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 Mastigodryas, Tomodon, Sordellina 和它們所有夥伴的熱愛:你知道這是對的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僅反映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我對那些鮮為人知的遊蛇科蛇類感到興致勃勃,所以這裡再介紹一些(如果您覺得需要入門介紹,請參閱之前的文章)。 再次宣告,除非另有說明,否則照片已獲得班戈大學 Wolfgang Wüster 的友好許可使用。

*Mastigodryas bifossatus* (此處拍攝於巴西聖保羅)是一種體型細長、卵生的美洲遊蛇科蛇類。大約 12 種 *Mastigodryas* 物種都是大眼睛的晝行性捕食者,捕食兩棲動物、蜥蜴、蛇、鳥類和小型哺乳動物。 它們偶爾也吃蛋。 它們有時被稱為賽跑者,這個名稱在其他地方也用於遊蛇屬 *Coluber*、*Drymobius*、*Alsophis* 和 *Lampropeltis* 中的物種,但 *M. boddaerti* 在其部分分佈範圍內被稱為 machete cuesse。 該類群中的一個新物種,*M. moratoi* Montingelli & Zaher, 2011,於去年在巴西被命名。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 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提供關於發現和塑造當今世界的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報道。


*Mastigodryas* 通常被認為與 *Coluber* 和 *Masticophis* 密切相關。 Pyron *等人*。(2011) 將其歸為熱帶美洲遊蛇亞科進化枝的一部分,該進化枝包括 cribos (*Drymarchon*)、coachwhips (*Masticophis*)、虎蛇 (*Spilotes*)、綠蛇 (*Opheodrys*) 和我們在之前的文章中介紹過的藤蛇 (*Oxybelis*)。 在這個進化枝內,*Mastigodryas* 似乎與 *Drymoluber* 物種尤其密切相關,後者通常也稱為賽跑者。

這是 *Tropidodryas striaticeps*,一種來自巴西東南部的半樹棲、夜行性遊蛇科蛇類,捕食多種脊椎動物。 它在遊蛇科蛇類乃至蛇類中非常不尋常,因為它有一條能抓握的尾巴。 *Tropidodryas* 屬有兩個物種:另一個是 *T. serra*。 這兩個物種的成體呈綠灰色或棕褐色,帶有深色斑點,形成看似隱秘的圖案。 然而,幼蛇的不同之處在於它們有一條非常顯眼的白色或黃色尾巴,那裡張開的鱗片使尾尖看起來比成體更寬。

一些爬行動物學家提出——這個尾尖是否可以用於尾部誘惑,這是一種行為(在其他地方的一些蟒蛇、木蛇、蝰蛇和澳大利亞 Elapidae 科蛇類中也觀察到),一些蛇類用它來欺騙青蛙、蜥蜴和哺乳動物進入攻擊範圍? Sazima & Puorto (1993) 觀察到 *T. striaticeps* 中似乎存在尾部誘惑行為,使其成為已知第一個進行這種行為的遊蛇科蛇類。 後來在 Dipsadinae 亞科的 *Alsophis* 屬(Leal & Thomas 1994)和西部鼠蛇 *Pantherophis obsoletus*(一種遊蛇亞科蛇類)(Tiebout 1997)中也報告了這種行為 [相鄰的西部鼠蛇影像由 furryscaly 提供,來自維基百科]。 最後這個案例是最奇怪的,因為 *Pantherophis* 沒有明顯的色素尾巴,這或許表明,只要任何蛇類以正確的方式使用其尾尖,該領域就對 *任何* 蛇類開放以進行尾部誘惑。 順便一提,一些遊蛇科蛇類採用舌頭誘惑:也就是說,它們使用舌頭來吸引獵物。 這種行為在美國水蛇 (*Nerodia*) 和束帶蛇 (*Thamnophis*) 中有記錄,它們的獵物是魚類,但據傳非洲樹蛇 *Thelotornis kirtlandii* 也存在這種行為,它們的獵物被認為是鳥類 (Mattison 1998)。

