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最初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沒有什麼特別的原因,我今天決定調整最初出現在2001年出版的《懷特島恐龍》(Dinosaurs of the Isle of Wight)(Naish & Martill 2001)一書中的文字。我選擇發表關於哪種恐龍的文章呢?最令人興奮的恐龍:龍王龍科。我開玩笑說“令人興奮”的部分。以下文字非常基礎,僅供以前從未聽說過這些恐龍的人閱讀。注意 - 不要將龍王龍科(Dryosauridae)與迪羅鱷科(Dyrosauridae)混淆。後者是一類化石長吻鱷類,已知存在於白堊紀、古新世和始新世。
龍王龍科是中等體型(總長度約3-4米)的長腿鳥腳類恐龍,前肢小,頭骨比例小且短吻。因為它們在表面上與禽龍類(如Hypsilophodon)相似,所以龍王龍科曾一度被認為是“稜齒龍類”,因此被認為在某種程度上是禽龍和鴨嘴龍類所屬類群的祖先或先驅。我們現在認為龍王龍科是禽龍類的成員(但位於踝節龍類之外:彎龍科+禽龍+鴨嘴龍類分支),因此與Hypsilophodon關係不近。確鑿的龍王龍科記錄來自侏羅紀晚期和白堊紀早期(但請繼續閱讀)。龍王龍科最初於19世紀70年代在北美被報道,20世紀早期在非洲被發現,並在20世紀70年代在歐洲化石記錄中得到認可(有關化石在更早的時候就被發現了,但被誤認為是其他種類的鳥臀目恐龍)。
該類群的模式種是高龍王龍(Dryosaurus altus)(Marsh, 1878),來自美國西部內陸的莫里遜組。一種類似的坦尚尼亞物種(已知有數千塊遺骸)最初被命名為萊氏異脛龍(Dysalotosaurus lettowvorbecki Virchow, 1919):一些作者認為它與龍王龍同屬,而另一些作者則認為明顯的差異更好地支援屬級區分(Hübner & Rauhut 2010)。關於美國和坦尚尼亞物種之間明顯的相似性以及這可能對侏羅紀生物地理學意味著什麼,人們已經爭論了很多(例如,Galton 1977),但現在看來,這兩個地區的恐龍並不像曾經認為的那麼相似。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業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業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英國下白堊紀的龍王龍科遺骸代表了溝紋瓦爾多龍(Valdosaurus canaliculatus)(Galton, 1975)這一物種。一種奈及利亞龍王龍科最初被命名為奈及利亞瓦爾多龍(Valdosaurus nigeriensis Galton & Taquet, 1982),但最近被重新命名為埃爾哈茲龍(Elrhazosaurus Galton, 2009)。來自南非下白堊紀的科氏康加龍(Kangnasaurus coetzeei Haughton, 1915)似乎也是一種龍王龍科(McDonald等. 2010)。利茲卡洛夫龍(Callovosaurus leedsi)(Lydekker, 1889)僅從英格蘭侏羅紀中期牛津粘土組的一根股骨中得知,已被鑑定為一種龍王龍科(Ruiz-Omeñaca等. 2007),在這種情況下,它是最古老的禽龍類。由於這種鑑定將禽龍類的起源拉低到侏羅紀中期的卡洛夫期,許多鳥腳類類群(包括Hypsilophodon、拉布多龍科和腱龍)的幽靈譜系必定比之前提出的更長(Weishampel等. 2003, Naish & Martill 2008)。
[附註 - 為了明確關於引用的內容以及我提供和不提供完整參考文獻的內容……有時,當我提到動物的學名時,我也會列出該名稱的作者。為了將此與我在參考文獻中提供的引用區分開來,我包含一個逗號。因此,我們物種的完整名稱是智人(Homo sapiens)林奈, 1758:當我在那裡提到“林奈, 1758”時,我感覺沒有必要將該出版物的完整參考文獻新增到文章的參考文獻列表中。當二項式名稱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改變時,我們透過將分類單元的作者放在括號中來表示這一點。示例:獅子(Felis leo)林奈, 1758 現在是獅子(Panthera leo)(林奈, 1758)。這是我在 Tet Zoo 中始終應用的標準(在技術出版物中我也儘可能地保持這種標準),但我認為我應該花時間在這裡解釋一下。]
