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動物學雜誌》創刊號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神秘動物學是研究僅從傳聞證據中得知的動物或據稱是動物的學科。這個領域有點形象問題。坦率地說,當你看到各種神創論者、真正的信徒和怪人在這個主題上忙碌時,這並不令人驚訝。

最近關於雪人和大腳野人 DNA 的幾項宣告,並沒有真正有助於進一步證明神秘動物學研究是以典型的科學研究方式進行的(你沒有發表論文,但你想讓全世界知道你提交了手稿?幹得好)。

然而……雖然始終小心翼翼地明確指出,對神秘動物學的興趣並不代表“相信”或接受特定的神秘動物學“目標”,但我仍然堅持認為,神秘動物學不能也不應被視為偽科學。為什麼?主要是因為典型的“正統”科學的懷疑主義、假設檢驗、自我糾正和對親身證據的需求,與對神秘動物學資料的分析之間沒有任何矛盾,而且對神秘動物學資料的調查也不取決於總是假設目擊者報告的背後總是有真實的、血肉之軀的動物。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有助於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事實上,神秘動物學研究受到了民俗學家(例如,Meurger & Gagnon 1988, Campion-Vincent 1992, Meurger 1995, Dendle 2006)、社會學家(例如,貝勒宗教調查 2007)、人類學家(例如,Burney & Ramilisonina 1999)以及那些對目擊者如何感知、報告和回憶觀察結果感興趣的人(例如,Rabbit 2000, Paxton 2009)的影響。為了避免我們認為所有對神秘動物學真正感興趣的人都是瘋子或神創論者,請注意,許多自稱神秘動物學家的人充分理解“正統”科學和正常科學程式的要求。

此外,相當多的技術合格的生物學家也調查了最初僅從傳聞報告中得知的動物,這意味著他們也沉迷於神秘動物學研究,無論他們是否喜歡(例如,Jones et al. 2005, LeCroy & Barker 2006, Geissmann et al. 2010)。

正如我上次討論這個問題時(2011 年 7 月)所說,與“神秘動物學”一詞相關的汙名或許意味著是時候完全放棄它了,而是認識到對“神秘動物”的研究要麼屬於傳統動物學、哺乳動物學、鳥類學或其他學科的範疇,要麼屬於神話學、社會學甚至心理學的範疇。

關於致力於神秘動物學的學術場所的簡要歷史

儘管如此,還是有一些嘗試認真對待神秘動物學,將其作為一個獨立的學術研究領域。1982 年,國際神秘動物學會(ISC)成立。它聘請了一個顧問委員會,主要由經驗豐富且合格的動物學家、古生物學家和其他科學家組成。一份同行評審期刊《神秘動物學》每年出版。唉,財務問題導致 ISC 的衰落和期刊在 1996 年的消亡。這很遺憾,因為該期刊的標準相當高,其內容包含大量有趣的材料。

1996 年,《神秘動物學評論》首次亮相。儘管是桌面出版,並且由當時只是大學生的學生編輯,但它收錄了大量有價值且專業彙編的文章。它在 2004 年走到了盡頭,以一篇令人難忘的、極度懷疑的社論結束。

2008 年 12 月,瑞士洛桑州立動物學博物館開始出版法語神秘動物學期刊《克拉肯:神秘動物學檔案》。《克拉肯》中發表的許多稿件都與信件或檔案材料有關,而不是同行評審的研究,但似乎該期刊在其執行的後期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技術性論文(例如,Woodley 2011)。不幸的是,它只持續了三期(最後一期於 2011 年出版),現在也已停刊。

如果對“神秘動物”的研究完全與其他研究領域(無論是生物科學還是文化科學)重疊,那麼與神秘動物學相關的技術論文或許應該能夠在“主流”科學文獻中獨立存在。但是,考慮到不可否認地存在一個專門對神秘動物學研究感興趣的研究人員社群,並且需要對與該領域相關的問題進行討論、審查和批判,因此可以充分論證神秘動物學需要一份專門的同行評審期刊。這就是我們在此的原因,因為 2012 年 11 月,《神秘動物學雜誌》第一卷出版了,這是一份新的專門致力於神秘動物學的同行評審出版物。

幾周前我收到了一本副本,現在已經從頭到尾讀完了。該期刊由著名的神秘動物學作家卡爾·舒克(卡爾的部落格:ShukerNature)編輯,聘請了一批合格的專家擔任提交論文的審稿人。每期都算作一卷,而不是一期。如果您期望看到一本與愛思唯爾出版的那種期刊相媲美的大型、光滑、精美的期刊,您可能會失望,因為它很小、很薄,唯一的彩色部分在封面上。但是,其製作價值與許多小型期刊(包括 ISC 期刊《神秘動物學》)中看到的價值相當。帝王獵豹已被選為該期刊的標誌。

