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鱗龍世”實際上發生了(有點):古近紀的巨型草食性蜥蜴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在被稱為“鱗龍世”的假想地質時代,巨型鬣蜥類蜥蜴——沙蜥屬,在非洲、中東和亞洲佔據了大型草食動物的生態位。這些沙蜥屬蜥蜴頭部短小,肢體粗壯,通常裝飾著長而分叉的尾刺,它們是從(現實世界中的)*Uromastyx* 物種進化而來,這些物種俗稱刺尾蜥、馬蜥或達布蜥(在寵物貿易中非常受歡迎)。如果您以前沒有聽說過“鱗龍世”並且不知道它是什麼,請點選此處。這是一個關於推測動物學的輕鬆練習。無論如何,當推測與事實相互印證時,這既令人好奇,有時也令人欣慰,而今天我們就能看到這樣一個活生生的例子。您看,那些巨大的“鱗龍世”沙蜥屬蜥蜴是真實存在的:它們確實進化出來了,但在我們自己的世界中,而不是在虛構的平行時間線中……

正如今天發表在《英國皇家學會學報B》上的文章所揭示的那樣,內布拉斯加大學林肯分校的傑森·海德和他的同事團隊發現了非凡的新鬣蜥類蜥蜴化石,他們將其命名為 *Barbaturex morrisoni*。好訊息:這篇論文是開放獲取的! 牙齒側生(= 牙齒融合在下頜骨上)和其他特徵毫無疑問地表明 *Barbaturex* 是鬣蜥類 Acrodonta 進化支的成員。

更具體地說,海德 *等人* (2013) 發現 *Barbaturex* 與刺尾沙蜥屬 *Uromastyx* 物種親緣關係最近,其次是麗紋蜥屬 *Leiolepis*。他們首選的支序圖顯示了這個(麗紋蜥屬 + (*Barbaturex* + 沙蜥屬))進化支是更多樣化的鬣蜥類組合的姐妹群,該組合包括變色龍、帆蜥、澳洲龍蜥以及鬣蜥屬及其近親(海德 *等人* 2013)。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根據它的牙齒(它具有緊密咬合的三角形牙齒,在生命過程中會進行剪下咬合),我們可以確信 *Barbaturex* 是草食性的(儘管不能排除機會性食肉的可能性)。這既與其龐大的體型(草食性在龐大體型下更有效率)及其系統發育關係相符,因為它在系統發育樹中被草食性和雜食性類群所包圍(海德 *等人* 2013)。

順便說一句,這個名字非常巧妙。 *Barbaturex* 的意思是“鬍鬚國王”,其中“鬍鬚”指的是沿著下頜腹側表面分佈的一系列矢狀排列的凸起(在生命過程中,這些凸起是否錨定某種肉質的展示結構或多個結構?)。物種名稱是為了紀念吉姆·莫里森,“歌手和蜥蜴之王”(海德 *等人* 2013,預印本第2頁)。太棒了。

為什麼 *Barbaturex* 如此引人注目

*Barbaturex* 來自緬甸始新世中期蓬當組,這是一個以早期靈長類動物和眾多其他有胎盤哺乳動物(例如,Ducrocq *等人* 2000,Holroyd & Ciochon 2000,Marivaux *等人* 2003,2005,Jaeger *等人* 2004,Remy *等人* 2005,Holroyd *等人* 2006,Métais *等人* 2007)而聞名的地質單元。重要的化石龜、蛇和其他類群的成員也從蓬當組中被發現。

使 *Barbaturex* 如此引人注目的是它的體型。儘管化石是碎片狀的(幾乎所有都是不完整的頜骨片段),但它們表明這種蜥蜴的吻肛長(SVL)約為 1 米。我們沒有完整的骨骼,甚至沒有尾巴的任何部分,因此完整的長度只能猜測。考慮到一些相關的鬣蜥類蜥蜴的尾巴相對較短,*Barbaturex* 可能“只有”1.4 米長或更短,但更可能是更長(總長約 1.8-2 米)。

而使 *Barbaturex* 加倍引人注目的是,它與一個由草食性、雜食性和肉食性哺乳動物組成的 diverse 群落共存,並且——請注意——它是該動物群中體型最大的成員之一。海德 *等人* (2013) 估計 *Barbaturex* 的平均體重為 26.7 公斤(估計範圍為 18.9 至 36.9 公斤),在這種情況下,它比較小的蓬當奇蹄類動物和偶蹄類動物更大,並且在所有已知的蓬當有蹄類動物的體型範圍內居中。它也比該組合中的大多數掠食性哺乳動物更大或體型相近(海德 *等人* 2013)。

傳統觀點認為,大型陸生爬行動物草食動物不能與有蹄類動物和其他大型哺乳動物共存,因為捕食和競爭基本上阻止了它們的進化。然而,在這裡我們看到一種大型草食性蜥蜴與各種同時代的有蹄類動物和肉食性哺乳動物共存。這種模式與現代生態系統中看到的模式根本不同,在現代生態系統中,即使是最大的草食性蜥蜴也比最小的有蹄類動物小得多(海德 *等人* 2013)。

為什麼這麼大?

