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恐龍人再議,再議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四足動物動物園》(Tet Zoo) 的常 читатели——特別是那些從 2006 年第 1 版就開始關注的人——會認識到假想的“聰明恐龍”是《四足動物動物園》的一個梗,這個梗已經被反覆提及。

自從 2006 年開始以來,發生了很多事情,事實上,此後我就此主題發表了一篇受歡迎的文章 (Naish 2008),Jeff Hecht 也發表了文章 (Hecht 2007)。首先,Cevdet Kosemen 提出的另一種聰明恐龍——假想的大腦型手盜龍類恐龍Avisapiens——已經成為其自身另類推測文化的中心,甚至成為了它自己的世界,這個世界居住著其他手盜龍類物種,甚至還有完全不同的恐龍和非恐龍譜系的成員。

然後是 2007 年 BBC《地平線》(Horizon) 節目的整個失敗事件 (不,我還沒看過這集),其中 Simon Conway-Morris 解釋了聰明的人形恐龍將如何成為某種進化上的必然性,並且可能與人類並肩進化,甚至與他們合作。還有 2007 年的兒童電視劇《恐龍智者》(Dinosapien):它以一隻名叫 Eno 的大腦型馳龍科恐龍和奇特的大腦型半雙足甲龍為特色,所有這些都生活在現代加拿大的森林中。Greg Paul 參與了這些生物的設計,我認為可以推斷,該系列劇的幕後人員非常瞭解“聰明恐龍”的文獻。2009 年,理查德·道金斯 (Richard Dawkins) “公開”表示明顯支援羅素的恐龍人,而 Brian Switek 在他 2010 年出版的《化石中的文字:化石中隱藏的秘密和地球生命的故事》(Written in Stone: the Hidden Secrets of Fossils and the Story of Life on Earth) 一書中,描述了對人形恐龍“必然性”的信念如何背叛了對以下觀點的信念:“智人 (Homo sapiens) 的出現……[是] 編織到宇宙本身的結構中的” (Switek 2010, 第 268 頁)。最後,對現實世界手盜龍類恐龍智力能力的濃厚興趣促成了 John Marzluff 和 Tony Angell 出色的 2012 年著作《烏鴉的禮物:感知、情感和思想如何讓聰明的鳥類表現得像人類》(Gifts of the Crow: How Perception, Emotion, and Thought Allow Smart Birds to Behave Like Humans)。我仍在閱讀那本書,並將在適當的時候在這裡對其進行評論。無論如何,由於無法為《四足動物動物園》創作任何新內容而感到沮喪,我在此奉上這篇古老的《四足動物動物園》經典文章,它來自遙遠的 2006 年……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有關發現和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幾乎所有對恐龍、生命歷史或諸如智力和/或大腦大小的進化等問題感興趣的人,都會熟悉各種關於“人形恐龍”的推測,這些推測已經進入文獻。在 1970 年代,人們普遍接受白堊紀獸腳亞目恐龍中的一個類群——傷齒龍科(當時被稱為蜥鳥龍科)——大腦相對較大,腦化指數與現代鳥類和哺乳動物的腦化指數重疊。實際上,傷齒龍科可能與鴇、鴯鶓或負鼠一樣“聰明”。然而,這些恐龍“大腦發達”因此“聰明”的觀點似乎引發了一個神話:這些恐龍非常聰明,在解決問題和理解周圍世界的能力方面接近類人猿的水平。至少有一本關於地球奧秘和超自然現象的書籍指出,一些恐龍“可能像原始人一樣聰明”——這一引述幾乎可以肯定地基於對傷齒龍科的研究。在《侏羅紀公園》(小說)中,馳龍科據稱在智力上與黑猩猩相當。

