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在過去的幾年裡,關於中生代恐龍研究和發現的歷史,出版了三部非常傑出的新著作。 我有幸閱讀並評論了所有這些著作,並非常享受這個過程。 我將在這裡重現所有三篇評論; 這是其中的第一篇 - 最初發表於 2004 年。
任何翻開恐龍書籍的人都會熟悉柏林自然博物館*展出的巨型非洲腕龍骨架的形象。 它高約 12 米,長約 23 米,代表一種體重在 28 至 47 噸之間的動物,具體取決於你相信誰的估計(Colbert 1962;Paul 1988;Seebacher 2001)。 它周圍環繞著其他恐龍:樑龍類蜥腳類恐龍叉龍、劍龍類釘狀龍、鳥腳類恐龍小奔龍(=德龍)和古老的獸腳類恐龍細顎龍。 坦達古魯(坦尚尼亞)侏羅紀恐龍的重要性,包括這五個分類群,對於我們理解和認識恐龍的多樣性、進化、生物地理學和古生物學來說,怎麼強調都不為過:毫不誇張地說,坦達古魯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中生代化石遺址之一。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業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業 訂閱。 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講述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 自本文撰寫和發表以來,邁克·泰勒(2009 年)認為,“非洲腕龍”與北美腕龍的模式種 - B. brancai - 截然不同,足以作為長頸巨龍加以區分。 保羅(1988 年)最初提出了這個論點。 請注意,自然博物館的所有恐龍都在 2005 年以新的姿勢重新安裝。 這裡展示的重新安裝的長頸巨龍的圖片最初出現在 SV-POW! 上,由馬特·韋德爾拍攝。 下面展示了長頸巨龍令人驚歎的頭骨; 照片由 Archosaur Musings 的戴夫·霍恩拍攝。
在《非洲恐龍發掘》中,格哈德·邁爾全面、詳細地講述了坦達古魯挖掘的故事,從 1906 年伯恩哈德·薩特勒發現該遺址到 2001 年的最新工作。 以前也發表過關於坦達古魯的歷史回顧(例如,Zils et al. 1995),但沒有像這本書這樣詳細的。 這本書肯定會成為今後坦達古魯歷史的標準參考,雖然對於任何對歷史古生物學或殖民非洲歷史感興趣的人來說,閱讀起來都會很愉快,但它也幾乎是一部技術著作,其中包含一絲不苟的詳細來源註釋和完整的參考書目。 這本書結合了傳記、歷史敘事和科學發現,所有這些都以 20 世紀的社會政治事件為背景。
邁爾在書的開頭就明確指出,這本書實際上不是關於在坦達古魯取得的科學發現; 相反,它關注的是考察、化石的採購和準備工作,以及參與人員。 埃德溫·亨尼格和維爾納·揚內什因與坦達古魯的聯絡而聞名,但多年來駐紮在那裡的其他考察隊負責人包括漢斯·雷克、威廉·卡特勒、弗雷德里克·米吉奧德(顯然發音為 mee-zhoh)和約翰·帕金森。 一些曾在坦達古魯工作過的人後來因在古生物學領域的其他地方工作而更加出名。 路易斯·S·B·利基在 1924 年曾在坦達古魯工作,弗朗西斯·雷克斯·帕林頓於 1930 年在那裡工作。 威廉·斯溫頓原定於 1926 年在坦達古魯工作,但因健康原因退出。 當你將所有這些與參與的其他古生物學家、當地工人、資助者、博物館準備員、行政人員和軍事人員的名字加在一起時,需要跟蹤的人數是相當多的,即使有時我感到困惑,我也能原諒自己。 大量的人物傳記作品包含在這些人的大部分傳記中; 在許多情況下,比以前任何單部著作中發表的都多。
