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附近的喜鵲家庭:四周觀察,265 張照片,結果如何?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在過去的幾個月裡,一對歐洲喜鵲Pica pica在我前花園種植的矮樹之一中築巢,在最近幾周內,它們的兩個幼鳥已長出羽毛,所有四隻鳥都飛走了。我感到非常興奮:我喜歡觀察鴉科動物,並且真的很期待近距離、詳細地觀察喜鵲的社會生活。正如你即將在這裡看到的那樣,我確實拍了很多照片——其中一些還不錯——但我真的沒有看到我希望看到的那麼多細節和精彩之處。

主要是因為喜鵲父母聰明而隱秘。在整個築巢、孵化和育雛階段,它們都儘可能保持神秘,只是短暫地出現(字面意思是一兩秒鐘),然後就扎入樹葉深處,變得無影無蹤。我的反應和相機變焦都永遠不夠快,無法捕捉到成年喜鵲快速進入和退出的策略,在觀察的頭一兩週後,我開始認為我永遠也拍不到一張好照片。要拍攝到任何事情的發生,要麼你需要一個在築巢發生前就設定好的隱蔽處,要麼你幸運地擁有一個緊挨著你窗戶的巢穴之類的。

像許多鴉科動物一樣,喜鵲以複雜、老練、聰明的生物而聞名。一般的喜鵲(即Pica屬的所有成員)特別擅長記住隱藏物體的位置,已經通過了“鏡子測試”,因此似乎能夠認出自己(Prior人,2008年),並且已經學會做諸如按門鈴以引起人類注意的事情(Marzluff & Angell 2012)。還有相當可靠的報告稱,喜鵲有被解釋為葬禮儀式的行為:馬克·貝科夫(因其關於非人類動物情感生活的著作而聞名)提請人們注意一些案例,在這些案例中,喜鵲被看到聚集在已故個體旁邊,輪流將草叢放在屍體旁邊。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今天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我從未見過“我的”喜鵲做任何特別有趣或奇怪的事情。它們——或者其中一隻,無論如何——確實經常惹惱雄性烏鶇Turdus merula,它們共享大致相同的領地,他經常靠近棲息的喜鵲,擺姿勢併發出斥責和警報聲。當然,烏鶇有充分的理由不喜歡喜鵲,因為喜鵲是出了名的其他鳥類的巢穴掠奪者,不僅包括小型雀形目鳥類,還包括鴿子,甚至蒼鷺和鷺。甚至有報告稱喜鵲會殺死成年畫眉(Boog 1966)和椋鳥(Butlin 1971),但這種情況肯定非常罕見。

無論如何,築巢顯然在整個四月都在進行,這可以透過偶爾瞥見嘴裡叼著樹枝和樹杈的成年喜鵲來證實。喜鵲巢通常非常有趣,因為它們有時會包含一個屋頂,並且側面有一個帶刺的框架,有一到兩個開口允許進入(Goodwin 1986)。在某個階段,我會看看是否能找到並拍攝現在空蕩蕩的巢穴(它的位置很難接近)。巢穴會年復一年地重複使用,有時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增加,因此有記錄顯示,巨大的結構深達 1.8 米(Coombs 1978)。

雌雄喜鵲都參與築巢,但在遠處無法區分,所以我永遠無法分辨哪隻鳥是雄性,哪隻是雌性。喜鵲的窩卵數很大:可能多達八個卵,Coombs(1978)給出的平均數為 5.6 個,因此我在六月初看到的兩個長出羽毛的幼鳥表明情況並沒有儘可能順利。當地的禿鼻烏鴉Corvus corone肯定對築巢地點表現出興趣,我曾經意外地從喜鵲築巢的樹籬旁邊的樹籬中驚飛了一隻烏鴉。烏鴉是否對偷蛋負有責任,我就不知道了。

雙親都餵養雛鳥,但雄性在孵化後的頭兩週內承擔大部分或全部的覓食工作。我觀察到我假設是雄性的喜鵲多次往返巢穴;當我在他去巢穴的路上拍到照片時,我可以看到他用喉囊攜帶食物(你可以在這裡看到)。

與所有鴉科動物(實際上,與許多動物普遍一樣)一樣,在這些鳥類身上可以觀察到大量的交流姿勢和動作。翅膀拍打、整個身體的“傾斜”、尾巴的抽搐運動和其他此類動作可以表示攻擊性、興奮或不確定性。“我的”喜鵲似乎眨眼很多,而且——在我拍攝的相當多的照片中——瞬膜覆蓋著眼睛。我認識一些人,他們似乎每次拍照時都會眨眼。然而,喜鵲眨瞬膜實際上是作為一種安撫姿勢:據說瞬膜甚至在一個角上有一個特別明顯的橙色部分(Coombs 1978),但我從未親眼見過,也不知道它究竟在哪裡。無論如何,鑑於此,你可能會看到鳥類在與家庭成員互動時經常眨眼是有道理的。

