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羅·布林克曼的《第二次侏羅紀恐龍熱潮》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好的,為了與我在上一篇文章(格哈德·邁爾的《非洲出土的恐龍》書評)中所說的保持一致,這裡是關於“關於中生代恐龍研究和發現歷史的傑出新卷...”的第二篇書評。嗯,我這篇書評的第一句話與我對邁爾著作的書評的第一句話非常相似,好吧。無論如何,這次被評論的書是保羅·布林克曼的《第二次侏羅紀恐龍熱潮:二十世紀初美國的博物館與古生物學》。正如你將看到的,我對它評價很高。這篇書評最初發表在《歷史生物學》雜誌上,並經許可在此轉載。我為什麼要現在發表這些書評?因為我最近沒有時間準備任何新的東西,就是這樣。

任何翻開過恐龍書的人都會熟悉美國西部的“骨骼戰爭”。在19世紀後幾十年,愛德華·D·科普(1840-1897)和奧塞內爾·C·馬什(1831-1899)競相描述和命名侏羅紀恐龍,競爭激烈。他們的競爭常常很瑣碎,導致文獻混亂,部分由簡短、倉促的文章組成。但是,雖然科普和馬什的故事引人入勝,但可以說已經過於熟悉。[下圖由FunkMonk提供。]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業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業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相對而言,鮮為人知的是緊隨科普-馬什爭鬥之後的歷史事件,美國蜥腳類恐龍專家約翰·麥金託什將其稱為第二次侏羅紀恐龍熱潮。從1899年到1905年,這個階段見證了大學和博物館團隊之間的競爭——特別是紐約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匹茲堡卡內基博物館和芝加哥菲爾德哥倫比亞博物館的團隊——他們競相尋找展出級別的侏羅紀蜥腳類恐龍。保羅·D·布林克曼的傑出且極其詳盡的新書的重點正是博物館科學史上這個重要但以前很少分析的階段。布林克曼是一位成就卓著的科學史學家,因其關於美國博物館科學史和相關人物的精彩文章而聞名(例如,布林克曼2000年,2005年)。作為一名科學史學家,布林克曼可以說更適合討論這裡感興趣的問題;大多數關於美國古生物學史的著作都是由古生物學家撰寫的,這或許可以解釋為什麼其中許多著作本質上是重複同樣的故事,而沒有納入太多新的原始材料。

科普-馬什爭鬥是布林克曼分析不可避免的背景。科普和馬什的公開爭鬥,最終在1890年爆發了一場爭吵,並在《紐約先驅報》的版面上廣為傳播,這或多或少與侏羅紀恐龍採集的停止相吻合。美國脊椎動物古生物學的知識格局現在不可避免地圍繞著對科普和馬什的感受和忠誠而構建。

公開爭鬥的時代可能已經過去(亨利·奧斯本聲稱,在科普/馬什時代之後,美國脊椎動物古生物學是一門“更友善、更溫和的科學”),但競爭、野心和敵意仍然是重要的主題。事實上,奧斯本旨在破壞馬什在耶魯大學的研究計劃的野心,他對馬什工作的公開批評,以及他對馬什聯邦資金的成功攻擊表明,他絕非中立或友好。奧斯本關於恐龍形態和功能的一些想法(例如,他對樑龍的描述,認為其肢體輕盈且相對敏捷(奧斯本1899年))“與其說是與骨骼解剖學有關,不如說是為了反駁馬什的說法......”(布林克曼2010年,第230頁)。正如布林克曼解釋的那樣,奧斯本在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的研究計劃部分是出於他推翻馬什已發表著作的願望,特別是糾正或更新馬什1896年鉅著《北美恐龍》的結論和重建。奧斯本顯然用一本筆記本記錄了關於馬什的流言蜚語,其中大部分是從威廉·裡德那裡獲得的;這種習慣讓人想起科普收集的類似材料,被稱為“馬什尼亞”。

在1890年代和1900年代初的科普-馬什時代之後,美國博物館界正在發生重要的社會變革。重點在這個階段從創業家科普和馬什轉移到安德魯·卡內基和馬歇爾·菲爾德等富有的慈善家。受圍繞巨型蜥腳類恐龍的宣傳的啟發,這些人不僅尋求增加為弱勢群體提供的教育和娛樂機會,而且還尋求實現某種不朽。公共教育越來越被認為是博物館應該發揮的重要作用。博物館館長此時也知道,所謂“怪獸美學”導致參觀者蜂擁至博物館觀看巨型物體。對高質量巨型恐龍標本的需求突然變得很高,管理者面臨著僱傭有技能、勤奮工作的人員的壓力,這些人能夠找到、挖掘和運輸現在需要的標本(並且有很多原因導致這種情況沒有更早發生,其中一個原因是馬什質疑裝架恐龍骨骼的價值)。