出版一本新期刊的第一期總是很棘手的,因為願意並能夠向一個全新的場所(尤其是關於一個專門的子學科的場所)提交作品的作者數量通常很少。考慮到這一點,第一卷僅包含四篇論文,並且沒有一篇是可能激發未來研究或在其他研究中獲得大量引用的“顛覆性”論文。儘管如此,所有論文都應該對那些對神秘動物報告感興趣的人有所啟發。至少這是一個良好的開端:看看未來該期刊會吸引什麼樣的投稿將是一件有趣的事情。我們鼓勵討論文章和評論。

無論如何,創刊號中究竟包含了什麼?讓我們看看這些文章。

在第一篇文章中,安德魯·梅(2012 年)認為,在搜救行動和軍事戰術中使用的貝葉斯搜尋演算法可以應用於神秘動物學。他建議,或許可以使用“數字搜尋助手”軟體來縮小給定動物或其遺骸或巢穴的搜尋區域。此前在與神秘動物學目標相關的方面已經提到過這種搜尋工作。在 1990 年代初期,亨利·尼克斯使用 BIOCLIM 軟體來預測據稱已滅絕的袋狼袋狼的棲息地偏好。據報道,恢復的潛在“袋狼棲息地熱點”區域與人們聲稱看到它們的地方相符。我記得在《新科學家》雜誌上讀到過這項研究,但不知道它是否曾作為論文發表過——有人知道嗎?

昆士蘭虎!

馬爾科姆·史密斯(2012 年)的論文介紹了迄今未發表的關於沃爾特·斯科特在 1872 年報告(但由測量員阿爾弗雷德·赫爾在 1871 年發現)的“昆士蘭虎”足跡的資料。該足跡與任何已知的哺乳動物都不明顯匹配,仍然是一個謎。對於那些不知道的人來說,昆士蘭虎是一種有條紋、長尾巴、表面上像貓的動物,在 19 世紀和 20 世紀被各種目擊者報告過(儘管請繼續閱讀),後來一些作者認為它是已滅絕的袋獅科的倖存代表(Shuker 1989, 1995, Healy & Cropper 1994, Heuvelmans 1995)。

唉,“[D]儘管該提議早期很受歡迎,但它未能贏得技術動物學界的擁護者,並且從未得到實物證據或照片文件的支援”(Naish 2012, p. 46)。昆士蘭虎的目擊事件一開始就不多,但在 1950 年代之後似乎逐漸減少。一種解釋是,這種動物在這段時間變得非常稀有,甚至滅絕。另一種解釋是,它根本不存在:如果你閱讀原始描述,它們可能是徹頭徹尾的惡作劇,或者是對袋鼬、袋狼或其他動物的混亂、含糊不清或誤解的描述。然而,1871 年的足跡和某些關於大型、條紋狀、外形像掠食性有袋動物的澳大利亞哺乳動物的目擊者報告(例如,加里·奧皮特的 1969 年報告)仍然令人好奇且無法解釋。

偽蛇頸龍和那隻澳大利亞死貓又來了

接下來,馬庫斯·海姆勒(2012 年)描述了 1941 年和 1942 年在蘇格蘭奧克尼群島發現的兩具“海怪”屍體。此類屍體通常被證明是部分腐爛的姥鯊姥鯊或無骨的腐爛鯨組織塊。姥鯊的解釋是適用於此處的解釋,正如海姆勒透過指出倖存照片中明顯的詳細解剖特徵所證明的那樣。

鯊魚屍體轉變為所謂的偽蛇頸龍是一種眾所周知的現象,在神秘動物文獻中經常被提及或討論。然而,與看似“眾所周知”的事情一樣,就我所知,該現象在技術文獻中沒有得到很好的描述或記錄。海姆勒(2012 年)的文章包括一些關於姥鯊解剖結構的值得注意的觀察結果,這些解剖結構在偽蛇頸龍中仍然很明顯。好東西;也許它會激發對鯊魚分解和偽蛇頸龍形態的獲取的詳細分析。