鑑於龍王龍科同時出現在北方的勞亞大陸和南方的岡瓦納大陸,並且起源於這些陸地分裂之前,它們最終可能會被證明分佈極其廣泛。事實上,來自紐西蘭、南極洲和阿根廷上白堊紀的各種零碎遺骸都被認為屬於龍王龍科(參見 Ruiz-Omeñaca等. 2007)。
龍王龍科是雙足行走的,後肢比例適合奔跑。每隻腳上有三個長腳趾,並且缺少第一趾,也稱為拇趾(因此腳趾代表第二、第三和第四趾)。龍王龍科的頭骨又短又高,眶孔很大,上方由細長的棒狀瞼骨遮蔽。在生命中,瞼骨會支撐著從動物眼睛上方伸出的軟組織“架子”,使它們看起來像活著的猛禽一樣皺著眉頭。龍王龍科頭骨的一個奇特特徵是鼻孔在背側開放:從前頜骨最前端部分到鼻骨頂部連線鼻孔上方沒有骨杆。
與Hypsilophodon和更原始的鳥腳類恐龍不同,龍王龍科缺乏前頜骨牙齒,這意味著所有的食物切割都完全由喙完成 - 這在幾乎所有的禽龍類鳥腳類恐龍中都很常見(也有令人討厭的例外,如多氏腱龍)。龍王龍科的上頜骨和齒骨容納著鋸齒狀的葉狀牙齒,這些牙齒在垂直中線上具有突出的脊。這些牙齒表明龍王龍科是食葉性草食動物。
在準備這篇文章時,我驚訝地發現這些恐龍的優秀生命復原圖是如此之少。有格雷格·保羅的作品(但它們在網上並不真正可用)……差不多就這些了。其他的東西大多很糟糕。
無論如何,關於禽龍類鳥腳類恐龍的先前 Tet Zoo 文章,請參閱……
關於《大眾科學》關於“《禽龍》的爆發”系列文章,請參閱……
參考文獻 - -
Galton, P. M. 1977. 鳥腳類恐龍Dryosaurus與侏羅紀晚期勞亞大陸-岡瓦納大陸的聯絡. Nature 268, 230-232.
- . 1981. Dryosaurus,來自北美和非洲侏羅紀晚期的稜齒龍類恐龍。顱後骨骼. Paläontologische Zeitschrift 55, 271-312.
- . 1983. Dryosaurus的顱骨解剖學,一種來自北美和東非侏羅紀晚期的稜齒龍類恐龍,並回顧了來自北美侏羅紀晚期的稜齒龍類。Geologica et Palaeontologica 17, 207-243.
Hübner, T. R & Rauhut, O. W. M. 2010. 萊氏異脛龍(Dysalotosaurus lettowvorbecki)(鳥臀目:禽龍類)的幼年頭骨,以及對鳥腳類恐龍顱骨個體發育、系統發育和分類學的影響。Zoological Journal of the Linnean Society 160, 366–396.
Naish, D. & Martill, D. M. 2001. 鳥腳類恐龍。在 Martill, D. M. & Naish, D. (編) 《懷特島恐龍》(Dinosaurs of the Isle of Wight). 古生物學協會(倫敦), pp. 60-132.
- . & Martill, D. M. 2008. 大不列顛的恐龍以及倫敦地質學會在其發現中的作用:鳥臀目。Journal of the Geological Society, London 165, 613-623.
Ruiz-Omeñaca, J. I., Pereda-Suberbiola, X. & Galton, P. M. 2007. 利茲卡洛夫龍,英格蘭侏羅紀中期最早的龍王龍科恐龍(鳥臀目:真鳥腳亞目)。在 Carpenter, K. (編) 《角和喙:角龍類和鳥腳類恐龍》(Horns and Beaks: Ceratopsian and Ornithopod Dinosaurs). 印第安納大學出版社(布盧明頓和印第安納波利斯), pp. 3-16.
Weishampel, D. B., Jianu, C.-M., Csiki, Z. & Norman, D. B. 2003. 薩爾莫克斯(Zalmoxes)(新屬)的骨骼學和系統發育,一種來自羅馬尼亞最晚白堊紀的非同尋常的真鳥腳亞目恐龍。Journal of Systematic Palaeontology 1, 6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