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關於恐龍的主要書籍中加入關於鳥類的主要章節——所有鳥類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經過大型多作者卷冊典型的漫長孕育期,《完整恐龍》第二版(Brett-Surman 等人,2012 年)終於在書店上架,我現在很高興擁有了自己的副本。《完整恐龍》第一版於 1997 年首次出版,是對所有恐龍事物的彙編。由吉姆·法洛和邁克·佈雷特-瑟曼編輯,並收錄了 47 位撰稿作者的作品,它以其對中生代恐龍及其世界的良好、非技術性指南而聞名(Farlow & Brett-Surmam 1997)。但在過去的 15 年左右的時間裡,情況發生了很大變化,在過去的幾年裡,已經整理出了第二個內容大幅更新的版本。

正如您(希望)可以從這裡的照片中看到的那樣,《完整恐龍,第二版》非常巨大:它總體上比第一版更大,有 1112 頁(而可憐的第一版只有 752 頁),而且開本也更大,封面尺寸為 288 x 220 毫米,而第一版為 175 x 250 毫米。它的厚度約為 60 毫米,而第一版的厚度約為 30 毫米。托馬斯·霍爾茨是編輯團隊的一員,這意味著世界上關於中生代恐龍的兩部最佳非技術性著作現在都與他的名字相關聯(另一部是他在 2007 年出版的《恐龍:所有年齡段恐龍愛好者的最完整、最新百科全書》,在 Tet Zoo ver 2 上此處討論過)。

《完整恐龍,第二版》中的一些章節與第一版中的章節非常相似,但其他章節——特別是關於不同恐龍類群的章節——已經進行了大幅修改,或者是全新的(例如:第一版包括 Jacques VanHeerden 撰寫的蜥腳次亞目章節和 Phil Currie 撰寫的獸腳亞目章節;第二版中關於這些類群的章節分別由 Adam Yates 和 Tom Holtz 撰寫)。此外,還有關於恐龍肌肉系統(Dilkes 等人)、古神經學(Buchholtz)、人類歷史和恐龍遺骸的命運(Chure)以及恐龍對一般進化理論的相關性(Padian 和 Burton)的新章節。然後是關於鳥類的章節。這就是我們來這裡的原因。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是的,關於鳥類的章節是由那個奈什傢伙寫的。這篇文章分為以下 21 個部分:引言;格哈德·海爾曼的《鳥類的起源》;約翰·奧斯特羅姆和獸腳亞目假說;“鳥類不是恐龍”運動;鳥類飛行起源;鳥類解剖學;中生代鳥類輻射;反鳥亞綱;基幹鳥胸總目;現代鳥類的興起,新鳥類;組裝新鳥類樹;古顎類:平胸鳥、䳍形目和Lithornithids;雁形目和雞形目:雞雁小綱;新鳥類:水鳥組合;鴴形目及其近親,以及鸊鷉和火烈鳥;猛禽;夜鷹目:雨燕、蜂鳥和夜鳥;鴿形目、鵑形目和鼠鳥;高階陸鳥:佛法僧目、䴷形目、隼形目和鸚鵡;雀形目輻射;以及新鳥類多樣性的未來。最後一個部分令人沮喪。

* 自從撰寫 Naish (2012) 以來,我屈服於同行的壓力,現在使用“avialan”而不是“avialian”。

我認為,在恐龍-鳥類關係的世界中,這是一個小小的成就——與大多數處理鳥類並出現在中生代主題文獻中的文章不同——它涵蓋了新生代鳥類以及中生代鳥類(Naish 2012)。事實上,在其 44 頁中,約有 25 頁專門介紹新生代鳥類,可以說這使其成為出現在中生代主題恐龍文獻中最長的關於後白堊紀恐龍的貢獻。

為什麼要這樣做?我的意思是:為什麼要將新生代動物帶入一本關於中生代動物及其世界的書中?一種論點可能是,隨著我們瞭解的越多,中生代恐龍與其後白堊紀親屬之間的連續性已成為一個越來越重要的主題:記住,“恐龍”和鳥類不是不同的實體——它們平滑地漸變在一起。因此,可以提出一個論點,即對中生代恐龍感興趣的人將從更多地接觸後白堊紀恐龍的生物學、多樣性和進化中受益。反之,人們越來越認識到,我們對鳥類進化和生物學的理解有可能透過考慮之前非鳥類中發生的任何事情而得到極大的啟發(Prum 2002,Kaiser 2007)。

另一種論點是,對新生代鳥類多樣性和歷史的回顧不僅有趣,而且也是必要的,因為很少有現有的著作已經這樣做了。如果您想要回顧一下新生代鳥類的歷史,有什麼呢?有 Feduccia (1996) 的書;我不是粉絲,因為我認為他對鳥類歷史和進化的看法是獨特的且經常具有誤導性的,我不僅僅是指他對中生代鳥類歷史和鳥類起源的看法(請繼續閱讀)。然後是 Storrs Olson 現在非常過時(但通常非常有用)的 1985 年書籍章節(Olson 1985)和 Jiří Mlíkovský 的歐洲化石鳥類目錄(Mlíkovský 2002)。後者非常古怪(例如:犀鳥是潛鳥的姐妹群),並且包含如此多未經證實的分類學修訂,以至於一些鳥類學家寧願忽略它(Mourer-Chauviré 2004)。最近,Gerald Mayr 出版了一部非常寶貴的、插圖精美的古近紀鳥類技術評論(Mayr 2009),但 (1) 它僅限於古近紀鳥類,並且 (2) 它非常昂貴。