受關於傷齒龍科大腦大小的新資料的啟發,卡爾·薩根在《伊甸園的飛龍》(The Dragons of Eden) (1977) 中推測了智慧恐龍,並提出了一個問題:如果非鳥類恐龍沒有滅絕會怎樣?如果白堊紀的物種已經如此“聰明”,那麼再進化 6000 多萬年會發生什麼?他的問題似乎啟發了許多隨後出現的科幻小說。關於傷齒龍科大腦大小的最重要資料之一是由當時在國家自然科學博物館(渥太華)的戴爾·羅素髮表的,除了發表了幾篇關於傷齒龍科解剖學和功能形態學的關鍵研究外,他在 1982 年還做了一件相當奇怪的事情。他與動物標本剝製師和模型製作者羅恩·塞金合作,製作了文章《小型的白堊紀獸腳亞目恐龍細爪龍的重建和一種假想的恐龍人》。

雖然文章的一部分討論瞭如何重建和製作真人大小的細爪龍模型(目前被認為是傷齒龍的次異名),但其餘部分致力於一個思想實驗,其中羅素和塞金 (1982) 重建了一種假想的“進化”傷齒龍,其腦化指數已達到與人類相似的水平。我們大多數人都熟悉最終產品的外觀,即所謂的恐龍人,但羅素和塞金 (1982) 在創造這種生物時做出的一些決定在其論文之外沒有被提及或討論過。

他們推斷,擴大的大腦會導致面部區域縮短,他們使用雞胚胎的顱骨比例作為指導(羅素和塞金,1982 年)。基於傷齒龍科與其他獸腳亞目恐龍相比牙齒減少的觀點,以及大腦較大的靈長類動物與大腦較小的靈長類動物相比牙齒減少的觀點,他們使恐龍人沒有牙齒。他們進一步認為,大腦較大的頭部需要直接支撐在身體上方,並且會進化出短頸和類似人類的垂直姿勢(羅素和塞金,1982 年)。

垂直姿勢意味著告別尾巴(在恐龍人中縮小成樹樁),而生育大頭嬰兒的需要使他們想象出一個寬闊的、類似人類的骨盆(羅素和塞金,1982 年)。恐龍人被認為是胎生的,因此該模型配備了一個肚臍。由於人類的腿顯然非常適合人類,因此羅素和塞金 (1982) 提出,類似人類的腿也適用於類似人類的恐龍人,他們賦予該生物蹠行足。有趣的是,他們以樹袋鼠為模型,恐龍人的腳不是像通常在圖紙中顯示的那樣是三趾和爪狀的,而是四趾的,有指甲而不是爪子,並且兩個內側腳趾比外側腳趾小。

總而言之,恐龍人非常像人類,而且我認為太像人類了。雖然羅素和塞金 (1982) 努力證明他們的邏輯鏈是合理的,但他們不妨看看人科動物的生命復原圖,然後只是將它們“爬行動物化”一點。本質上,傳達的資訊是,人體結構是“最佳”的大腦型四足動物身體結構。但羅素和塞金 (1982) 知道他們會被指責這一點,他們在討論結束時想知道他們是否受到了偏見的引導,或者人形是否真的會趨同出現,就像許多其他身體形狀一樣。他們錯了嗎,事情會不一樣嗎?好吧,他們文章的最後一行是:“我們邀請我們的同事找出替代解決方案”(第 36 頁)。

可以理解的是,1981 年恐龍人模型的揭幕引起了巨大的媒體轟動,戴爾·羅素成為焦點。有些人喜歡它,有些人討厭它。今天它似乎廣為人知,但我認為很多人並不真正理解它的意義。小報經常在關於爬行動物外星人或蜥蜴人的故事中使用它的影像,這並沒有幫助人們理解它的意義。最有趣的是那些完全誤解恐龍人的情況,例如在鮮為人知的小書《恐龍之謎》(Dinosaur Mysteries)(奧尼爾,1989 年)中。在戴爾·羅素的一些插圖以及羅素和塞金的傷齒龍和恐龍人模型旁邊,奧尼爾的文字指出……

1969 年,一位名叫戴爾·羅素的科學家發現了一些小型食肉恐龍細爪龍的骨骼……這種恐龍的頭骨表明它很小,但頭骨很大。頭骨還表明,細爪龍的視力像我們一樣。細爪龍也有類似人類的手。它的拇指可以向內轉動以抓住東西。這在動物中是不尋常的。

