇最近的論文表明,一些變化的氣候條件可能對某些物種有利。Weimerskirch人 (2012) 使用了數十年關於漂泊信天翁Diomedea exulans覓食範圍的資料,表明這些鳥類已經能夠利用由於全球氣候變化而發展起來的越來越強勁、更偏極地的西風帶。現在,信天翁飛得更快,移動得比幾十年前更遠。其結果是,它們不必花費那麼多時間覓食就能獲得所需的食物,它們的繁殖成功率提高了,而且這些鳥類本身的體重也增加了 1 公斤以上(Weimerskirch人,2012 年)。

在這個厄運和 gloom 的時代,聽到一個積極的故事真是太好了。但是,唉,這似乎只是一個短期的現象,因為“這些積極影響在未來可能不會持續”(Weimerskirch人,2012 年,第 213 頁)。預測表明,西風帶將繼續向極地移動,目前對漂泊信天翁有利的該地區風況將在 2080 年之後大幅惡化。

在不久的將來,我們將回到管鼻鸌類和其他種類的海鳥。有關以前的 Tet Zoo 關於海鳥的文章,請參閱...

參考文獻 - -

Abe, T., Sekiguchi, K., Onishi, H., Muramatsu, K. & Kamito, T. 2012。關於一群海洋翻車魚的觀察以及與信天翁共生清潔關係的證據。《海洋生物學http://dx.doi.org/10.1007/s00227-011-1873-6 [免費 pdf]

Alverson, D. L. 2008。《競逐海洋:海洋生物學家自傳》。iUniverse (Bloomington, Indianapolis)。

Harrison, C. S., Hida, T. S. & Seki, M. P. 1983。夏威夷海鳥覓食生態。《野生動物專著》85, 3-71。

Miller, L. 1940。關於黑足信天翁的觀察。《禿鷹》42, 229-238

Weimerskirch, H., Louzao, M., de Grissac, S., & Delord, K. (2012)。風向模式的變化改變了信天翁的分佈和生活史特徵。《科學》,335 (6065), 211-214 DOI: 10.1126/science.1210270

Darren Naish is a science writer, technical editor and palaeozoologist (affiliated with the University of Southampton, UK). He mostly works on Cretaceous dinosaurs and pterosaurs but has an avid interest in all things tetrapod. His publications can be downloaded at darrennaish.wordpress.com. He has been blogging at Tetrapod Zoology since 2006. Check out the Tet Zoo podcast at tetzoo.com!

More by Darren Naish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