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僅反映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在相當一段時間之前——令我驚訝的是,那是在 2010 年 4 月——我很幸運地參加了由強大而仁慈的約翰·哈欽森教授在 RVC(英國皇家獸醫學院)策劃的偉大的鱷魚解剖活動。約翰實際上收到了一批大量的鱷魚標本,並安排在幾周的時間內解剖和研究其中的大部分。幾乎所有參與主龍類研究的自由學者都湧向了 RVC。我以前從未有機會解剖鱷魚,我學到了很多;我本打算在事件發生後不久寫部落格,但其他事情耽擱了,這件事就被擱置了。
在這裡,我終於打算向您介紹鱷魚解剖的一些編輯後的亮點。其中一些觀察結果適用於所有鱷魚,而另一些則是 *Osteolaemus* 的特有之處,*Osteolaemus* 是我幫助解剖的動物(我沒能及時趕到 RVC 去研究黑凱門鱷 *Melanosuchus niger* 或莫瑞雷鱷 *Crocodylus moreletii*,真可惜)。感謝約翰和薇薇安·艾倫領導這次解剖。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業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業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有助於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哦,自從我們進行解剖以來的兩年裡,約翰甚至開始了自己名為 What’s In John’s Freezer? 的部落格。對於任何有自尊的 Tet Zoo 常客來說,這都是必讀之物。如果我有一個有用的部落格連結列表,我會將其新增到我的部落格連結列表中。
鱷目、鱷亞目、鱷形目、鱷形亞目——為什麼大多數人仍然感到困惑
首先——關於命名法的一個小問題。每當討論鱷魚時,都必須討論這類事情。傳統上稱為鱷魚,並且在教科書中經常稱為鱷目(即,現存的鱷魚、短吻鱷、恆河鱷及其所有類似鱷魚、類似短吻鱷和類似恆河鱷的化石親屬)的主龍類群,現在最常被稱為鱷形目。也就是說,傳統意義上的“鱷魚”現在是鱷形類動物(請注意,當您將“-formes”名稱轉換為其本土版本時,最後一個“e”會被刪除)。在鱷形目內,冠群(即包含現存物種及其最近共同祖先的所有後代的類群)稱為鱷亞目。因此,鱷亞目是鱷形目內的一個進化枝(Clark 在 Benton & Clark 1988,Norell *et al*. 1994,Salisbury & Willis 1996,Brochu 2003)。
鱷形目是一個更具包容性的類群的一部分,該類群還包括類似鱷形目的楔龍類,而這個更大的進化枝被稱為鱷形亞目。反過來,鱷形亞目是主要主龍類群的一部分,非正式地稱為鱷魚分支或鱷魚群主龍類,其最佳技術名稱是(不幸的是)偽鱷類(我討厭這個名稱可能會勝過跗鱷類,如果遵循某些系統發育定義)。
鑑於每當試圖解釋這些名稱的使用和含義時都會產生的混亂(我已經不得不這樣做幾次了),我認為我們應該堅持我們所擁有的:我們想象為“鱷魚”的主龍類現在是鱷形類動物,而鱷形類冠群是鱷亞目。然而,一些研究人員對此並不滿意,並認為我們應該用鱷亞目代替鱷形目(Martin & Benton 2008)。我看不到這樣做有什麼用處,除了使已經令人困惑的情況更加複雜,我認為我們應該忽略這個提議。在與技術受眾交談時,我傾向於使用鱷形類動物,但我認為將“鱷魚”用作鱷形目或鱷形亞目的本土術語沒有任何問題。
非洲侏儒... 是的,複數
無論如何,這裡考慮的物種是 *Osteolaemus tetraspis*,這種熱帶非洲鱷魚最常被稱為非洲侏儒鱷。其他俗名包括闊吻鱷和黑鱷,顯然有人稱其為粗背鱷、骨鱷或非洲凱門鱷。一種據稱獨特的來自剛果河上游盆地的非洲侏儒鱷,名為 *Osteoblepharon osborni*,於 1919 年被描述。然而,它後來被降級為 *Osteolaemus tetraspis* 亞種的地位,並且隨後有人建議甚至這種亞種識別也是沒有必要的(例如,Ross 2006)。
最近,形態學(Brochu 2007)和分子資料(McAliley *et al*. 2006,Eaton *et al*. 2009)表明,剛果河流域的侏儒鱷可以與來自更西部的侏儒鱷可靠地區分。此外,這些差異與鱷魚樹中其他地方無可爭議的物種之間的差異一樣顯著。因此,*O. tetraspis* 和 *O. osborni* 現在被一些作者認為是不同的物種。
此外,Eaton *et al*. (2009) 還發現加彭和鄰近國家的 *O. tetraspis* 種群與更西部國家的侏儒鱷存在顯著差異,這導致有人建議應將這些種群也視為不同的物種(Eaton *et al*. 2009,Eaton 2010)。反映這一發現的正式分類學尚未發表(據我所知)。像往常一樣,我們在這裡會有不同的意見。我們應該正式命名不同的系統發育譜系,還是我們應該堅持將這些譜系歸為一類的想法更實用和明智?