與我們之前介紹過的其他幾種“遊蛇科”蛇類一樣,*Tropidodryas* 也是 Dipsadinae 亞科的蛇類,事實上,分子資料表明,它與 *Xenoxybelis* 和 *Philodryas* (這兩個分類單元都在之前的文章中提到過)屬於同一個 Dipsadinae 亞科進化枝 (Pyron *et al*. 2011)。

*Oxyrhopus* 屬包含 11 種表面上類似珊瑚蛇的遊蛇科蛇類(珊瑚蛇 [*Micrurus*] 是 Elapidae 科蛇類,而不是“遊蛇科”蛇類)。 這一種是 *O. guibei*,在巴西拍攝。 *Oxyrhopus* 物種是後溝牙且晝行性的; 它們是廣食性捕食者,捕食兩棲動物、蜥蜴、蛇和齧齒動物。 最北端的物種出現在墨西哥,最南端的物種出現在秘魯。 再次強調,*Oxyrhopus* 也是 Dipsadinae 亞科的蛇類。 在這個大類群中,它似乎屬於也包括 *Arrhyton*、*Uromacer* 和 *Xenodon* 的進化枝,尤其與 *Phimophis*、*Drepanoides*、*Pseudoboa* 和 *Boiruna* 密切相關 (Pyron *et al*. 2011)。 後一個 *Pseudoboa* 及其近親進化枝或多或少與基於形態學(半陰莖)特徵(Jenner & Dowling 1985, Zaher 1999)而被認可的“族” Pseudoboini 相對應。

*Tomodon dorsatus* 是一種小型、胎生的遊蛇科蛇類,也是另一種 Dipsadinae 亞科的蛇類。 它是一種後溝牙捕食者(以特別長的後牙而聞名),主要陸生,但也可能偶爾爬樹。 關於它吃什麼,存在一些爭議。 一些資料認為它是蜥蜴和齧齒動物的捕食者,而 Greene (1997) 認為,那些長長的後牙可能有助於以蛞蝓為食。 Greene 還指出,張開嘴的 *Tomodon*,露出其擴大的毒牙,可能會從表面上類似於坑蝰中獲益。 *T. dorsatus* 是兩種 *Tomodon* 物種之一(另一種是 *T. ocellatus*),這兩種物種都是南美洲東南部的特有物種。

一些作者(例如,Bailey 1967)已將 *Tomodon* 和其他 Dipsadinae 亞科蛇類歸類於“族” Tachymenini 中。 其他成員包括 *Tachymenis* (當然)、*Thamnodynastes*、*Ptychophis*、*Gomesophis*、*Pseudotomodon* 和 *Calamodontophis*。 這是一個多樣化的類群:一些(*Pseudotomodon*)表面上類似於蝰蛇,另一些(*Gomesophis*)則在潮溼的泥土中 burrow 並以 earthworms 為食,而另一些(*Thamnodynastes*)是細長、長尾的蛇,它們在溼地棲息地中爬行和游泳。 然而,用於統一“tachymenins”的唯一特徵是胎生。 眾所周知(或者*應該*眾所周知),胎生在有鱗目動物中已經無數次獨立進化出來,因此這並不是真正令人信服的。 Zaher (1999) 找不到任何支援 tachymenin 單系性的特徵(儘管它們的半陰莖看起來確實相似),並將該類群的所謂成員留在 Dipsadinae 中,作為 *incertae sedis*。 分子系統發育研究通常未能將它們納入其中。

最後,這是來自巴西東南部的奇特且鮮為人知的點狀棕蛇 *Sordellina punctata*,它是其屬中唯一的物種。 它是一種卵生的 Dipsadinae 亞科蛇類,於 1923 年被命名,並且經常被認為出沒於潮溼的地方。 Pereira *等人*。(2007) 得出結論,*Sordellina* 主要是在植被茂盛的沼澤水邊棲息地生活的蛇。 有人認為它吃青蛙及其蝌蚪,但我不知道這些是否只是猜測。 Procter (1923) 實際上在正模標本的胃中發現了一個 Typhlonectidae 科蚓螈 *Chthonerpeton indistinctum* 的標本。