鬣蜥類動物如何在理應“屬於”哺乳動物的地點和時間變得如此龐大?海德 *等人* (2013) 傾向於認為始新世中期的全球高溫促進了 *Barbaturex* 的進化,這既是因為它使變溫陸生四足動物更容易生長並在最佳生理能力下運作,也因為鼓勵了它賴以生存的植被型別的高生產力。化石鱗龍類的愛好者當然會知道,海德及其同事之前曾論證,古近紀異常高的全球溫度同樣促進了來自哥倫比亞的驚人的蚺蛇 *Titanoboa* 的進化(海德 *等人* 2009)[旁邊照片由 jinkinpark 拍攝]。

這一切聽起來都合乎邏輯,並且與我們對新生代的氣候條件和爬行動物多樣性的瞭解非常吻合。然而,同樣值得認真對待的可能性是,當機會允許時(這些“機會”可能是減少捕食、最佳覓食時間或促進巨型進化的棲息地),像蚺蛇和鬣蜥類動物確實有可能進化出龐大的體型,並有可能與體型相近的哺乳動物和其他動物競爭。

無論如何,這種有趣的巨型鬣蜥類的存在本身就令人著迷,讓我們希望未來能發現更完整的遺骸。

以前在 Tet Zoo 上討論過幾個譜系的鬣蜥類動物。請參閱……

參考文獻 - -

Ducrocq, S., Soe, A. N., Auung, A. K., Benammi, M., Bo, B., Chaimanee, Y., Tun, T., Thein, T. & Jaeger, J.-J. 2000. 來自緬甸的一種新的河豬獸科偶蹄類動物,以及泰國(甲米)和緬甸(蓬當)始新世類人猿靈長類動物化石地點的相對年代。《脊椎動物古生物學雜誌》20, 755-760。

Head, J. J., Bloch, J. I., Hastings, A. K., Bourque, J. R., Cadena, E. A., Herrera, F. A., Polly, P. D. & Jaramillo, C. A. 2009. 來自古新世新熱帶界的大型蚺蛇揭示了過去更熱的赤道溫度。《自然》457, 715-717。

- ., Gunnell, G. F., Holroyd, P. A., Hutchinson, J. H. & Ciochon, R. L. 2013. 巨型蜥蜴在古近紀溫室時期佔據了東南亞的草食性哺乳動物生態位。《英國皇家學會學報B》20130665 http://dx.doi.org/10.1098/rspb.2013.0665

Holroyd, P. A. & Ciochon, R. L. 2000. *Bunobrontops savagei*:來自緬甸始新世蓬當動物群的新屬和種雷獸類奇蹄類動物。《脊椎動物古生物學雜誌》20, 408-410。

- ., Tsubamoto, T., Egi, N., Ciochon, R. L., Takai, M., Tun, S. T., Sein, C. & Gunnell, G. F. 2006. 來自緬甸始新世中期蓬當組的犀類奇蹄類動物。《脊椎動物古生物學雜誌》26, 491-494。

Jaeger, J.-J., Chaimanee, Y., Tafforeau, P., Ducrocq, S., Soe, A. N., Marivaux, L., Sudre, J., Tun, S. T., Htoon, W. & Marandat, B. 2004. 來自緬甸始新世中期晚期的類人猿靈長類動物 *Pondaungia* 的系統學和古生物學。《古脊椎動物學報》3, 243-255。

Marivaux, L., Chaimanee, Y., Ducrocq, S., Marandat, B., Sudre, J., Naing Soe, A., Thura Tan, S., Htoon, W. & Jaeger, J.-J. 2003. 來自緬甸中部始新世中期晚期的靈長類動物的類人猿地位:跗骨證據。《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100, 13173-13178。

- ., Ducrocq, S., Jaeger, J.-J., Marandat, B., Sudre, J., Chaimanee, Y., Thura Tan, S., Htoon, W. & Naing Soe, A. 2005. 來自緬甸中部始新世中期晚期的蓬當鼠屬異常科(齧齒目,異常科)的新遺骸。《脊椎動物古生物學雜誌》25, 214-227。

Métais, G., Soe, A. N., Marivaux, L. & Beard, K. C. 2007. 來自蓬當組(緬甸)的偶蹄類動物:中始新世期間南亞動物地理區的新資料和重新評估。《自然科學》94, 759-768。

Remy, J. A., Jaeger, J.-J., Chaimanee, Y., Soe, U A. N., Mairvaux, L., Sudre, J., Tun, S. T., Marandat, B. & Dewaele, E. 2005. 來自蓬當組(緬甸始新世中期晚期)的新型異馬科動物。《古脊椎動物學報》4, 341-349。

Darren Naish is a science writer, technical editor and palaeozoologist (affiliated with the University of Southampton, UK). He mostly works on Cretaceous dinosaurs and pterosaurs but has an avid interest in all things tetrapod. His publications can be downloaded at darrennaish.wordpress.com. He has been blogging at Tetrapod Zoology since 2006. Check out the Tet Zoo podcast at tetzoo.com!

More by Darren Naish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