*Osteolaemus* 的總長度記錄為 1.8 米,甚至有動物長達 2.3 米的報告,因此也許它不一定總是我們認為的“侏儒”。這是一種經常被認為具有強烈陸地習性的鱷魚,有時據報道遠離水源(幾公里)。然而,關於其棲息地偏好和行為的良好資料很少被收集和發表,雖然它可能擅長陸地活動,但更有理由認為它是封閉冠層森林中淺水池、溪流和其他淹沒棲息地的特化動物。據說它不如其他鱷魚具有攻擊性(已使用“溫順”一詞),並且特別好奇。
好了,前言就到此為止,繼續解剖學……
短吻、‘穿透式’齒系和大眼瞼骨
誰能不愛那張可愛的小臉呢?唉,可憐的小鱷魚。
讓我們從頭部開始。現代鱷魚以其細長的、表面上呈管狀的吻部而聞名,其中吻突在背腹方向上扁平。這被稱為扁吻形狀,如果您想了解更多關於它的資訊以及它可能對鱷魚的攝食行為、頭骨載入等意味著什麼,請參閱 Busbey(1995)。然而,現代鱷魚並非都像這樣。*Osteolaemus* 和侏儒凱門鱷 (*Paleosuchus*) 具有更深、比例較短的吻突,並且有時是否將它們歸類為高吻型或山吻型,而不是扁吻型,這是一個見仁見智的問題。“高吻型”和“山吻型”都描述了“高吻”狀態,其中吻突相對陡峭,並且總體而言,比扁吻型鱷魚更窄且更拱形。
在 *Osteolaemus* 中,吻突的長度大約是其基部寬度的 1.3 倍:這甚至比亞成年的 *Crocodylus* 鱷魚的比例還要短。然而,Busbey (1995) 的圖表顯示,*Osteolaemus* 的吻突在形態空間中與無可爭議的扁吻型(如 *Alligator*)相差不遠,因此 *Osteolaemus* 不能被認為與真正的高吻型動物(如西貝鱷類或稜齒鱷類(兩個特別整潔的化石鱷魚類群))相提並論(Busbey 1995,Rossmann 2000)。在談到吻突時,*Osteolaemus* 從未(顯然)做過的一件事是“允許”其前頜骨被其下頜齒系穿孔。是的,這在我們看來似乎很了不起,但在許多種類的鱷魚中,下頜前部的一些牙齒會導致上頜相應部位形成孔洞;最終結果是牙齒穿過專門形成的孔洞。這並非鱷魚獨有——在化石四足動物中,這在一些離片椎類動物中尤其為人所知,並且在蛇頸龍類動物中也有跡象表明存在這種情況。
我剛才提到,類似 *Osteolaemus* 的比例較短的吻突也存在於 *Paleosuchus* 凱門鱷中。事實上,*Osteolaemus* 與其他短吻鱷魚共享其他頭骨特徵。*Osteolaemus* 和 *Paleosuchus* 都具有特別大的眼瞼骨,佔據其眼眶的上部(這些眼瞼骨由幾個不同的骨化部分形成,這些骨化部分隨著動物的成熟而融合在一起)。此外,它們的顳上孔比例較小,並且在個體發育過程中變得更小。
這兩個分類群(*Osteolaemus* 和 *Paleosuchus*)在生態或行為上特別相似嗎?兩者都是熱帶森林地表的相對較小的鱷魚,與其他現存鱷魚相比,兩者都具有很強的陸地性,並且兩者都可能比其他鱷魚吃更多的硬殼獵物(如螃蟹和蝸牛)。在鱷魚的其他地方,這種短吻形態也在最近滅絕的 Mekong 河鱷亞科中進化出來(Brochu 2001)。所涉及的物種在生態和行為上是否也與 *Osteolaemus* 和 *Paleosuchus* 相似?記憶力好的讀者應該回憶起我在 ver 2 上發表的關於 *Mekosuchus* 和相關形式的一兩篇文章。
鱗甲和一些肌肉
