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stersauria vs Goannasauria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吉拉毒蜥Heloderma suspectum及其近親墨西哥鈍尾蜥H. horridum是海拉毒蜥科(吉拉毒蜥分支)僅存的兩個成員。長期以來人們一致認為,在現存蜥蜴中,海拉毒蜥與巨蜥(巨蜥科)以及奇異的婆羅洲無耳巨蜥Lanthanotus borneensis親緣關係最近。所有這些蜥蜴(及其近緣化石)都歸類於闊蜥類。Varanoidea 這個名稱也曾用於闊蜥類,但有時特指闊蜥類中的巨蜥譜系,因此,令人惱火的是,它對不同的作者意味著不同的事物。

海拉毒蜥體型粗壯,四肢和尾巴相對較短,吻部深而有力,有真皮骨甲,皮內成骨與顱骨表面融合,下頜牙齒上有毒液溝,毒腺位於下頜。它們的牙齒非常強大 - 檢視下面來自 digimorph 的精彩影像。吉拉毒蜥通常全長 30-50 釐米,而墨西哥鈍尾蜥可以達到 70 釐米甚至接近 1 米(Pianka & Vitt 2003)。它們捕食多種無脊椎動物和小型脊椎動物,大量挖掘獵物,有時被認為是專門的巢穴搜尋者:它們吃其他蜥蜴以及蛇和鳥類的卵,也捕食齧齒動物的幼崽。據知,吉拉毒蜥能夠找到埋在地下 15 釐米深的雞蛋(Pianka & Vitt 2003)。毋庸置疑,它們的嗅覺和犁鼻器感覺非常發達。毒液用於自衛 - 不是為了制服獵物。它們是非常出色的攀爬者(儘管是緩慢、謹慎的攀爬者),並且可能經常在樹木、灌木甚至仙人掌中覓食。


支援科學新聞業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業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總的來說,這些是行動緩慢、遲緩的蜥蜴,可能將大約 95% 的時間用於休息和躲藏在洞穴中,但已知它們擁有所有蜥蜴中最高的有氧運動範圍之一 - 雄性的有氧運動範圍高於雌性,這大概是與雄性進行漫長且代謝成本高昂的摔跤相關的性選擇特徵(Beck et al. 1995)。至少在墨西哥鈍尾蜥中,這種行為非常壯觀,類似於一些巨蜥進行的摔跤:動物們用頭部和尾巴槓桿式地離開地面,形成弓形。目的是將對手推倒在地,然後咬住他的下巴(Beck & Ramírez-Bautista 1991)。雖然我們知道雄性會進行“性摔跤”,但關於總體社會行為的瞭解相對較少,還需要做更多的工作。

明確的化石海拉毒蜥已知來自法國的始新世-漸新世地層(Eurheloderma)和美國的漸新世和中新世地層(LowesaurusH. texanum)。一些額外的來自白堊紀的分類群,一些作者認為它們屬於“gobidermatids”(Lee 1997),有時被歸入海拉毒蜥科,但根據 Conrad (2008) 的觀點,此處將它們排除在該分支之外。在體型比例和可能的總體外觀上,明確的化石海拉毒蜥似乎與現存的相似,並且 EurhelodermaLowesaurus 的下頜牙齒上肯定有毒液溝(Nydam 2000)。

許多額外的化石分類群比其他闊蜥類更接近海拉毒蜥,但看起來不一定像海拉毒蜥。例如,來自蒙古晚白堊世的 Estesia mongoliensis 與吉拉毒蜥相比,吻部較淺,表面上可能更像巨蜥。將其和其他物種與海拉毒蜥聯絡起來的解剖學特徵包括高而窄的神經棘和獨特的牙齒植入形式。

在區分闊蜥類中的這個“吉拉毒蜥譜系”與其他類群時,Norell & Gao (1997) 決定為其命名。他們選擇了 Monstersauria。他們最初的定義是基於節點的(Gobiderma + Heloderma),但 Conrad (2008) 最近將該名稱用於整個吉拉毒蜥分支(Norell & Gao (1997) 曾暗示過這種意圖,儘管未在其基於節點的定義中表達出來)。因此,Estesia、“gobidermatids”,當然還有真正的海拉毒蜥都是 monstersaurians。

Monstersauria 是包括巨蜥、Lanthanotus 和大量化石分類群的譜系的姊妹群。也許令人驚訝的是,這個譜系沒有明確相關的名稱,因此需要一個名稱。Varanoidea 已被一些作者應用於它,但將此名稱用於整個吉拉毒蜥 + 巨蜥分支似乎更合適。因此,Conrad (2008) 為巨蜥分支提出了一個新名稱,並選擇了 Goannasauria。因此,Varanoidea - 闊蜥類中的整個吉拉毒蜥 + 巨蜥分支 - 由兩個主要譜系組成:Monstersauria 和 Goannasauria。

而這,再次說明了為什麼我不擅長製作“每日圖片”帖子。可惡。

有關闊蜥類的先前 Tet Zoo 文章,請參閱...

滄龍 - 歷史上與巨蜥甚至蛇有關 - 已被一些作者歸入闊蜥類(例如,Lee 1997)。這種觀點越來越不可能成立。也就是說,滄龍可能不是闊蜥類。儘管如此,如果您想檢視一些關於滄龍的 Tet Zoo 文章,請訪問...

參考文獻 - -

Beck, D. D., Dohm, M. R., Garland, T., Ramírez-Bautista, A. & Lowe, C. H. 1995. 海拉毒蜥的運動效能和活動能量學。Copeia 1995, 577-585

- . & Ramírez-Bautista, A. 1991. 墨西哥哈利斯科州墨西哥鈍尾蜥 Heloderma h. horridum 的戰鬥行為。Journal of Herpetology 25, 481-484.

Conrad, J. (2008). 基於形態的鱗龍目(爬行動物)的系統發育和系統學。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公報,310, 1-182 DOI: 10.1206/310.1

Lee, M. S. Y. 1997. 巨蜥類蜥蜴的系統發育和蛇的親緣關係。Philosophical Transa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London B 352, 53-91.

Norell, M. A. & Gao, K. 1997. 來自戈壁沙漠晚白堊世的 Estesia mongoliensis 的腦殼和系統發育關係以及新蜥蜴分支的識別。American Museum Novitates 3211, 1-25.

Nydam, R. L. 2000. 來自猶他州阿爾比斯-塞諾曼期的海拉毒蜥樣蜥蜴的新分類單元。Journal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 20, 285-294.

Pianka, E. R. & Vitt, L. J. 2003. 蜥蜴:多樣性演化的視窗。加利福尼亞大學出版社,伯克利。

Darren Naish is a science writer, technical editor and palaeozoologist (affiliated with the University of Southampton, UK). He mostly works on Cretaceous dinosaurs and pterosaurs but has an avid interest in all things tetrapod. His publications can be downloaded at darrennaish.wordpress.com. He has been blogging at Tetrapod Zoology since 2006. Check out the Tet Zoo podcast at tetzoo.com!

More by Darren Naish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