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里約參加 2013 年翼龍國際研討會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我熱愛學術會議,我熱愛翼龍,我熱愛南美洲。所以,正如預測的那樣,我非常享受我剛剛參加的翼龍國際研討會:這是第六屆專門討論翼龍的研討會,在里約熱內盧聯邦大學 (Museu Nacional/UFRJ) 舉行。是的,一個在里約熱內盧舉行的學術會議。

會議非常棒,討論和展示了大量關於翼龍的新的和令人興奮的資訊。還有機會參觀了許多重要的巴西標本。會議以前往阿拉里佩的實地考察結束——許多壯觀的白堊紀翼龍化石的發現地——但不幸的是,由於個人生活的通常限制,我無法參加。事實上,經濟狀況意味著我們來自歐洲、北美和其他地方的許多同事沒有參加會議(儘管我知道一些來自美國的人沒有參加,因為他們沒有及時辦理簽證)。無論如何,序言就到此為止……

繁殖、個體發育、巢穴、蛋和幼崽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影響深遠的故事。


我們在會議期間舉行了幾次圓桌討論,事實上,會議以我和大衛·昂溫以及克里斯·貝內特共同主持的關於個體發育和繁殖的討論開始。戴夫·昂溫討論了我們對翼龍蛋和胚胎的瞭解,以及現有資料(來自達爾文翼龍湖翼龍等)似乎表明翼龍產下比例較小的蛋和早成性幼體,這些幼體在孵化時或孵化後不久就可以飛行(有關此主題的更多資訊,請參見下面的連結:之前的 Tet Zoo 文章對此進行了詳細介紹)。

我回顧了現存爬行動物的繁殖行為,以便了解哪些可能適用於翼龍。系統發育支架方法存在許多注意事項,並且關於翼龍親緣關係的不確定性也意味著我們在現存冠群主龍中看到的可能不適用於翼龍。然而,築巢、守巢、孵化後親代撫育和其他行為仍然有可能發生在翼龍身上,即使它們不是冠群主龍。

克里斯·貝內特研究了翼龍的個體發育和生長速度。翼手龍小型標本的持續缺失仍然是一個有趣的難題,克里斯認為,這強烈表明幼年翼手龍個體不是早成性的,並且沒有做與成年個體相同的事情。似乎可以合乎邏輯地認為,翼龍在生長方式和繁殖生態等方面並不統一:例如,翼手指龍的早成性並不能證明翼手龍也是如此,但在我們能夠進一步研究之前,我們確實需要更多證據。Prondvai 等人。(2012) 最近認為喙嘴龍是晚成性的,但在討論中有人提出,這一結論未能注意到貝內特 (1996) 關於該類群年度生長階段的證據。

第二次圓桌討論(它發生在第二天:我沒有按時間順序討論事情)專門討論系統學和系統發育。布萊恩·安德烈斯回顧了他關於我們對翼龍系統發育的理解現狀的想法(他還就“我如何學會停止擔憂並愛上進化樹”發表了單獨的演講)。對於我們中的一些人(比如,額,我)關於翼龍系統發育研究不足且解析度不高的說法,他持“捂臉”態度(我仍然對翼龍系統發育假設基於 100-120 個或更少特徵的資料集感到不滿),並且實際上認為即使是相互矛盾的系統發育(例如,Kellner 2003 與 Unwin 2003)也非常相似(在這種特定情況下,相同率為 76.4%)。布萊恩的主要結論是情況並沒有那麼糟糕,而且我們的系統發育隨著時間的推移變得越來越相似。

在同一次圓桌會議上,法比奧·達拉·韋基亞回顧了我們對三疊紀翼龍系統發育的瞭解。經常被遺忘的是,一些三疊紀類群的標本證明——如果識別正確——顱骨個體發育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例如,幼年奧地利翼龍基本上缺乏成年個體中突出的顱嵴,並且看起來更像(顯然親緣關係較遠的)前翼龍。泰莎·羅德里格斯也討論了分類學和系統學。在隨後的討論中,我們討論了等級命名法(以及為什麼應該廢除它)、物種概念以及關於二名法和單名法的辯論。這些都不是翼龍特有的,但(在我看來)越來越多的人遠離等級分類,轉向基於樹狀的思維,情況就會越好。