羅素組裝了一個令人震驚的細爪龍模型。他展示了它像人類一樣直立站立。該模型高 1.2 米(4 英尺),重約 40 公斤(90 磅)。羅素將這種類似人類的模型稱為“恐龍人”。人們對這種恐龍感到驚訝,它在當時似乎如此先進(第 24 頁)。

當艾德麗安·梅耶在為她的《第一批化石獵人》(The First Fossil Hunters) (2000) 收錄恐龍人進行研究時,我告訴了她所有這些。她將恐龍人視為一個有趣的古生物學虛構,呼應了古希臘製作的人魚和薩梯,並指出——像人魚和薩梯一樣——恐龍人被一些人認為足夠真實,以至於被誤認為真實,因此奧尼爾犯了錯誤。

古生物學家對恐龍人的反應褒貶不一。有些人對它相當積極。戴維·諾曼 (1985) 以積極的眼光看待恐龍人,並得出結論:“這種想法顯然是異想天開的,但卻是一個發人深省的想法”(第 55 頁)。在同一頁上,約翰·西比克 (John Sibbick) 繪製的恐龍人插圖(看起來比羅素和塞金的模型更可怕,並且在足部解剖結構上也與它不同)附帶的標題甚至更積極。在列出將白堊紀傷齒龍科恐龍變成恐龍人所需的形態變化後,它最後指出“在合適的條件下,這種變化將是完全可行的”。“可行”?請注意,書中的標題不是由諾曼撰寫的,因此他不應為此受到責備(我將避免說出是誰寫的標題……一位著名的英國古生物學家,姓名首字母為 MJB)。

戴維·諾曼的另一本書,1991 年的《恐龍!》(Dinosaur!),討論了在格拉納達電視臺製作的電視連續劇中使用真實的、活生生的恐龍人,這本書就是為該電視連續劇而寫的(諾曼,1991 年)。在《恐龍!》中由真人扮演的恐龍人*(顯然)比羅素和塞金的模型更具爬行動物的外觀:它具有更鱗狀的皮膚、蛇狀的腹鱗以及鮮豔的綠色和紅色配色方案。該系列劇以恐龍人擔任敘述者而告終。克里斯蒂亞諾·達爾·薩索 (Cristiano Dal Sasso) 在他的《義大利的恐龍》(Dinosaurs of Italy) (2004) 中對恐龍人提出了另一種積極的解釋。他似乎接受了羅素和塞金 (1982) 的觀點,就好像它已被普遍認為是可能的一樣,但事實並非如此。

* 2012 年更新:艾瑪·諾曼是那個人,我最近才注意到這件衣服本身是由我的朋友彼得·明斯特製作的。在過去的幾年裡,我曾與彼得合作過幾個圖書專案,但不知道他以前製作過恐龍人服裝。

然而,其他古生物學家持否定態度。至少一位羅素和塞金 (1982) 的評論員寫道:“我不認為極具推測性的‘恐龍人’討論有什麼價值”(羅素,1987 年,第 127 頁)。在《世界掠食性恐龍》(Predatory Dinosaurs of the World) 中,格雷格·保羅 (1988) 發現恐龍人“可疑地像人類”,他認為——如果獸腳亞目恐龍進化出更大的大腦和“智力”——我們應該期望它們保持水平的身體和長長的尾巴。獸腳亞目恐龍專家湯姆·霍爾茨也表達了同樣的觀點,而且就我從討論中瞭解到的情況來看,大多數恐龍研究人員也這樣認為。

實際上沒有任何理由認為大腦發達的恐龍會首先進化出來(回想一下,即使是“大腦發達”的傷齒龍充其量也只能與鴕鳥和負鼠相提並論)。即使它們進化出來了,也沒有理由認為它們最終會看起來像鱗狀人……或羽毛狀人,因為我們現在知道傷齒龍科是有羽毛的。關於有羽毛的傷齒龍科,請看上面艾米麗·威洛比 (Emily Willoughby) 繪製的覓食的寐龍對的精美彩色插圖,以及下面傑森·布魯厄姆 (Jason Brougham) 繪製的正在孵蛋的傷齒龍。作為一名專門研究恐龍的研究人員和作家,我仍然遇到對像傷齒龍科這樣的手盜龍類恐龍完全長有羽毛並且像鳥類的觀點的抵制。很明顯,進行這種抵制的人不知何故設法落後於人類知識進步幾十年。