故事始於1895年,當時大學團隊開始在懷俄明州採集侏羅紀恐龍。到1899年夏天,競爭性的採集工作涉及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卡內基的裡德團隊、懷俄明大學的威爾伯·奈特和查爾斯·吉爾摩、菲爾德博物館的埃爾默·裡格斯和哈羅德·門克以及堪薩斯大學的塞繆爾·威利斯頓的團隊。參與這場競賽的一些人是雄心勃勃的暴發戶;另一些人是經驗豐富的老手。可以理解的是,其中一些採集被認為有點過於接近,尤其是奧斯本(當然,他在紐約舒適的辦公室裡寫作)向他的團隊施壓,要求他們加快勘探和採集速度。所有團隊都取得了成功,這個關鍵時期導致發現了大量的莫里遜組恐龍,不僅包括蜥腳類恐龍,還包括異特龍、虛骨龍鳥掠龍、彎龍和劍龍,以及侏羅紀鱷魚和魚龍。

布林克曼再次認為,奧斯本個人想要證明馬什是錯誤的願望是部分採集努力背後的動機之一。奧斯本認為馬什的阿特拉斯龍迷惑龍雷龍都與科普的圓頂龍同義(他認為“如此多不同屬的體型相似的巨型蜥腳類恐龍共存是先驗不可能的”;布林克曼2010年,第232頁),他還認為馬什著名的卓越雷龍重建[如下所示]是不正確的,需要進行重大修改。

布林克曼在他對懷俄明州最初事件的詳細描述之後,講述了科羅拉多州發生的事件。裡格斯在詢問與他對始新世哺乳動物的興趣相關的問題時,瞭解到在科羅拉多州西部(非常靠近弗魯塔)的大章克申附近有一個以前未開發的富饒地點。在門克的陪同下,他成功地發現了一個部分莫羅龍;然而,更壯觀的是門克在1900年7月發現的巨型蜥腳類恐龍骨骼,其中一些立即被裡格斯認為是比當時已知的任何恐龍都大的。裡格斯最初的想法是,這個標本只是“另一個”雷龍,他傾向於不採集它。幸運的是,他改變了主意。獲得這個標本(以及其他標本)對裡格斯和芝加哥來說是一次重大政變;裡格斯、門克和他們的同事們很幸運,因為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的沃爾特·格蘭傑當時也計劃同時探索同一地區。門克發現的巨型蜥腳類恐龍後來被稱為高胸腕龍,這是裡格斯在1903年賦予它的名字(裡格斯1901年,1903a年)。

在骨骼小屋採石場、醫學弓、黑山、皮埃蒙特和其他地方進行的額外挖掘導致獲得了許多如今裝飾著世界各博物館的侏羅紀蜥腳類恐龍。布林克曼提供的關於這些發現以及其背後故事的細節量非常龐大。威廉·哈徹1901年關於卡內基樑龍的專著(哈徹1901年),最初被描述為小埃羅龍的迷惑龍亞科的描述(彼得森和吉爾摩1901年),奧斯本和格蘭傑關於蜥腳類恐龍肢骨的研究(奧斯本和格蘭傑1901年),裡格斯對迷惑龍雷龍的修訂(裡格斯1903b年)以及哈徹對單棘龍的描述(哈徹1903年)都來自於這個時期的發現。順便說一句,裡格斯認為雷龍迷惑龍同義的論點從未被奧斯本接受,這意味著雷龍這個名字仍然與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的展品有關(每個人都知道古爾德的“雷龍萬歲”;鮮為人知的是,布林克曼在2006年發表了一篇題為“迷惑龍萬歲”的文章)。裡格斯感到驚訝,但似乎沒有足夠的影響力來說服奧斯本。