眾所周知,鱷魚擁有真皮鱗甲或皮內成骨。在 *Osteolaemus* 中,頸盾(覆蓋頸部背面的鱗甲區域)與背盾(覆蓋動物背部的鱗甲區域)之間由一條皮膚帶隔開。通常只有四個頸鱗甲,因此得名“*tetraspis*”。背盾(理解為包含背部薦骨前方的所有鱗甲)由 17 個橫向排列的略呈方形的鱗甲行組成;每行由 4-8 個(但通常為 6 個)鱗甲組成(Ross & Mayer 1983)。鱷魚鱗甲幾乎可以肯定是多功能的。它們提供免受捕食者侵害的保護,它們在社會性展示中發揮一定作用,它們有助於收集和轉移太陽熱量,並且它們可能作為自攜系統的一部分發揮作用,在該系統中,附著在鱗甲腹側表面和椎骨上的肌肉幫助動物對抗重力(Frey 1988,Salisbury & Frey 2000)。
鱗甲的一個巧妙之處在於它們並非都是扁平的。頸盾和背盾側邊緣的鱗甲在許多鱷魚中具有明顯的內側和外側部分,縱向脊位於兩者之間的連線處。這在 *Osteolaemus* 的大型頸鱗甲中尤其明顯。當您移除 *Osteolaemus* 的頸盾時,這四個鱗甲仍然作為一個整體附著在一起,形成一種整潔的小倒置盒子。如果將其倒過來,您可以將其放在桌子上,並用作回形針和圖釘的容器。
移除鱗甲和隨附的表皮後,我們看到了沿頸部背面延伸的橫棘肌。它既深又窄,而且非常粉紅色,但我不知道這是否意味著什麼。如果您更靠近頭部的後邊界進行解剖,您當然會看到巨大的下頜降肌和翼內肌,這兩者都佔據了下頜骨後部和方骨周圍的大量空間。實際上,雖然我熟悉 *Crocodylus* 鱷魚中這些肌肉的外觀和相對大小,但我不知道它們在 *Osteolaemus* 中是什麼樣子,而且我沒有機會在這次特定的解剖中弄清楚。好吧,也許下次吧。
後肢和尾巴
最後,對後肢和尾巴做一些簡要評論。鱷魚的後肢肌肉非常複雜,我在解剖過程中看到了其中的許多肌肉。在大腿的最外層表面,髂脛肌較大且呈塊狀,比股外側屈肌更靠前——股外側屈肌構成了大腿的後邊界。髂脛肌實際上有三個不同的部分,所有部分都附著在髂骨的背緣,並且都在膝蓋區域的某個位置融合。它們覆蓋著股內肌的兩個頭(一個頭起源於髖臼前部,另一個頭起源於恥骨基部)、髂股肌、股脛肌的不同部分以及各種其他肌肉。
還有髂腓肌,夾在一些髂脛肌成分之間,但在膝蓋的外側表面明顯突出。在這裡,這塊肌肉穿過一個奇怪的“肌腱吊索”,該吊索附著在股骨和腓腸肌的側面(Romer 1923)。當然,我在這裡幾乎沒有提到骨盆和後肢肌肉的大部分,更不用說全部了:在鱷魚中,有多達 23 個不同的肌肉頭穿過骨盆,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極其難以解決”(Gatesy 1997,第 208 頁)。
主龍類最顯著的特徵之一是股骨後外側部分的突出肌肉附著點。被稱為第四轉子,它是尾股長肌(簡稱 cfl)的附著點——尾股長肌也是一塊大肌肉,它也附著在尾椎骨的位置,並參與在運動過程中縮回股骨。我以前從未解剖過 cfl,我想看看它與相鄰的尾部肌肉有多明顯的區別,以及它沿著尾巴延伸多遠。
正如您從這裡的照片中看到的那樣,實際上很容易將 cfl 與相鄰的、位於背側的長肌以及更腹側的髂坐尾肌和其他組織分開解剖出來,只要您小心即可。對於尾部肌肉來說,cfl 看起來很奇怪——它沒有“分段”成肌隔,因此看起來更像肢體肌肉而不是軸向肌肉。我不是特別喜歡吃肉,但我當然可以理解人們為什麼會看著 cfl 並認為“哇,那塊主龍類尾股長肌看起來肯定可以做成一塊好的魚片”。如果您一直關注恐龍文獻,您就會知道,事實證明,長尾巴恐龍長期以來都被重建為 cfl 大小不足;現在有一種推動力,要給恐龍更粗、肌肉更發達的尾巴(Hutchinson *et al*. 2011,Persons & Currie 2011)。
還有很多可以說的——鱷魚的骨盆和腹部肌肉、它們的呼吸系統解剖結構、它們驚人的心臟解剖結構、它們的肩關節和頜部肌肉都是最近引起極大興趣的領域。但我不得不繼續。我們很快就會回到鱷魚身上。