我認為,我們人類之所以擁有現在的體型,並不是因為它是聰明、大腦發達的雙足動物擁有的“最佳”體型,而是我們特定譜系進化歷史的結果。鑑於據我們所知,人形體型只進化過一次,我們根本無法知道它是否是一種特別“好”的形態。此外,人形體型不是大腦進化的先決條件,因為在某些鳥類和魚類中也發現了與人科動物大腦成比例的大腦(沒錯:人類並沒有比例最大的大腦)。

考慮到這一點,我對恐龍人和智慧獸腳亞目恐龍等的看法是——如果它們要進化——它們不會看起來像鱗狀或羽毛狀的人,而是會從獸腳亞目恐龍的角度來看更正常。水平的身體姿勢,而不是垂直的身體姿勢。趾行動物的腳,而不是蹠行動物的腳。長長的尾巴,而不是縮短的尾巴。鑑於我之前在關於地犀鳥的文章中介紹過很多內容,這裡的主題對於經常閱讀部落格的讀者來說可能很熟悉。雖然地犀鳥的大腦不是特別發達,但可以將它們視為鳥類偽人科動物,它們的進化在幾個方面與我們自己的進化相似。我在 2006 年寫的一篇關於地犀鳥的文章的結尾段落是……

不,後白堊紀的手盜龍科恐龍最終不會看起來像長著鱗狀三趾蹠行足的直立無尾人形動物。它們會裝飾著羽毛和色彩鮮豔的皮膚裝飾;擁有漂亮的正常水平身體和趾行足;長而硬而有力的下巴;在稀樹草原上大步走動,踢開小哺乳動物;在晚上,它們會一起站在樹上,發出 du du du-du 的二重唱,這種低沉的聲音會在數英里範圍內迴盪。

現在我們來到了這篇文章出現的整個原因。我想是受到我寫的內容的啟發,獨特的 Cevdet Kosemen 提出了一個新的恐龍人,我很高興地說,它與鱗狀綠色人形動物截然不同。它被稱為Avisapiens saurotheos,具有明顯的恐龍血統,我喜歡它。謝謝你,Cevdet:太棒了!

更新:如果您喜歡推測動物學,您可能真的想看看《昨日世界》圖書釋出會,該釋出會將於 12 月 7 日在倫敦舉行。有關該主題的更多資訊即將釋出。

參考文獻 - -

Hecht, J. 2007. Smartasaurus。《宇宙》15, 40-41。

Mayor, A. 2000.《第一批化石獵人》。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普林斯頓。

Naish, D. 2008. 智慧恐龍。《Fortean Times》239, 52-53。

Norman, D. B. 1985.《恐龍圖解百科全書》。Salamander Books,倫敦。

- . 1991.《恐龍!》。Boxtree,倫敦。

O’Neill, M. 1989.《恐龍之謎》。Hamlyn,倫敦。

Russell, D. A. 1987. 北美恐龍的模型和繪畫。在 Czerkas, S. J. & Olson, E. C. (編)《過去和現在的恐龍,第一卷》。洛杉磯縣自然歷史博物館/華盛頓大學出版社(西雅圖和華盛頓),第 114-131 頁。

- . & Séguin, R. 1982. 小型白堊紀獸腳亞目恐龍細爪龍的重建和一種假想的恐龍人。《Syllogeus》37, 1-43。

Switek, B. 2010.《化石中的文字:化石中隱藏的秘密和地球生命的故事》。Bellevue Literary Press,紐約。

Darren Naish is a science writer, technical editor and palaeozoologist (affiliated with the University of Southampton, UK). He mostly works on Cretaceous dinosaurs and pterosaurs but has an avid interest in all things tetrapod. His publications can be downloaded at darrennaish.wordpress.com. He has been blogging at Tetrapod Zoology since 2006. Check out the Tet Zoo podcast at tetzoo.com!

More by Darren Naish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