所有運回芝加哥、匹茲堡和紐約的骨骼都必須進行大量的準備工作。有時找到足夠的儲存空間是一個問題,而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絕對領先:這不僅是因為它之前成功地建立了一個關於哺乳動物化石的專案,還因為它在1899年對其整個工作室進行了改造。憑藉電力、更好的照明和通風以及高架小車系統,奧斯本的脊椎動物古生物學部實驗室成為現代化石工作室的典範。有時很難找到所需的員工來完成準備工作,而卡內基的威廉·荷蘭的古怪挑剔導致他解僱了一些申請者,因為他們“太陰鬱”或“太粗魯”!低工資意味著許多員工不滿意,有時也不是特別忠誠。

有時很難確定本書中描述的爭吵和糾紛是個人分歧或不滿的結果,還是代表不同機構之間的競爭感。也許這是因為它們實際上是兩者的結合,因為關鍵人員從一個機構轉移到另一個機構,因此經常轉移忠誠。值得注意的是,所涉及的分歧幾乎都在幕後進行,並透過布林克曼對信件的徹底檢查而揭示出來;它們不像之前的科普-馬什戰鬥那樣公開爭吵。

自我和關於智力或學術優越感的概念經常導致關於誰應該做什麼以及誰在現場負責的分歧。從雅各布·沃特曼對布朗的抱怨,以及荷蘭在1900年5月野外考察季與裡德、奧拉夫·彼得森和哈徹的交往中,可以非常明顯地看出這些意見分歧和對認可的要求。對競爭機構構成的競爭的看法從懷疑、偏執和擔憂到慷慨不等。例如,沃特曼在談到哈徹時說,他“非常愉快......並且他在地點方面給了我們很多有價值的資訊”(布林克曼2010年,第134頁)。關於一些蜥腳類恐龍椎骨數量的不同看法在機構內部關係中大多得到友好處理,但哈徹肯定對荷蘭提交給《科學》雜誌的關於這個主題的文章感到困擾。畢竟,哈徹給人的印象是他被聘為恐龍專家,因此他自己在《科學》雜誌上發表的關於蜥腳類恐龍椎骨公式的文章似乎是為了表明“哈徹,而不是荷蘭,將在卡內基博物館的脊椎動物古生物學方面擁有最終決定權”(布林克曼2010年,第142頁)。

毫無疑問,亨利·奧斯本是本書的主要人物之一,他渴望超越競爭對手,改進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的藏品,並在某些時候推廣自己的想法和議程,這推動了他部門的野外專案。在某種程度上,奧斯本對莫里遜蜥腳類恐龍的特殊興趣也解釋了他繼承了完成馬什政府資助的蜥腳類恐龍專著的工作。然而,他參與的關於哺乳動物化石的眾多專案意味著他從未真正能夠投入適當的時間進行這項研究,而且他根本不願意將其移交給另一個機構。卡內基的哈徹將是理想的人選——奧斯本對他評價很高——但哈徹也過度投入於其他專案。事實上,哈徹在42歲時死於傷寒,繁重的工作日程和堅持繼續野外考察是導致他身體不適的原因。奧斯本在某種程度上以議程驅動的研究興趣(他試圖找到新的化石來支援他關於進化的拉馬克主義思想)是眾所周知的,而且他幾乎無法理解或體會野外生活的艱辛。布林克曼描述了奧斯本有時如何對野外條件表示尊重,(相當無意地)對他的野外工作人員表現出屈尊俯就,並且普遍認為事情比實際情況更容易。當他確實去野外考察時,他享受著奢侈品、輕鬆的旅行和輕鬆的工作量。

在本書的最後一部分,布林克曼討論了紐約、匹茲堡和芝加哥的工作人員如何面對安裝從西部荒野中挖掘出來的巨大恐龍骨骼的艱鉅任務。雖然這些龐大的專案有時花費的時間比預期的要長,並且需要有創造性的(並且最終具有誤導性的)重建工作,但它們在各個方面都是毋庸置疑的、巨大的成功(即使——就像在芝加哥那樣——標本佔用了太多空間,以至於在可預見的未來,恐龍野外考察不得不被禁止)。到1902年冬天,鑄造匹茲堡卡內基樑龍骨骼的著名計劃正在進行中;1903年,聘請了兩名義大利雕塑家來製作前肢和其他缺失的部分(它們是按比例放大的較小個體的元素),哈徹監督了1904年第一個複製品的試裝。然而,他的早逝意味著他從未看到其在1905年的完成。正是這個第一個標本被送往倫敦[相鄰照片中顯示的是向大英博物館(自然歷史博物館)正式展示標本]。正如布林克曼所說,正是卡內基大膽的計劃幫助恐龍成為了家喻戶曉的詞 [安德魯·卡內基如下所示]。