藝術品和博物館參觀

在會議期間,我們一直被翼龍主題的藝術品和雕塑所包圍。幾個展區專門展示了毛裡利奧·奧利維拉、保羅·馬爾西奧·埃斯佩爾和謝爾蓋·克拉索夫斯基的作品,海爾德·達羅查的出色模型骨骼是本次活動的主要、不容錯過的特色。正如他在演講中解釋的那樣,海爾德有一天(只是為了好玩)製作了一個脊頜翼龍的泡沫模型骨骼。他(很高興地承認)模型骨骼非常不準確,許多部分都以其他翼龍物種的骨骼為模型(這解釋了 “虛構的翼龍” 這個綽號,用作他的部落格標題)。他開發了一種技術(它使用白色泡沫板,用膠水粘在一起,用打火機燃燒以創造出逼真的骨骼狀紋理),並開始製作更好、更準確的骨骼,即使是其中最大的骨骼——比如這裡展示的頂翼龍——重量也小於 1 公斤。

這些模型非常出色,以至於我最初以為我看到的是專業製作的樹脂鑄件。我認為海爾德向博物館出售這些模型用於展覽只是時間問題:它們看起來很棒,並且幾乎絕對準確。海爾德還設計了出色的會議 T 恤。

關於裝架骨骼等等,我們在美麗的博阿維斯塔莊園公園中心的國家博物館度過了適當的時間。這裡的中生代展廳非常壯觀,展出了蜥腳類恐龍馬克薩卡利蜥龍、翼龍圖潘達克特魯斯龍喙嘴翼龍的裝架骨骼,以及鱷形超科動物瓜里尼鱷和蜥腳形亞目恐龍尤納龍的真人大小模型。一個壯觀的全尺寸棘龍科恐龍安加圖拉瑪龍(或者……是激龍?)的骨骼與一隻近鳥龍一起擺放,後者在其頜骨中(根據實際化石重建),另一個棘龍科恐龍奧沙拉龍的正模標本也展出,還有許多其他展品。附近是劍齒虎斯劍虎和樹懶大地懶大地懶的裝架骨骼(可悲的是,在我們參觀時,令人敬畏的恐鶴副恐鶴沒有展出)。看到如此多最近描述、最近命名的標本如此靠近,真是令人驚歎。

在另一天,我們參觀了另一家機構:地球科學博物館。同樣,看到了各種壯觀的化石類群,包括帝王圖潘達克特魯斯龍的正模標本,以及巨型二齒獸恐齒龍和勞氏鱷普雷斯特鱷的裝架骨骼。我特別激動地看到了令人難以置信的“劍齒”鱷類動物巴魯克鱷的真實頭骨和被標記為斯卡福尼克斯費氏龍的巨大、完整骨骼,這是一種超厚頜龍類動物(這個名字是一個疑名,我不確定我看到的標本的確切狀態)。

關於非翼手龍亞目的翼龍

回到會議,非翼手龍亞目的翼龍是少數演講和海報的重點。瑪麗娜·蘇亞雷斯和同事們有一張關於據稱的上三疊紀翼龍法西納利翼龍的海報,這是一種知之甚少(且晦澀難懂)的爬行動物,已知來自一系列肢骨,其中沒有一塊看起來特別像翼龍。事實上,他們的重新分析表明,該標本缺乏翼龍的特徵,並且它的骨骼並不比恐龍、鱷魚譜系主龍或原龍更像翼龍。

尼爾斯·邦德討論了關於同一喙嘴龍標本的顱骨氣腔性的新資料,他和佩爾·克里斯蒂安森此前在 2003 年(Bonde & Christiansen 2003)討論過該標本。法比亞娜·科斯塔(和同事)展示了關於“新的”無頜翼龍科標本(實際上與索德斯翼龍標本儲存在同一塊石板上)的資料,該標本似乎保留了長尾巴的證據……或者,無論如何,尾巴比預期的無頜翼龍科的尾巴更長。至少該類群的一些成員的尾巴比通常認為的更長的想法已經流傳了一段時間,但這方面的令人信服的論證尚未得到適當的記錄。