邁爾的報道非常詳盡,他討論的內容遠遠不止恐龍。 來自坦達古魯的無脊椎動物、魚類、有鱗類、翼龍類和哺乳動物已被描述,他還涵蓋了關於地層學和沉積物年齡的廣泛辯論。 古生物學和地質學採集並不是坦達古魯工作的唯一目的,實際上收集了數千種現代植物和動物標本。 許多要點都印在我的腦海裡。 薩特勒發現該遺址的(可能是杜撰的)故事與沃爾科特發現伯吉斯頁岩的(也可能是杜撰的)故事非常相似。 薩特勒通知了他的公司主管威廉·阿寧; 阿寧通知了保護地地理調查委員會; 1907 年 8 月,埃伯哈德·弗拉斯抵達坦達古魯,成為眾多這樣做的科學家中的第一位。 隨之而來的是揚內什、亨尼格和雷克傑出的 1909 年、1909-10 年、1911 年和 1912-13 年考察。[下方是維爾納·揚內什的照片,來自 此處]。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德國將其殖民地輸給了協約國,曾經的德屬東非現在屬於英國。 地質學家和工程師查爾斯·霍布利顯然從 1918 年初就開始密切關注坦達古魯,他敦促阿瑟·史密斯·伍德沃德開發該遺址,其結果是英國博物館(自然歷史博物館)從 1919 年到 1930 年對坦達古魯進行了連續考察。 正如邁爾解釋的那樣,英國對坦達古魯的態度與德國的態度大相徑庭,但最終兩者都非常成功。 對於英國的發現來說,這一點一直不太明顯,因為英國博物館(自然歷史博物館)沒有公佈其成果。
在野外忍受的艱辛在某些時候顯然是相當大的,包括食物和物資短缺、野火、洪水、疾病和疾病、郵件和運輸困難、食人獅造成的危險以及露頭缺失。 特別是英國的考察隊遭受了資金短缺的困擾。 卡特勒在坦達古魯付出了最終的個人代價,他因瘧疾過早去世(享年 47 歲),其他健康問題加劇了病情。 至於化石本身的技術難題,米吉奧德缺乏古生物學鑑定的經驗,而且在沒有幫助的情況下,儘管他提出了幫助請求。 因此,他犯了一些有趣的錯誤,將其他動物的骨骼(錯誤地)鑑定為蛇頸龍、巨型鳥類、角龍和翼龍頭骨。 與米吉奧德不同,帕金森是一位訓練有素的地質學家,他對坦達古魯的地層學和古環境提供了新的視角。 邁爾沒有注意到一個有趣的事實是,帕金森是海伊和託尼爾關於蜥腳類恐龍以蜥蜴般姿勢行走的想法的擁躉(帕金森 1930 年)。
在蜥腳類恐龍以蜥蜴般姿勢行走的話題上,我非常有興趣地瞭解到,1912 年,託尼爾設法獲得了德皇威廉二世的許可,可以將柏林樑龍鑄件以他提倡的腹部拖曳姿勢重新安裝。 不用說,這從未發生過。[亨利希·哈德爾描繪的腹部拖曳蜥腳類恐龍; 來自 Chasmosaurus 時代的愛戀中的這篇文章]。
德國對坦達古魯挖掘的貢獻可能暫時告一段落,但故事的新篇章即將開始:兩次世界大戰期間在自然博物館重建和安裝恐龍。 在騷亂、罷工和令人難以置信的經濟蕭條(在蕭條的高峰期,一美元相當於 4.2 萬億馬克)的背景下,柏林博物館的館長們仍然足夠敬業,繼續準備坦達古魯恐龍。 劍龍類釘狀龍是第一個被安裝的(1924 年),邁爾對所用技術的描述證明,德國人面臨並克服了當今博物館技術人員遇到的問題。
