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地獄的巨型殺人豬不是豬

加入我們科學愛好者的社群!

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如果您從早期就關注 Tet Zoo,您以前肯定見過這張圖片 – 而且,即使您沒有在 Tet Zoo 上見過,您也可能在其他地方見過,因為每個人都喜歡這個模型,並且幾乎每次提到豨科動物時都會提到它。是的,它是一種豨科動物 – 一類化石偶蹄動物的成員,它們在始新世和中新世期間棲息於北美洲、歐亞大陸和非洲,其中最古老的物種是亞洲中部始新世的物種。

豨科動物(學名 Entelodontidae)通常被認為是豬形亞目動物(與豬和西豨親緣關係密切),但最近的一些分析發現,該類群的抽樣成員是河馬 + 鯨類分支鯨河馬獸類 (Cetancodontamorpha) 的成員 (O’Leary & Gatesy 2008, Spaulding et al. 2009),因此在系統發育上與豬和西豨相去甚遠。Andrewsarchus,這種著名的始新世巨型食肉動物或雜食動物,通常被認為是中爪獸(或中爪獸科),似乎是一種與豨科動物接近的鯨河馬獸類(有關Andrewsarchus的更多資訊,請參閱下面的連結)。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業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業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無論如何,您在上面照片中看到的令人驚歎的真人大小模型描繪了北美漸新世-中新世豨科動物 Daeodon(以前更廣為人知的同義詞是 Dinohyus),並在丹佛自然與科學博物館展出。遺憾的是這些照片中沒有比例尺:Daeodon 非常巨大(肩高約 1.8 米)。這個模型非常精確。它甚至在鼻孔裡有鼻涕。

豨科動物被廣泛認為是雜食動物,它們以動物屍體為食,並且至少有時會捕食活體動物。這種雜食性生活方式的證據來自它們尖銳的門牙、反曲、尖銳、鋸齒狀的犬齒*、鋸齒狀的前臼齒和異常靈活**的頜關節。進一步的證據來自對咬合力的研究(Effinger 1998, Joeckel 1990)以及在其他哺乳動物骨骼上留下的咬痕(Hunt 2005)。哦,對了,還有一項發現,在早漸新世時期,發現了一堆被咬成兩半的小駱駝,它們骨骼上的痕跡與豨科動物 Archaeotherium 的牙齒解剖結構相符 (Sundell 1999) [描繪這一場景的鄰近插圖來自 Kent Sundell 的頁面]。下頜上巨大的骨質頰緣和骨質結節可能用於種內爭鬥,一些標本儲存了顯然是由其他豨科動物造成的顱骨損傷。

* 犬齒在幼年時期是鋸齒狀的,但鋸齒通常在個體發育過程中磨損掉。

** 對於偶蹄動物來說,異常靈活。

與它們的顱骨解剖結構相比,豨科動物的顱後形態較少被提及。即使是巨大的體型,也擁有令人驚訝的纖細頸部。前胸椎上的大型神經棘表明存在非常大的項韌帶:Daeodon 的前胸椎神經棘幾乎與野牛和其他高棘有蹄類動物的神經棘相當。豨科動物是強壯的奔跑型動物,擁有細長的四肢,橈骨和尺骨,以及脛骨和腓骨通常融合在一起。與豬不同,豨科動物是雙趾的。它們不僅令人討厭且牙齒可怕,而且速度也很快!

這是另一張豨科動物的演繹圖,這次展示的是來自西歐、哈薩克、中國、蒙古和日本的晚始新世和早漸新世的 Entelodon(它可能是分佈最廣的豨科動物)。該影像由 zooartistica.com 的 Jaime Chirinos 友好提供,並經許可使用。

Entelodon 與來自北美洲的晚始新世-漸新世 Archaeotherium 關係密切,是一種大型豨科動物,來自法國的 E. deguilhemi 的良好遺骸表明,它的肩高達到 1.3 米,顱骨長度為 65 釐米。ArchaeotheriumEntelodon 的顱骨比 Daeodon 淺,但它們仍然是可怕的捕食者和食腐動物。在插圖中,它們正在吃一匹死馬。

我之所以決定回收所有這些內容,只是因為幾天前我也剛剛介紹了那篇 西豨文章。在網上檢視豨科動物圖片時,我找到了我好朋友 Luis Rey 的這張圖片。如果您研究恐龍,您可能會感到相當冒犯,但這不正是我們來這裡的原因嗎?

有關之前 Tet Zoo 關於豨科動物、Andrewsarchus 及其各種朋友和親戚的文章,請參閱……

參考文獻 - -

Effinger, J. A. 1998. 豨科動物 (Entelodontidae)。見 Janis, C. M., Scott, K. M. & Jacobs, L. L. (編)《北美洲第三紀哺乳動物的演化》。第一卷:陸生食肉動物、有蹄類動物和類有蹄類哺乳動物。劍橋大學出版社,第 375-380 頁。

Hunt, R. M. 2005。來自達頓“阿里卡里”礫岩的早中新世圓頂頭爪獸:根據落基山構造活動校準高平原古河谷的年齡。《美國博物館新報》3486, 1-4。

Joeckel, R. M. (1990)。豨科動物咀嚼系統和古生態的功能解釋。《古生物學》,16, 459-482

O’Leary, M. A. & Gatesy, J. 2008。增加特徵抽樣對鯨偶蹄目(哺乳綱)系統發育的影響:包括化石的綜合分析。《分支學》,24, 397-442。

Spaulding, M., O’Leary, M. A. & Gatesy, J. 2009。哺乳動物中鯨目(偶蹄目)的關係:增加類群抽樣改變了對關鍵化石和特徵演化的解釋。《公共科學圖書館·綜合》,4(9): e7062. doi: 10.1371/journal.pone.00070672

Sundell, K. A. 1999。多個波氏獸 (Poebrotherium) 獵殺地點的埋藏學 – 一處 Archaeotherium 肉類儲藏點。《脊椎動物古生物學雜誌》,19 (Supp. 3), 79A。

Darren Naish is a science writer, technical editor and palaeozoologist (affiliated with the University of Southampton, UK). He mostly works on Cretaceous dinosaurs and pterosaurs but has an avid interest in all things tetrapod. His publications can be downloaded at darrennaish.wordpress.com. He has been blogging at Tetrapod Zoology since 2006. Check out the Tet Zoo podcast at tetzoo.com!

More by Darren Naish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