而且我還不太瞭解 *Osteolaemus* 相對於其他鱷魚的親緣關係。對化石物種的研究似乎表明,*Osteolaemus* 是一個曾經多樣化的進化枝中唯一的現存成員,該進化枝包括非洲和印度洋的各種小型、中型和大型鱷科鱷魚。Tet Zoo ver 2 上已經寫過關於其中一些動物的文章——鑑於該網站剛剛發生的事情(請繼續閱讀),我認為不再值得新增連結了。
兩個不相關的公告
當我還在這裡時,還有兩件事。如果您一直在關注 ver 3 上的評論,您就會看到關於 ver 2(存檔在 ScienceBlogs)剛剛發生的更改的討論。ScienceBlogs 剛剛遷移到 WordPress,這意味著 Tet Zoo ver 2 現在有了全新的外觀。像往常一樣,情況並沒有比以前更好,而是更糟。部落格連結列表完全消失了,文章的格式被完全搞砸了(令人惱火的是,所有重音字元都被刪除了),而且——最令人沮喪的是——所有評論都消失了。這是一個重大損失。正如經常閱讀的讀者所知,附在許多文章上的(通常是大量的)評論主題包括大量的辯論和補充資訊。我設法進入了 WordPress 的後臺,我很遺憾地說,沒有任何評論的跡象——它們似乎完全消失了。我知道有很多方法可以訪問舊網頁(Wayback Machine 等),人們一直告訴我從網路上真正刪除任何東西有多麼困難……儘管如此,這種(至少表面上的)損失對 Tet Zoo 的價值和內容來說是一個重大打擊。鑑於我已經不在 ScienceBlogs 了,我無能為力,而且我根本不知道這些即將發生的更改。昨天 Tet Zoo ver 2 開放了評論,但大量的垃圾郵件導致我關閉了整個網站的評論功能。
關於第二件事……那些對開放獲取和出版倫理感興趣的人會知道,一些學術出版商一直在盡最大努力阻止公開獲取公共資助的研究。是的,您沒有看錯。他們認為公眾不應該被允許免費訪問其資助的科學文獻。近幾個月來,關於這個問題已經花費了大量的數字墨水,如果您閱讀 SV-POW! 或者如果您瞭解網際網路,您就會知道。這場傳奇的最新進展之一是,由 Whitehouse.gov 組織的請願書目前正在徵集簽名,以允許公眾公開訪問公共資助的研究,這當然在道德上是應該的。這將提交給奧巴馬政府。如果您支援開放獲取,並且如果您相信(像我一樣)出版公司無權將公共資助的研究置於付費牆之後,請立即簽名,並鼓勵其他人也這樣做。
參考文獻 - -
Benton, M. J. & Clark, J. M. 1988. Archosaur phylogeny and the relationships of the Crocodylia. In Benton, M. J. (eds) The Phylogeny and Classification of the Tetrapods, Volume 1: Amphibians, Reptiles, Birds. Clarendon Press (Oxford), pp. 295-338.
Brochu, C. (2001). Crocodylian Snouts in Space and Time: Phylogenetic Approaches Toward Adaptive Radiation Integrative and Comparative Biology, 41 (3), 564-585 DOI: 10.1093/icb/41.3.564
- . 2003. Phylogenetic approaches toward crocodylian history. Annual Review of 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31, 357-397.