細顎龍是下一個,於 1926 年安裝,隨後是叉龍(1930/1 年)[相鄰的合成圖顯示了最初的細顎龍安裝(上方)(來自 彼得·邦德的部落格)和下方的新安裝(圖片 Aktron/維基共享資源)]。 正如邁爾解釋的那樣,安裝的叉龍是複合的,不僅來自多個個體,而且來自兩個叉龍物種。 我也很有興趣瞭解到,骨架的特徵性頸部和頭部姿勢(在藝術作品甚至其他安裝的叉龍骨架中被大量複製)不是計劃的姿勢,而是由變形造成的妥協。 然而,與著名的腕龍骨架 SII 的安裝相比,這些恐龍骨架只是小菜一碟。 最初的計劃實際上是安裝一個全尺寸的複製品。 1937 年 8 月,在腕龍骨架揭幕儀式上懸掛在後面的納粹黨旗預示著即將到來的恐怖。 這裡深入討論了二戰期間柏林和倫敦發生的事情,這使得這本書成為任何對博物館藏品戰時歷史感興趣的人的必讀之作。
如果沒有非洲當地人提供的人力,坦達古魯就不會發生什麼事情,事實上,貫穿本書的少數不變的人物之一是非洲嚮導和主管博赫蒂·本·阿姆拉尼。 邁爾解釋了各位考察隊負責人對非洲人和他們的能力的看法有何不同,但很明顯,許多當地工人變得熟練掌握了準備工作和骨骼鑑定。 一些有趣的題外話將坦達古魯與其他主要的古生物學發現區域聯絡起來,包括卡魯、奧杜威峽谷和卡齊。 邁爾在本書的結尾總結了近年來坦達古魯研究的復興,並用一章介紹了坦達古魯化石的最新和當前技術工作。 圖版包括大多數可用的相關人員照片、採石場和裸露的骨骼,以及柏林恐龍骨架在準備和安裝各個階段的照片。 我希望看到的一件事是 20 世紀的時間線,說明坦達古魯事件的年表。 與其他 IUP 書籍一樣,編輯標準非常高:本書最後一章中有幾個技術名稱拼寫錯誤,但僅此而已。
我非常喜歡《非洲恐龍發掘》,並將其推薦給任何對中生代動物群研究歷史感興趣的人。 作為非洲叢林中個人辛勤勞作的故事,作為關於亨尼格、揚內什、卡特勒和其他古生物學家的詳細資料來源,作為古生物學發現的故事,以及作為對坦達古魯歷史和發現的細緻記錄,它超出了預期並樹立了高標準。
邁爾,G. 2003 年。非洲恐龍發掘:坦達古魯考察。印第安納大學出版社。 ISBN 0-253-34214-7(精裝本)。 380 頁。 37.95 英鎊。
這篇評論最初發表在古生物學協會通訊 56 期(可在此處下載 此處),並經許可在此轉載。 這篇評論可以引用為...
奈什,D. 2004 年。書評:非洲恐龍發掘:坦達古魯考察。 古生物學協會通訊 56, 128-131。
有關先前 Tet Zoo 文章提及或討論坦達古魯恐龍,請參閱...
SVPCA 2007:恐龍襲擊(包括關於小奔龍的討論)
Tet Zoo 每日圖片 # 20(關於長頸巨龍的頭骨)
Tet Zoo 每日圖片 # 12(腕龍和長頸巨龍)
參考文獻 - -
科爾伯特,E. H. 1962 年。恐龍的重量。 美國博物館新刊 2076, 1–16。
帕金森,J. 1930 年。東非的恐龍。 H. F. & G. Witherby (倫敦)。
保羅,G. S. 1988 年。莫里森組和坦達古魯的腕龍巨獸,以及對新亞屬長頸巨龍的描述,以及對世界上最大的恐龍的比較。 Hunteria 2, 1–14。
西巴赫,F. 2001 年。一種計算恐龍異速生長長度-質量關係的新方法。 脊椎動物古生物學雜誌, 21, 51–60。
泰勒,M. P. 2009 年。對 1903 年裡格斯命名的高胸腕龍(恐龍,蜥腳類)的重新評估及其與 1914 年揚內什命名的布氏長頸巨龍的屬級分離。 脊椎動物古生物學雜誌 29, 787-806。
齊爾斯,W.,維爾納,C.,莫里茨,A., & 薩安納,C. (1995)。 坦達古魯,非洲最著名的恐龍產地。 回顧、調查和未來展望 Documenta Naturae, 97, 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