我會做哪些不同的事情

我最終完成的章節看起來很棒。總的來說,我對它感到滿意,並且我當然很高興看到它被收錄在如此值得注意的鉅著中。但是有些事情我希望有所不同。雖然我在準備許多插圖上花費了足夠多的時間(有 46 個不同的圖,其中許多圖組合了幾個單獨的元件),但我真的希望我製作了更多的插圖——當我在寫文字時,我沒有意識到它會以巨大的、70 毫米寬的白色頁邊距印在每頁的外側。我可以填充更多、大部分甚至所有頁邊距空間,新增額外的圖表,現在看到幾個鳥類類群(包括企鵝、鶴、咬鵑、鴿子、翠鳥及其近親、啄木鳥、隼和鸚鵡)缺少插圖代表,這真是令人惱火。好吧,在提交時,46 個圖似乎已經足夠多了。

我想,為了節省空間,我的一些插圖以非常小的尺寸出版。我沒有抱怨——我完全理解為什麼必須這樣做。對於那些有興趣檢視較大版本的人,它們包含在此處,更高解析度的版本將在有時間時放在我的 deviantART 頁面上。

我的一個圖表(圖 20.19,Naish 2012)描繪了新顎總目新鳥類的簡化“共識”親緣關係樹。該樹部分基於 Ericson 等人(2006 年)和 Hackett 等人(2008 年)恢復的拓撲結構,顯示了雞雁小綱和新鳥類之間的早期分裂,以及新鳥類中鶴形目 + 水鳥類群與鴴形目 + 火烈鳥鸊鷉類 + “陸鳥”類群之間的分歧。最後一個大型類群(鴴形目 + 火烈鳥鸊鷉類 + “陸鳥”)大致對應於 Livezey & Zusi,2007 年的陸地鳥類(從現在開始,我將僅為方便起見使用該名稱)。“陸鳥”最好被稱為樹棲鳥類,也如 Livezey & Zusi (2007) 所述。順便說一下,關於陸地鳥類和樹棲鳥類這兩個術語的歧義源於這樣一個事實,即它們在命名時沒有給出具體的定義,因此(考慮到 Livezey & Zusi 的分支圖與其他研究中發表的分支圖之間存在顯著差異)在它們消失之前,它們必須包含哪些譜系,這一點完全不清楚。無論如何,在“陸鳥”(= 樹棲鳥類?)類群中,我展示了鷹、貓頭鷹、鼠鳥、佛法僧和啄木鳥在一個分支上,鴿子、夜鷹目(“夜鳥”、雨燕和蜂鳥)、鸚鵡和雀形目在另一個分支上。我沒有(Naish 2012)展示任何叫鶴或日鳽(太陽鳥和卡古鳥)。

正如我在樹的標題中所說,將鴿形目和雨燕目顯示為靠近鸚鵡和雀形目的“陸鳥”很可能是不正確的。我主要選擇這個位置是因為它在一些形態學分析中得到了支援(Mayr & Clarke 2003)(我應該在此處指出,蜂鳥旨在代表整個夜鷹目,即包括“夜鳥”(即夜鷹、林鴟、蟆口鴟、小夜鷹和油鴟)和雨燕以及蜂鳥的新鳥類類群)。然而,Hackett 等人(2008 年)發現鴿形目、日鳽和夜鷹目在巨大的水鳥類群 + 陸地鳥類類群之外。Ericson 等人(2006 年)和 Ericson(2012 年)也看到了這種結果——鴿形目、日鳽和夜鷹目包含在次真鳥類中。如果確定了次真鳥類,我認為也必須確定冠鳥類(Fain & Houde 2004)。

鑑於我可以隨時修改我的圖表,上面的版本是更新後的版本,它考慮了這些更正;它與 Naish (2012) 中的版本有些不同。它仍然不打算顯示所有新顎類譜系,但以下是我所做的更改:(1) 鴿形目、日鳽和夜鷹目現在位於水鳥類群 + 陸地鳥類類群之外,位於一個主要與次真鳥類匹配的類群中;(2) 熱帶鳥(鸏科)也顯示在次真鳥類中;(3) 火烈鳥鸊鷉類——火烈鳥 + 鸊鷉類群——顯示在兩個可能的位置,一個在次真鳥類中,一個靠近鴴形目;(4) 我添加了蕉鵑(蕉鵑科),因為分子資料集似乎一致認為該類群與水鳥類群和/或鶴形目密切相關;最後,(5) 叫鶴和隼現在被包括在內,並顯示為靠近鸚鵡和雀形目。在適當的地方添加了建議的名稱。

