姆富韋的食人獅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馬特·韋德爾好心地傳遞了您在此處看到的照片。它們展示了姆富韋的食人獅,這是一隻巨大的雄獅Panthera leo,曾在尚比亞東部盧安瓜河流域的姆富韋小鎮(及其周邊地區)造成恐慌。這些照片是在芝加哥菲爾德博物館拍攝的,該標本自1998年捐贈以來一直在那裡展出(抱歉照片有眩光 - 不打破玻璃罩就無法拍出好照片,而且博物館通常不鼓勵這種行為)。

關於食人大型貓科動物的歷史和行為確實非常引人入勝;它們在接近受害者時所展現的隱秘性、狡猾性和偶爾的魯莽自信,它們的掠食程度和範圍,以及人類獵人為了結束這些貓科動物而不得不使用的隱秘性和狡猾性,這些常常是非凡的,並且使閱讀變得引人入勝。我經常參考1992年出版的食人者:獅子和老虎遭遇的故事一書(由愛德華·霍奇斯-希爾編輯)。它收錄了關於伊延普爾雌虎、傑朗高、昌帕瓦特、肯佩卡萊和馬曼杜爾食人虎、“貝倫杜爾食人魔”(一隻老虎)、察沃獅子、吉姆·科貝特與塔克食人者的冒險經歷以及許多其他案例的文章(霍奇斯-希爾,1992年)。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在所有這些殺人貓科動物中,也許最著名的是兩隻雄獅,據稱它們在1890年代在現在的察沃國家公園殺死了135人*。關於這兩隻獅子及其掠食行為的故事一直是三部好萊塢電影的主題,其中最著名的是1996年的黑夜幽靈。布魯斯·D·帕特森的優秀而全面的著作察沃的獅子:探索非洲臭名昭著的食人者的遺產,全面討論了這一事件,並將其置於現代獅子行為、保護和變異研究的背景下(帕特森,2004年)。

* 這個數字(由殺死這兩隻獅子的約翰·亨利·帕特森上校估計)受到了耶克爾等人的質疑。(2009)。根據穩定同位素分析和熱量需求估算,他們認為這兩隻獅子總共殺死了約34人,這個數字大大低於帕特森的估計。耶克爾等人。(2009)可能是對的,但也可能不是。

這不是唯一一本關於察沃獅子的書——還有菲利普·卡普託的察沃的幽靈:追蹤東非神秘的獅子(卡普託,2002年)。這兩本書都討論了姆富韋的食人獅;我這裡的文字幾乎完全基於他們的描述。

姆富韋獅子並非在維多利亞時代或類似時期殺人和吃人。相反,它是一隻現代食人獅,其襲擊發生在1991年。第一次襲擊發生在兩個男孩晚上沿著道路行走時。一個男孩逃走了;當護林員趕到襲擊現場時,只發現了衣物碎片和另一個男孩的部分頭骨。第二次襲擊發生在村莊的邊緣——這次受害者是一名成年婦女;獅子破門而入抓走了她。第三次襲擊(發生在晚上,一個男孩冒險外出與朋友見面)在襲擊期間被一名護林員向空中開槍制止,但男孩最終還是因傷勢過重而死亡。

1991年晚些時候又發生了三起殺戮事件,最後一起再次涉及一名婦女被從她居住的小屋中拖走。在最後一次殺戮之前,當地人認為屬於“L獅群”的母獅應對這些殺戮負責,事實上,其中一隻母獅於1991年8月被射殺。現在,成年雄獅的重要作用凸顯出來。這隻獅子在白天進入了婦女的小屋,並拿走了一個裝有她換洗衣物的袋子。它把袋子帶到村莊中心,放下袋子,站在袋子上咆哮。令人驚訝的是,這隻獅子帶著袋子在鄉間四處走動,把它放在不同的地方,有時還會玩弄它。也許不足為奇的是,人們現在懷疑這隻獅子不是普通的獅子,而是一個惡魔或巫師變成的獅子形態。

一些訊息來源說,人們不允許獵殺這隻獅子,因為尚比亞關於野生動物保護的法律不允許這樣做。考慮到護林員射殺了一隻涉嫌食人的母獅(他們同時還射殺了一隻幼年雄獅,但沒有殺死它),這並不完全正確。獅群中的其他雌獅後來也被射殺。