*Sordellina* 的親緣關係在某種程度上尚未得到研究。 一種觀點認為,它與陸生的、有時是半穴居的優雅棕蛇 (*Rhadinaea*) (Jenner 1981) 關係密切,並且是 Dipsadinae 亞科“族” Diaphorolepidini 的一部分。 Zaher (1999) 表示,這些觀點沒有得到半陰莖解剖學的支援,但除此之外,無法確定該分類單元在 Dipsadinae 亞科內的親緣關係。

與往常一樣,在 Tet Zoo 還有許多其他蛇類需要人們的關注。 我們可以透過更加關注棲息地喪失和退化來幫助蛇類——這裡許多物種都是熱帶森林動物,它們受到伐木、採礦和其他形式的破壞的威脅。 主要在亞洲進行的蛇肉貿易,以及全球範圍內的蛇皮和其他產品貿易,迫切需要更多的監管:目前這是完全不可持續的,並且使許多蛇類種群處於危險之中。 The Lazy Lizard’s Tales 的 Ivan Kwan 提醒我,CITES 於 2011 年 4 月在中國舉辦了一次亞洲蛇類貿易專題研討會:您可以從該會議在此處檢視和/或下載大量免費文件。

對於本文中“遊蛇科”或“‘遊蛇科’”用法的不一致之處,我深感抱歉。 您會明白為什麼的。 對吧?

有關之前 Tet Zoo 關於遊蛇科蛇類的文章(以最廣泛的意義使用“遊蛇科”),請參閱...

有關其他種類蛇類的文章,請參閱...

參考文獻 - -

Bailey, J. R. 1967. The synthetic approach to colubrid classification. Herpetologica 23, 155-161.

Greene, H. W. 1997. Snakes: the Evolution and Mystery in Natur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Berkeley.

Jenner, J. V. 1981. A Zoogeographic Study and the Taxonomy of the Xenodontine Colubrid Snakes. Unpublished Ph.D. dissertation, New York Univ., New York.

- . & Dowling, H. G. 1985. Taxonomy of American xenodontine snakes: the tribe Pseudoboini. Herpetologica 41, 161-172.

Leal, M. & Thomas, R. 1994. Notes on the feeding behavior and caudal luring by juvenile Alsophis portoricensis (Serpentes: Colubridae). Journal of Herpetology 28, 126-128.

Mattison, C. 1998. The Encyclopedia of Snakes. Blandford, London.

Pereira, D. N., Stender-Oliveira, F., Rodrigues, M. G. & Bérnils, R. S. 2007. Distribution and habitat use of Sordellina punctata (Serpentes, Colubridae), with a new record from State of São Paulo, Brazil. Herpetological Bulletin 100, 18-22.

Procter, J. B. 1923. On a new genus and species of Colubrinae snake from SE Brazil. Annals and Magazine of Natural History 9, 227–230.

Pyron, R., Burbrink, F., Colli, G., de Oca, A., Vitt, L., Kuczynski, C., & Wiens, J. (2011). The phylogeny of advanced snakes (Colubroidea), with discovery of a new subfamily and comparison of support methods for likelihood trees Molecular Phylogenetics and Evolution, 58 (2), 329-342 DOI: 10.1016/j.ympev.2010.11.006

Sazima, I. & Puorto, G. 1993. Feeding technique of juvenile Tropidodryas striaticeps: probable caudal luring in a colubrid snake. Copeia 1993, 222-226.

Tiebout, H. M. 1997. Caudal luring by a temperate colubrid snake, Elaphe obsoleta,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the evolution of the rattle among rattlesnakes. Journal of Herpetology 31, 290-292.

Zaher, H. 1999. Hemipenial morphology of the South American xenodontine snakes, with a proposal for a monophyletic Xenodontinae and a reappraisal of colubroid hemipenes.Bulletin of the American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240, 1-168.

Darren Naish is a science writer, technical editor and palaeozoologist (affiliated with the University of Southampton, UK). He mostly works on Cretaceous dinosaurs and pterosaurs but has an avid interest in all things tetrapod. His publications can be downloaded at darrennaish.wordpress.com. He has been blogging at Tetrapod Zoology since 2006. Check out the Tet Zoo podcast at tetzoo.com!

More by Darren Naish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