程鑫和同事們展示了關於另一種新的悟空翼龍科類群的資料,戴夫·昂溫討論了達爾文翼龍的新標本以及它們告訴我們關於該類群個體發育轉變的資訊。關於這些標本特別有趣的是,它們表明各種“典型的”翼手龍亞目特徵(如比例較短的尾巴、細長的掌骨等等)可能是透過異時性進化而來的。我很高興聽到這一點(額,即使我之前在 SVPCA 會議之一上聽過),因為我也計劃在關於島翼龍的演講中談到相同的概念(後者似乎在骨骼上已經成熟,但具有在翼龍系統發育中的其他地方最常在幼年個體中表達的特徵)。無論如何,達爾文翼龍繼續提供關於翼龍生物學和個體發育的大量關鍵資訊。

順便說一句,那些關於翼龍在個體發育過程中表現出明顯的等距生長(也就是說,它們的形狀和比例保持不變,只是變大)的說法是不準確的,並且與這種說法相關的一些關鍵標本(咳嗽咳嗽Ptweety咳嗽咳嗽)並不代表它們的擁護者認為的那樣。

翅膀和翼龍的親緣關係

克里斯·貝內特做了兩次演講,一次是關於翼龍翅膀的解剖結構,一次是關於用於將翼龍與其他主龍形類動物聯絡起來的特徵支援。在前一次演講中,克里斯解釋瞭如何對齊特爾翅膀進行詳細的重新檢查(使用高解析度攝影測繪)提供了關於放射狀纖維和後指骨楔(一條組織帶,它與翅膀指骨的後緣接壤,將它們簡化為翅膀組織)的形狀和分佈的新資料。如果克里斯是對的,那麼以前對翼龍翅膀組織結構的某些解釋就非常不準確:例如,放射狀纖維不是翼膜下側的間隔很寬、桿狀的結構,而是嵌入背側真皮內的透鏡狀、間隔很近的物體。

在第二次演講中,他詳細研究了據稱將翼龍與冠群主龍聯絡起來的幾個特徵,特別是討論了內斯位元和霍恩 (2010) 的論文,他們在論文中報告了各種早期翼龍中的外下頜孔、眶前窩和可能的第四轉子同源物。克里斯令人信服地表明,至少其中一些觀察是錯誤的。“共識觀點”認為翼龍是冠群主龍,與恐龍形類動物密切相關(記住,無論翼龍在進化樹上的位置如何,鳥頸總目都存在:它是翼龍 + 恐龍節點的名稱,並不要求它們彼此之間的親緣關係比它們與其他爬行動物更密切)。克里斯認為翼龍實際上屬於主龍形類動物中的其他地方:這種觀點並不流行,但辯論肯定尚未結束。

瑞秋·弗裡戈特介紹了她(與科林·帕爾默合作)關於翼龍小梁的工作。似乎——與預期相反——當翅膀元件承受載荷時,小梁並不能阻止翅膀元件的變形。有趣的是,小梁似乎位於長骨中的氣腔“周圍”,這表明它們可能用作骨骼氣腔系統範圍的骨骼相關物。

翼手龍亞目種類繁多

絕大多數演講(和海報)都涵蓋了新的翼手龍亞目類群以及翼手龍亞目解剖結構和系統學的各個方面。布萊恩·安德烈斯(代表合著者)談到了一種來自中國新疆準噶爾盆地石樹溝組新的晚侏羅世翼手龍亞目。該地層先前已產出大型喙嘴龍科中華翼龍,附近的下白堊統沉積物產出豐富的準噶爾翼龍標本(以及有點可疑的類群長頜翼龍)。中華翼龍是一種健壯的動物,可能是一種食腐動物或陸地環境的掠食者。來自石樹溝組的新翼手龍亞目很重要,因為它在掌骨伸長和其他特徵方面似乎介於非翼手龍亞目和後來的晚侏羅世翼手龍亞目之間。