姆富韋食人獅的統治被加利福尼亞獵人韋恩·霍塞克終結。霍塞克不是第一個試圖殺死姆富韋獅子的人——一位職業獵人和一位日本獵人和博物學家都曾在此之前嘗試過。霍塞克已經在該地區,並獲准獵殺一系列大型哺乳動物物種,其中包括獅子。這裡存在關於受控狩獵及其對經濟和保護的貢獻與不擇手段的人濫用狩獵、狩獵對動物種群的選擇性影響以及獎盃狩獵的倫理道德的整個辯論。我有點困惑,任何人看到獅子、大象或河馬,就會感到不得不開槍打死它們,但我對此事的個人看法是,給活生生的野生動物賦予實際的美元價值只能是一件好事,至少如果你希望在未來幾十年裡仍然存在活生生的野生動物的話。

無論如何,霍塞克和職業獵人查爾·比克斯(或比克斯?文獻中使用了兩種拼寫)在一個隱蔽處坐了大約三個星期,希望附近的河馬肉誘餌能夠吸引這隻貓科動物,讓他們能夠殺死它。早期的嘗試沒有成功——獅子甚至在一個晚上繞著誘餌轉了一圈,但非常隱秘,以至於避開了所有的探測。最終,霍塞克成功地殺死了它。獅子死後,人們從村莊裡蜂擁而出,向動物吐唾沫並用棍棒毆打它。

姆富韋獅子今天在芝加哥菲爾德博物館展出,體型巨大:總長度3.2米,肩高1.2米,質量估計為249公斤(卡普託,2002年)。而且,與當地人描述的它“長著巨大的鬃毛”(卡普託,2002年,第3頁)相反,它完全沒有鬃毛。

獅子無鬃毛現象——相互競爭的假設

帕特森寫道,霍塞克本應寫一本關於姆富韋食人獅的書;據我所知,這還沒有發生,但如果您知道其他情況,請告訴我。如果您讀過帕特森或卡普託的書,或者如果您對獅子總體上了解很多,您就會知道姆富韋的食人獅與察沃的食人雄獅相似,都沒有鬃毛。事實上,一些目擊者確實這樣說過,但他們對無鬃毛獅子的描述被認為是母獅,因此在努力消滅食人獅時,才會刻意針對母獅。

為什麼無鬃毛現象在這一地區的獅子中如此普遍?實際上,這是一個相當有爭議的話題,人們提出了許多假設:如需全面、充分參考的討論,請參閱帕特森(2004年)。也許最有趣的建議是,有關的獅子代表一個獨特的、古老的譜系,在系統發育上與其他現存獅子分離,並且可能是殘遺的、更新世型別的獅子(格諾斯克和克爾比斯·彼得漢斯,2000年)。推廣這一假設的作者為這些動物使用了“野牛獅子”一詞(馮·布奧爾,2000年),因為他們將它們描述為專門捕食非洲水牛和其他特別大型獵物的捕食者。它也被稱為“基礎獅子假設”(帕特森,2003年)。分子和形態學資料不支援這一觀點:DNA和形態測量學都表明,察沃型別的無鬃毛獅子深深地巢狀在Panthera leo中,與非洲東部和南部的其他獅子種群接近(帕特森,2004年;杜巴赫等人,2005年)。[下方是Mgiganteus拍攝的無鬃毛獅子照片。]

人們也考慮了獅子失去鬃毛的可能性,因為鬃毛在某些環境中生理代價很高,以及鬃毛在荊棘叢生的棲息地中減少和消失的想法,因為鬃毛會不利於在荊棘叢中移動。還有一種觀點認為,無鬃毛獅子年老體弱(帕特森(2004年)稱之為“潦倒假設”),另一種觀點認為,它們的無鬃毛現象是由於睪酮水平特別高造成的(沒錯,高水平的睪酮會導致毛囊萎縮:毛髮減少和脫落是結果)。鑑於察沃型別的獅子正在一個社會系統中進化,在這個系統中,與雌獅群聯絡在一起的是單隻雄獅,而不是聯盟,因此,特定的雄性生理機能可能是導致無鬃毛現象的原因。但是,與往常一樣,似乎有幾個因素在起作用:荊棘叢和炎熱乾燥的氣候可能有助於察沃型別獅子鬃毛的減少(凱斯和帕特森,2002年;格諾斯克等人,2006年;帕特森等人,2006年)。這個問題之前在ver 2文章獅子為什麼會長出鬃毛,書評中討論過。

為什麼要變成食人者?

儘管我很想繼續討論獅子的變異,但我的時間到了,這仍然是一個我計劃詳細討論的話題。還有一件事值得說:為什麼一些大型貓科動物首先會變成膽大的食人者?