最後,那個奈什傢伙也在這卷中發表了一篇文章:這是我對瑪格麗特河哺乳動物屍體評估的技術版本,之前在 2009 年 5 月在 Tet Zoo ver 2 上寫過。一張拍攝於 1975 年左右的奇特哺乳動物屍體的彩色照片被暗示可能與昆士蘭虎之謎有關。屍體的一般形態和動物牙齒的可見細節使我認為屍體實際上是一隻家貓,但請注意以下警告:“屍體的下落不明……加上現存照片的質量較差,意味著我們可能永遠無法得出結論性的鑑定”(Naish 2012, p. 48)。

所以,這就是第一卷《神秘動物學雜誌》的全部內容,它非常棒。我期待看到第二卷的內容,我祝賀那些參與創刊號製作和編輯工作的人,我希望關於神秘動物學的性質和方向的對話和辯論——無論我們如何理解和定義這個術語——能夠繼續下去。

第一卷可以在此處線上購買;價格僅為 6.99 英鎊,國際郵資和包裝費也需要 2 英鎊(因此,總共 8.99 英鎊或 14.5 美元或 11 歐元)。不幸的是,似乎沒有線上 PDF 檔案,目前也不是開放獲取的努力。

這裡討論的幾個問題之前已經在 Tet Zoo 上報道過。請參閱……

參考文獻 - -

Burney, D. A. & Ramilisonina. 1999. The kilopilopitsofy, kidoky, and bokyboky: accounts of strange animals from Belo-sur-mer, Madagascar, and the megafaunal "extinction window". American Anthropologist 100, 957-966.

Campion-Vincent, V. 1992. Appearances of beasts and mystery-cats in France. Folklore 103, 160-183.

Dendle, P. 2006. Cryptozoology in the medieval and modern worlds. Folklore 117, 190-206.

Geissmann, T., Lwin, N., Aung, S. N., Aung, T. N ., Aung, Z. M., Hla, T. H., Grindley, M. & Momberg, F. 2010. A new species of snub-nosed monkey, genus Rhinopithecus Milne-Edwards, 1872 (Primates, Colobinae), from Nothern Kachin State, northeastern Myanmar. American Journal of Primatology 72, 1-12.

Healy, T. & Cropper, P. 1994. Out of the Shadows: Mystery Animals of Australia. Ironbark, Chippendale, Australia.

Heuvelmans, B. 1995. On the Track of Unknown Animals. Kegan Paul International, London.

Hemmler, M. 2012. Hunda ‘Scapasaurus’ photo (re)discovered, with explanation of descriptive trends in relation to pseudoplesiosaurs. The Journal of Cryptozoology 1, 25-43.

Jones, T., Ehardt, C. L., Butynski, T. M., Davenport, T. R. B., Mpunga, N. E., Machaga, S. J. & De Luca, D. W. 2005. The Highland mangabey Lophocebus kipunji: a new species of African monkey. Science 308, 1161-1164.

LeCroy, M. & Barker, F. K. 2006. A new species of bush-warbler from Bougainville Island and a monophyletic origin for southwest Pacific Cettia. AmericanMuseum Novitates 3511, 1-20.

May, A. 2012. A digital search assistant for cryptozoological field expeditions. The Journal of Cryptozoology 1, 9-17.

Meurger, M. 1995. Of skrimsls and men, Icelandic water being from folklore to speculative zoology. Fortean Studies 2, 166-176.

- . & Gagnon, C. 1988. LakeMonster Traditions: A Cross-Cultural Analysis. Fortean Times, London.

Naish, D. 2012. Identifying ‘Jaws’, the Margaret River mammal carcase. The Journal of Cryptozoology 1, 45-55.

Paxton, C. G. M. 2009. The plural of "anecdote" can be "data":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viewing distances in reports of unidentified giant marine animals 1758-2000. Journal of Zoology 279, 381-387.

Rabbit, J. 2000. Native and eyewitness testimony in cryptozoology. The Cryptozoology Review 4 (1), 11-18.

Shuker, K. P. N. 1989. Mystery Cats of the World. Robert Hale, London.

- . 1995. In Search of Prehistoric Survivors. Blandford, London.

Smith, M. 2012. The Queensland tiger: further evidence on the 1871 footprint. The Journal of Cryptozoology 1, 19-24.

Woodley, M. A. 2011. Introducing aequivotaxa: A new classificatory system for cryptozoology. Kraken: Archives de Cryptozoology 3, 63-85.

Darren Naish is a science writer, technical editor and palaeozoologist (affiliated with the University of Southampton, UK). He mostly works on Cretaceous dinosaurs and pterosaurs but has an avid interest in all things tetrapod. His publications can be downloaded at darrennaish.wordpress.com. He has been blogging at Tetrapod Zoology since 2006. Check out the Tet Zoo podcast at tetzoo.com!

More by Darren Naish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