勞拉·科多紐做了兩次關於翼龍腦殼解剖結構的演講:一次是關於來自阿根廷的一種新的侏羅紀物種,另一次是關於湖翼龍。兩次演講都包含了大量新的解剖學資訊。法比奧·達拉·韋基亞介紹了他對西班牙 CosmoCaixa 科學博物館展出的一個壯觀的、近乎完整的翼手龍亞目骨骼進行的引人入勝的法醫式調查,該骨骼被鑑定為近鳥龍。事實證明,該骨骼是由許多重建或偽造的部分組成的複合材料。

姜順興談到了一種新的北獵龍科標本,認為它代表了北獵龍的一個新物種。北獵龍科(之前在 Tet Zoo 上討論過:參見下面的連結)非常有趣,我發現它們細長的牙齒非常有趣。它們是否用它們來抓取(或“籠罩”或過濾?)某種特定的獵物型別?它們似乎與鳥掌翼龍科密切相關,儘管目前包含在該類群中的所有物種是否真的屬於那裡仍然存在爭議。有很多關於近鳥龍型別動物的海報展示(目前是否將這些動物稱為近鳥龍科或鳥掌翼龍科取決於個人觀點):任何真正感興趣的人都需要獲得摘要卷。

在這裡我將提到第三次圓桌討論。它的標題是“翼龍研究的新技術”,涉及關於系統發育方法和 CT 掃描的演示。我們之後進行的討論最終集中在開放獲取運動、版權法和 pdf 的共享上(一些出版公司告訴作者不要傳送超過 20 份他們自己論文的數字副本,這真是太奇怪了)。部落格也被討論了。在一個令人驚訝的舉動中,泰莎問了我關於我與唐·亨德森合著的長頸鹿漂浮論文(Henderson & Naish 2010)。有趣的是,那篇論文中使用的技術已經應用於翼龍,因為我知道唐和戴夫·霍恩有一篇關於翼龍漂浮行為的手稿正在系統中。

我們都在這裡為了準噶爾翼龍超科

有幾個演講專門討論了準噶爾翼龍超科,這是最有趣的翼龍(在我高度主觀和個人化的觀點中)。在我(和我的部分同事)更喜歡的系統發育方案中,典型的短吻突頭翼龍科位於包括更大的、長吻的巴西翼龍科和準噶爾翼龍科的進化枝之外(新準噶爾翼龍類可以應用於巴西翼龍科 + 準噶爾翼龍科進化枝)(Unwin 2003)。朝陽翼龍科也可能是新準噶爾翼龍類的一部分。然而,目前關於這些譜系的系統發育存在幾種相互競爭的觀點(例如,Unwin 2003、Kellner 2004、呂 等人. 2008、Martill & Naish 2006、Andres & Ji 2008、Pinheiro 等人. 2011),我的許多南美同事更喜歡巴西翼龍科(也許也包括朝陽翼龍科)是突頭翼龍科的一個亞進化枝的假設。在此處的討論中,請注意,突頭翼龍科一詞僅指最嚴格意義上的突頭翼龍科(根據 Martill & Naish 2006):它不包括頂翼龍及其近親。

布魯諾·維拉·諾瓦談到了突頭翼龍科頸椎,費利佩·皮涅羅和同事們展示了一張關於突頭翼龍科顱骨運動可能性的海報,泰莎·羅德里格斯(代表合著者)討論了巴西翼龍科的顱後形態。這些演講中有很多關於頸椎的有用且有趣的資料。

我談到了島翼龍,並穿插介紹了懷特島的政治地理和人類學以及顱後骨骼氣腔性。其中一些是對 Naish 等人. (2013) 中包含的資料的補充,需要在某個階段釋出(儘管可能不包括關於懷特島的政治地理和人類學的內容,哈哈)。