這本書對一般的歷史古生物學領域有什麼作用?它真正提高了標準,挖掘了大量的原始材料,並將科學發現、自我、個性和博物館政治的故事與不斷變化的社會經濟和學術景觀巧妙地結合在一起。布林克曼的書將成為對侏羅紀恐龍研究史、沃特曼、裡德、奧斯本、哈徹、裡格斯等化石獵人和科學家的生平與事業、化石如何向公眾展示的歷史以及美國博物館如何被幕後人員的個人和政治動機所塑造的歷史感興趣的人們的重要資源。

提供了詳細的原始資料註釋和完整的參考書目;檔案照片、地圖和其他插圖貫穿始終。封面影像似乎非常不恰當:它是一系列插圖之一,其中19世紀版本的恐龍(在這種情況下,是歐文的犀牛狀“禽龍”)被描繪成窺視巴黎多層房屋的窗戶。但是,總的來說:哇,多麼徹底的工作。

《第二次侏羅紀恐龍熱潮:二十世紀初美國的博物館與古生物學》,保羅·D·布林克曼著,芝加哥大學出版社,2010年,345頁,ISBN 978-0-226-07472-6

這篇書評發表在《歷史生物學》雜誌上,並經許可在此發表。它可以引用為:-

奈什,D. 2011年。第二次侏羅紀恐龍熱潮:二十世紀初美國的博物館與古生物學。《歷史生物學》DOI:10.1080/08912963.2011.614404

關於侏羅紀蜥腳類恐龍和古生物學史的先前Tet動物園文章,請參閱...

參考文獻 - -

布林克曼,P. 2000年。在芝加哥菲爾德哥倫比亞博物館建立脊椎動物古生物學,1893-1898年。《自然史檔案館》27,81-114。

布林克曼,P. 2005年。亨利·費爾菲爾德·奧斯本和1893-1900年科羅拉多州-猶他州邊境聖胡安盆地的侏羅紀恐龍偵察。《地球科學史》24,159-174。

布林克曼,P. 2010年。《第二次侏羅紀恐龍熱潮》。芝加哥:芝加哥大學出版社。

哈徹,J. B. 1901年。《樑龍馬什,其骨骼學、分類學和可能的習性,以及骨骼的復原圖》。《卡內基博物館回憶錄》1,1-64。

哈徹,J. B. 1903年。《單棘龍的骨骼學,新物種的描述,以及關於蜥腳類恐龍的可能習性以及阿特拉斯龍地層的時代和起源的評論》。《卡內基博物館回憶錄》2,1-72。

奧斯本,H. F. 1899年。《樑龍的骨骼》。《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回憶錄》1,191-214。

奧斯本,H. F. 和格蘭傑,W. 1901年。《來自骨骼小屋採石場的蜥腳類恐龍的前肢和後肢》。《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公報》14,199-208。

彼得森,O. A. 和吉爾摩,C. W. 1902年。《小埃羅龍,蜥腳類恐龍的新屬和新種》。《卡內基博物館年鑑》1,490-499。

裡格斯,E. (1901年)。已知最大的恐龍。《科學》,13 (327),549-550 DOI: 10.1126/science.13.327.549-a

裡格斯,E. S. 1903a年。《高胸腕龍,已知最大的恐龍》。《美國科學雜誌,第4輯》,15,299-306。

裡格斯,E. S. 1903b年。《後凹型恐龍的結構和關係。第一部分:迷惑龍馬什》。《菲爾德哥倫比亞博物館,地質學出版物》2,165-196。

泰勒,M. P. 2010年。蜥腳類恐龍研究:歷史回顧。在穆迪,R. T. J.,比菲託,E.,奈什,D. 和馬蒂爾,D. M. (編)《恐龍和其他滅絕的蜥蜴:歷史視角》。倫敦地質學會,特刊343,第361-386頁。

Darren Naish is a science writer, technical editor and palaeozoologist (affiliated with the University of Southampton, UK). He mostly works on Cretaceous dinosaurs and pterosaurs but has an avid interest in all things tetrapod. His publications can be downloaded at darrennaish.wordpress.com. He has been blogging at Tetrapod Zoology since 2006. Check out the Tet Zoo podcast at tetzoo.com!

More by Darren Naish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