- . 2007. Morphology, relationships, and biogeographical significance of an extinct horned crocodile (Crocodylia, Crocodylidae) from the Quaternary of Madagascar. Zoological Journal of the Linnean Society 150, 835-863.
Busbey, A. B. 1995. The structural consequences of skull flattening in crocodilians. In Thomason, J. J. (ed) Functional Morphology in Vertebrate Paleontolog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pp. 173-192.
Eaton, M. J. 2010. Dwarf Crocodile Osteolaemus tetraspis. In Manolis, S. C. & Stevenson, C. (eds) Crocodiles. Status Survey and Conservation Action Plan. Third Edition, pp. 127-132. Crocodile Specialist Group, Darwin.
Eaton, M. J., Martin, A., Thorbjarnarson, J. & Amato, G. 2009. Species level diversification of African dwarf crocodiles (genus Osteolaemus): a geographic and phylogenetic perspective. Molecular Phylogenetics and Evolution 50, 496-506.
Frey, E. 1988. Das Tragsystem der Krododile [sic] - eine biomechanische und phylogenetische Analyse. Stuttgarter Beiträge zur Naturkunde Serie A (Biologie), 426, 1-60.
Gatesy, S. M. 1997. An electromyographic analysis of hindlimb function in Alligator during terrestrial locomotion. Journal of Morphology 234, 197-212.
Hutchinson, J. R., Bates, K. T., Molnar, J., Allen, V. & Makovicky, P. J. 2011. A computational analysis of limb and body dimensions in Tyrannosaurus rex with implications for locomotion, ontogeny, and growth. PLoS ONE 6(10): e26037. doi:10.1371/journal.pone.0026037
Martin, J. E. & Benton, M. J. 2008. Crown clades in vertebrate nomenclature: correcting the definition of Crocodylia. Systematic Biology 57, 173-181.
McAliley, L. R., Willis, R. E., Ray, D. A., White, P. S., Brochu, C. A. & Densmore, L. D. 2006. Are crocodiles really monophyletic? – Evidence for subdivisions from sequence and morphological data. Molecular Phylogenetics and Evolution 39, 16-32.
Naish, D. 2001. Fossils explained 34: Crocodilians. Geology Today 17 (2), 71-77.
Norell, M. A., Clark, J. M. & Hutchison, J. H. 1994. The Late Cretaceous alligatoroid Brachychampsa montana(Crocodylia): new material and putative relationships. AmericanMuseum. Novitates 3116, 1-26
Persons, W. S. & Currie, P. J. 2011. The tail of Tyrannosaurus: reassessing the size and locomotive importance of the M. caudofemoralis in non-avian theropods. The Anatomical Record 294, 119-131.
Romer, A. S. 1923. Crocodilian pelvic muscles and their avian and reptilian homologues. Bulletin of the American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48, 533-552.
Ross, F. D. 2006. African dwarf-croc quandary persists. Crocodile Specialist Group Newsletter 25, 19-21.
- . & Mayer, G. C. 1983. On the dorsal armor of the Crocodilia. In Rhodin, A. G. J. & Miyata, K. (eds) Advances in Herpetology and Evolutionary Biology. Museum of Comparative Zoology (Cambridge, Mass.), pp. 306-331.
Rossmann, T. 2000. Studies on Cenozoic crocodiles: 4. Biomechanical investigation on the skull and the neck of the Palaeogene crocodile Pristichampsus rollinatii (Eusuchia: Pristichampsidae). Neues Jahrbuch fur Geologie und Paläontologie, Abhandlungen 215, 397-432.
Salisbury, S. W. & Frey, E. 2000. A biomechanical transformation model for the evolution of semi-spheroidal articulations between adjoining vertebral bodies in crocodilians. In Grigg, G. C., Seebacher, F. & Franklin, C. E. (eds) Crocodilian Biology and Evolution. Surry Beatty & Sons (Chipping Norton, Aus.), pp. 85-134.
- . & Willis, P. M. A. 1996. A new crocodylian from the Early Eocene of eastern Queensland and a preliminary investigation of the phylogenetic relationships of crocodyloids. Alcheringa 20, 179-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