法比亞娜·科斯塔討論了來自坦達古魯上侏羅統的兩根細長頸椎可能屬於準噶爾翼龍科的觀點。這個觀點多年來一直被來回爭論;相互競爭的(已發表的)假設是椎骨屬於某種梳頜翼龍科(Andres & Ji 2008)。考慮到標本的晚侏羅世年齡,後一種可能性看起來更可能,但——正如零碎標本的情況經常發生的那樣——我們需要更好的化石才能對這類材料更有信心。鑑於我之前已經確定了可以追溯到白堊紀最早期的準噶爾翼龍科材料(參見 Dyke 等人. (2011) 和下面的圖片),我不確定晚侏羅世準噶爾翼龍科是否會像其他一些研究人員認為的那樣成問題。

內森·卡羅爾討論了來自蒙大拿州雙麥迪遜組的新準噶爾翼龍科材料。所涉及的動物——以椎骨、骨盆元件以及前後肢的部分為代表——似乎屬於一個新的類群,在這種情況下,雙麥迪遜組除了蒙大拿準噶爾翼龍和帕迪安 (1984) 描述的未命名的準噶爾翼龍科之外,還包括這一個。

這項研究的幾個方面對我來說特別有趣。首先,幾種顯然同時代的準噶爾翼龍科類群的存在使內森提出這些動物正在進行某種形式的生態位劃分。如果你的記憶力好,你就會記得我和我的同事在今年早些時候發表的關於羅馬尼亞準噶爾翼龍科歐洲準噶爾翼龍的論文中提到了相同的想法(Vremir 等人. 2013)。其次,雙麥迪遜材料具有幾個解剖學特徵,這些特徵似乎很好地表明瞭這種動物強烈的陸地行為——不用說,這些東西與馬克·威頓和我 2008 年關於準噶爾翼龍科古生物學的論文(Witton & Naish 2008)中說的非常吻合。

第三,內森在他的演講結束時放映了一張幻燈片,展示了他創造的引人注目的真人大小的準噶爾翼龍木偶。一個人可以裝在裡面,它既具有相當逼真的比例,又具有運動範圍。最初的計劃是將它帶到里約參加會議……不幸的是,這沒有成功。我真的希望有一天能親眼看到這個木偶。當然,這只是時間問題。

事情就這樣接近尾聲。我和其他幾個人在會議結束後花時間查看了巴西翼龍化石,並且——正如我上面所說——還有一次實地考察。為會議製作了一卷擴充套件摘要,對於那些對翼龍類有濃厚興趣的人來說,這絕對是必備品(我自己有一大堆備用副本,儘管大多數都為英國的同事保留)。會議論文集將在《歷史生物學》上發表。下一次會議?正如戴夫·昂溫解釋的那樣,將於 2015 年在英國朴茨茅斯大學(我以前的學術之家)舉行。

儘管一些本應出席的同事沒有露面,但 2013 年裡約翼龍研討會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並展示了大量關於翼龍的新穎而有趣的資訊。我非常感謝亞歷克斯·凱爾納、泰莎·羅德里格斯以及所有參與會議的其他人。感謝朱莉安娜·薩堯、法比亞娜·科斯塔、雷南·班廷以及所有協助會議組織和主持的人,並向海爾德·達羅查和其他人為提供藝術品、複製品、設計 T 恤等所做的工作表示祝賀和感謝。感謝莉蓮·阿爾維斯抽出時間並協助國家博物館的藏品,也感謝內特、阿什、戴夫、克里斯、布萊恩和其他人在標本、見解和觀點方面的幫助。特別感謝內特和阿什講述他們在地鐵上的冒險經歷的搞笑故事。

而且,如果您想知道,在美麗的里約市期間,我看到了(並拍攝了)大量對我來說全新的鳥類物種。當時間允許時,我也將在這裡寫關於它們的文章。

有關之前關於翼龍的 Tet Zoo 文章,請參閱……

參考文獻 - -

Andres, B. & Ji, Q. 2008。來自中國遼寧省的一種新的翼龍,翼手龍亞目的系統發育及其頸椎的趨同進化。古生物學 51, 453-469。

Bennett, S. C. 1996。來自德國索倫霍芬石灰岩的翼龍的年齡組:分類學和系統學意義。脊椎動物古生物學雜誌 16, 432-444。

Bonde, N. & Christiansen, P. 2003。喙嘴龍的詳細解剖結構:軸向氣腔性及其意義。在 Buffetaut, E. & Mazin, J.-M. (編) 翼龍的進化和古生物學。地質學會特刊 217。倫敦地質學會,第 217-232 頁。