雛鳥在幾個場合被看到向父母乞食,這是我拍到的最好的一張照片。喜鵲的一個不尋常的特徵是,它們在乞食時會採取直立的身體姿勢:其他鴉科動物在做這件事時會採取一種鞠躬的姿勢,胸部靠近地面或樹枝或巢穴。

我還設法拍到了一張親鳥餵食雛鳥的照片——這並不容易,因為幾乎所有有趣的舉動都發生在鳥類部分、大部分或完全隱藏在植被中的時候。

有時,親鳥會順從地在附近的街燈或植被頂部停留一會兒,所以我設法拍到了一些不錯的照片。正如我之前所說,我的攝影技巧有限,而且幾乎所有這些照片都是以最大變焦拍攝的。無論如何,看看你在這裡看到的成年喜鵲翅膀和長尾羽上奇妙的虹彩光澤。有光澤的黑色羽毛覆蓋著頭部、頸部、背部、翅膀的肩胛部分等等。頭部的一些羽毛是短而毛茸茸的。

我喜歡這張照片(下圖),雖然我不太確定發生了什麼——這隻鳥可能在鳴叫。喜鵲非常善於鳴叫,通常可以大致瞭解它們想要表達什麼。“Tchuk”(通常帶有攻擊意圖)和“cheeuch”(與安撫或乞求有關)的聲音經常聽到,還有嘎嘎作響的警報聲,最好寫成“cha-ka-cha-ka-cha-ka-cha-ka!”之類的。

我以前從未真正見過喜鵲幼鳥,看到它們非常短的尾羽感覺很奇怪。它們的身體羽毛也比父母的更蓬鬆柔軟。看看眼睛的顏色:灰藍色,與成年喜鵲的深棕色相比。

正如幼年雀形目鳥類典型的特徵一樣,嘴角處明顯的蒼白色角質化組織賦予它們一種“微笑”,這種“微笑”一直延伸到面部的側面。這種組織——通常是黃色的——大概有助於成年喜鵲在巢穴昏暗的光線或黑暗中找到雛鳥的嘴(因此,你會期望它在洞穴築巢的鳥類中最為突出)。

下面的照片很好地展示了鳥類梳理羽毛時尾巴的良好視角;與成年喜鵲相比,尾羽是如此之短,真是令人印象深刻。關於雛鳥的另一個有趣之處是,頭部和喙的整體形狀,憑藉想象力,並不是特別像喜鵲。在上面的某些照片中,頭部和喙讓我想起了寒鴉Corvus monedula的相同特徵。我不認為這意味著什麼(喜鵲在系統發育方面肯定與寒鴉不接近),這只是一個觀察。

這是一張兩隻雛鳥在一起的照片,右邊的那隻正在做一個漂亮的伸展翅膀的動作。

在僅僅幾天的時間裡,人們看到兩隻雛鳥長時間地徘徊,有一天它們飛走了(我不在場見證),截至目前,附近沒有任何這些鳥的蹤跡。在我觀察“我的”喜鵲的幾周裡——並且真的、真的非常努力地以照片記錄下來——我拍了 265 張照片。我不覺得我成功地拍攝到了我希望拍攝的東西,但是——我不知道——也許我做得還不錯。再見了,我的鴉科朋友們,我會想念你們的。

有關之前關於鴉科動物和相關雀形目鳥類的 Tet Zoo 文章,請參閱…

參考文獻 - -

Boog, E. J. 1966. Magpie killing and eating a Song thrush. British Birds 69, 309.

Butlin, S. M. 1971. Food hiding by Magpie. British Birds 64, 422.

Coombs, F. 1978. The Crows. B. T. Batsford, London.

Goodwin, D. 1986. Crows of the World. Trustees of the British Museum (Natural History), London.

Marzluff, J. & Angell, T. 2012. Gifts of the Crow: How Perception, Emotion, and Thought Allow Smart Birds to Behave Like Humans. Free Press, New York.

Prior, H., Schwarz, A. & Güntürkün, O. 2008. Mirror-induced behavior in the Magpie (Pica pica): evidence of self-recognition. PLoS Biol 6(8): e202. doi:10.1371/journal.pbio.0060202

Darren Naish is a science writer, technical editor and palaeozoologist (affiliated with the University of Southampton, UK). He mostly works on Cretaceous dinosaurs and pterosaurs but has an avid interest in all things tetrapod. His publications can be downloaded at darrennaish.wordpress.com. He has been blogging at Tetrapod Zoology since 2006. Check out the Tet Zoo podcast at tetzoo.com!

More by Darren Naish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