眾所周知,食人大型貓科動物有時是受傷或體弱的個體,它們開始殺害人類是因為這很容易,而且因為這些動物足夠絕望,以至於無視正常的謹慎或恐懼。姆富韋獅子在野外被看到時,被描述為看起來“臉色有點發青”,並且下顎遭受了嚴重的傷害,導致化膿性病變(帕特森,2004年,第76-77頁)。兩隻察沃獅子都有顱齒損傷,這可能妨礙了正常的捕食行為(耶克爾等人,2009年)。然而,這種“體弱假設”並不能解釋所有情況,因為許多有問題的貓科動物都非常健康。

其他個體在與不幸的人類偶然相遇後變得大膽和有經驗,然後在未來有意識地以人為目標。還有一些則因為葬禮儀式、奴隸制造成的暴行等等意味著暴露在外的遺骸被機會主義地清掃,因此在某些個體或群體中“開啟”了食人文化,從而轉向以人類為食。最後,乾旱、疾病流行和人類的滅絕造成的自然獵物短缺似乎也導致獅子、老虎和其他大型貓科動物因絕望而轉向人類。

人類侵佔大型貓科動物的棲息地,家畜入侵棲息地,以及人們為了叢林肉而狩獵——簡而言之,人類對生態系統的破壞——意味著大型貓科動物既變得更熟悉人類作為潛在的獵物,又越來越被逼到角落,人類變得越來越理想和可獲得的獵物。這些現象中的一些或全部可能會結合在一起,這意味著食人行為的原因並非完全簡單。順便一提,人類捕食者有時會利用獅子和其他貓科動物的食人事件爆發來掩蓋他們自己的殺人習慣。在有記錄的幾個令人毛骨悚然的故事中,也許最離奇的是關於“辛吉達的獅人”的故事。這些人實際上是被下藥的年輕女性,“被縫在動物皮中,並裝有致命的假肢爪子”(帕特森,2004年)。

有關獅子和其他貓科動物的先前文章,請參閱...

參考文獻 - -

卡普託,P.,2002年。察沃的幽靈:追蹤東非神秘的獅子。國家地理學會,華盛頓特區。

杜巴赫,J.,帕特森,B.,布里格斯,M.,文茲克,K.,弗拉芒,J.,斯坦德,P.,謝珀斯,L.,&凱斯,R.(2005)。非洲獅(Panthera leo)南部和東部地理範圍內的分子遺傳變異,保護遺傳學,6(1),15-24 DOI:10.1007/s10592-004-7729-6

格諾斯克,T. P.,塞萊西亞,G. G. &克爾比斯·彼得漢斯,J. C.,2006年。獅子(Panthera leo)鬃毛髮育與性成熟之間的分離:察沃謎題的解決方案?動物學雜誌 270, 551-560。

- . &克爾比斯·彼得漢斯,J.,2000年。洞穴獅子:聖經神話背後的真相。在野外 71, 2-6。

霍奇斯-希爾,E.(編輯),1992年。食人者。獅子和老虎遭遇的故事。Cockbird Press Ltd,希思菲爾德。

凱斯,R. W. &帕特森,B. D.,2002年。非洲獅鬃毛的變異及其社會相關性。加拿大動物學雜誌 80, 471-478。

帕特森,B. D.,2004年。察沃的獅子:探索非洲臭名昭著的食人者的遺產。麥格勞-希爾,紐約。

- .,凱斯,R. W.,卡西基,S. M. &塞貝斯蒂安,V. M.,2006年。氣候對獅子鬃毛(Panthera leo)的發育影響。哺乳動物學雜誌 87, 193-200。

馮·布奧爾,P.,2000年。“野牛”獅子。缺失環節的貓科動物?斯瓦拉:東非野生動物協會雜誌 23 (2), 20-25。

耶克爾,J. D.,帕特森,B. D.,福克斯-多布斯,K.,奧庫村,M. M.,塞爾林,T. E.,摩爾,J. W.,科赫,P. L. &多米尼,N. J.,2009年。食人獅之間的合作和個性。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 106, 19040-19043。

Darren Naish is a science writer, technical editor and palaeozoologist (affiliated with the University of Southampton, UK). He mostly works on Cretaceous dinosaurs and pterosaurs but has an avid interest in all things tetrapod. His publications can be downloaded at darrennaish.wordpress.com. He has been blogging at Tetrapod Zoology since 2006. Check out the Tet Zoo podcast at tetzoo.com!

More by Darren Naish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