Dyke, G.、Benton, M.、Posmosanu, E. 和 Naish, D. 2011。來自羅馬尼亞克爾內特鋁土礦礦的早白堊世(貝里亞期)鳥類和翼龍。古生物學 54, 79-95。

Henderson, D. M. & Naish, D. 2010。透過計算分析預測長頸鹿的浮力、平衡和潛在的游泳能力。理論生物學雜誌 265, 151-159。

Kellner, A. W. A. 2003。翼龍系統發育和關於該類群進化史的評論。在 Buffetaut, E. & Mazin, J.-M. (編) 翼龍的進化和古生物學。地質學會特刊 217。倫敦地質學會,第 105-137 頁。

- . 2004。關於突頭翼龍科(翼龍亞目,翼手龍亞目)的新資訊以及對該進化枝關係的討論。阿根廷古生物學報 41, 521-534。

Lü, J.、Unwin, D. M.、Xu, L. 和 Zhang, X. 2008。來自中國下白堊統的一種新的準噶爾翼龍超科翼龍及其對翼龍系統發育和進化的影響。自然科學 95, 891-897。

Martill, D. M. & Naish, D. 2006。準噶爾翼龍超科翼龍頂翼龍的顱嵴發育,回顧了該屬和突頭翼龍科的單系性。古生物學 49, 925-941。

Naish, D.、Simpson, M. I. 和 Dyke, G. J. 2013。來自英格蘭下白堊統的一種新的小型準噶爾翼龍超科翼龍及其對翼龍解剖結構、多樣性和系統發育的影響。PLoS ONE 8(3): e58451。doi:10.1371/journal.pone.0058451

Nesbitt, S. J. & Hone, D. W. E. 2010。基幹翼龍中的外下頜孔和其他主龍形類特徵。古生物多樣性 3, 225-233。

Padian, K. 1984。來自蒙大拿州雙麥迪遜組(坎帕期)的大型翼手龍亞目翼龍。脊椎動物古生物學雜誌 4, 516-524。

Pinheiro, F. L.、Fortier, D. C.、Schultz, C. L.、de Andrade, J. A. F. G. & Bantim, R. A. M. 2011。關於翼龍帝王圖潘達克特魯斯龍的新資訊,並評論了突頭翼龍科的關係。波蘭古生物學報 56, 567-580。

Prondvai, E.、Stein, K.、Ősi, A. & Sander, M. P. 2012。從骨組織學和翼龍生長策略的多樣性推斷喙嘴龍的生活史。PLoS ONE 7(2): e31392。doi:10.1371/journal.pone.0031392

Unwin, D. M. 2003。關於翼龍的系統發育和進化史。在 Buffetaut, E. & Mazin, J.-M. (編) 翼龍的進化和古生物學。地質學會特刊 217。倫敦地質學會,第 139-190 頁。

Vremir, M.、Kellner, A. W. A.、Naish. D. & Dyke, G. J. 2013。來自羅馬尼亞特蘭西瓦尼亞盆地晚白堊世的一種新的準噶爾翼龍科翼龍:對準噶爾翼龍科多樣性和分佈的影響。PLoS ONE 8(1): e54268。doi:10.1371/journal.pone.0054268

Witton, M. P & Naish, D. 2008。對準噶爾翼龍科翼龍功能形態和古生態學的重新評估。PLoS ONE 3 (5): e2271。doi:10.1371/journal.pone.0002271

Darren Naish is a science writer, technical editor and palaeozoologist (affiliated with the University of Southampton, UK). He mostly works on Cretaceous dinosaurs and pterosaurs but has an avid interest in all things tetrapod. His publications can be downloaded at darrennaish.wordpress.com. He has been blogging at Tetrapod Zoology since 2006. Check out the Tet Zoo podcast at tetzoo.com!

More by Darren Naish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