我的圖表的一個問題是,對類群名稱使用大的、明顯的標記使其看起來好像相應的名稱是專門基於節點或分支的。這不是故意的——我使用標記只是為了儘可能清楚地顯示名稱所適用的類群,並且在大多數(但並非所有)情況下,實際上沒有形式化的系統發育定義。Mirandornithes(Sangster 2005)存在特定的、基於節點的定義,但其他名稱的情況就不那麼清楚了。

所有新事物

像往常一樣,自從我提交章節的最終版本以來,已經發表了許多新的發現,如果可以的話,我會提到它們。以下是其中的一些。

我包含了一個關於“鳥類不是恐龍”運動的較長章節(Naish 2012,第 382-383 頁)。在某種程度上,我同意那些認為艾倫·費都奇亞及其同事的批評是無關緊要且應被忽略的人的觀點,但我也認為我們應該花時間指出,費都奇亞關於鳥類起源的說法是幼稚、具有誤導性和錯誤的。對於那些需要複習的人,費都奇亞認為鳥類不是獸腳亞目恐龍——它們根本不可能是,因為(他認為)非鳥類恐龍太善於奔跑、太大、手臂太短等等——而是起源於一個身份不明的恐龍前主龍類群,表面上包括長鱗龍屬、奇異龍屬以及任何其他小而尖嘴的東西(Feduccia 1996, 2012)。明確長有羽毛的恐爪龍類和竊蛋龍類?它們不是無可爭議的獸腳類動物,與鳥類的起源絕對無關,只是與它們趨同相似,正如他長期以來所認為的那樣(Feduccia 1996),但實際上是不會飛的鳥類,比始祖鳥更接近現代鳥類,它們與其他獸腳類動物的任何相似之處都是 19 世紀和 20 世紀早期流行的那種假設的趨同進化(或平行進化)的結果。

自從我寫了這篇文章以來,費都奇亞的新書——《帶羽毛的龍之謎:中國隱藏的鳥類》——已經出版(Feduccia 2012)。我不討厭它,因為我不討厭非標準的系統發育假設。我討厭它,因為它的許多論點都是錯誤的(例如,我們再次看到獸腳類動物正朝著縮短前肢方向發展的說法,就好像這是 (a) 真實的,並且 (b) 相關的),而且還因為它涉及故意的混淆嘗試(例如,有一個冗長的章節解釋了為什麼馬克·諾雷爾及其同事最終對帶羽毛的馳龍科 NGMC 91 使用了暱稱“戴夫”;另一個冗長的章節是托馬斯·赫胥黎的傳記,其中反覆指出赫胥黎在解釋諸如文昌魚之類的事物時所犯的錯誤。據我所知,這些章節與鳥類的起源和恐龍的系統發育無關,而且似乎只是為了削弱相關人員的權威而包含在內)(Feduccia 2012)。這本書在製作方面令人印象深刻,圖表高度畫素化,文字看起來過於擁擠。

無論如何,我在這裡的觀點是,如果這本書及時出版,我本會在其中加入一些批評。順便說一句,我已經厭倦了看到人們為費都奇亞辯護,因為他是一位受人尊敬的資深教授,並獲得過許多榮譽。我確信他的工作和成就值得讚揚,毫無疑問他是一位傑出的科學家,但這並不能改變這樣一個事實,即他關於鳥類和恐龍進化的已發表論點未能解釋我們擁有的資料,並且依賴於錯誤的論點。

自從我的章節文字最終確定以來,已經發表了各種關於中生代鳥類的值得注意的貢獻或發現。無齒的中華鳥龍——在我的文字中說它在系統發育上與孔子鳥和長翼鳥科關係密切——最近被解釋為基幹鳥胸總目,與巴塔哥尼亞鳥和沃羅納鳥的“等級”相似(O’Connor & Zhou 2012)。與此同時,長尾、短臂的達連盜龍——在我的文字中被認為是可能是孔子鳥的近親,不會飛——結果證明被“篡改”過,因此可能是拼湊而成的。反鳥亞綱築巢群落的發現(Dyke 等人,2012 年)肯定值得一提,因為在某種程度上,它使這些白堊紀鳥類的生物學更像現代鳥類 [Julio Laceda 繪製的築巢群落的相鄰重建圖:之前在 Tet Zoo 上此處報道過]。

當我們談到新生代鳥類時,自文字撰寫以來,引人注目的骨齒鳥、偽齒鳥或巨鳥科一直是相當多研究興趣的焦點。該類群的新記錄已在非洲和澳大利亞被描述;也許最重要的是,Mayr (2011) 認為,本應將巨鳥科與雁形目聯絡起來的特徵證據是錯誤的(我對這個假設相當友好),他反而認為它們可能是整個雞雁小綱(又名雞雁類)的姐妹群。在其他新生代新聞中,似乎現在已知非洲有麝雉(Mayr 等人,2011 年),Kurochkin & Dyke (2011) 回顧了貓頭鷹的化石記錄(他們為來自蒙古的漸新世貓頭鷹命名了新的“科”異鴞科)。

當我準備手稿時,歐洲和北美始新世的綠河鳥科被認為是夜鷹目(“夜鷹形目”+ 雨燕目類群)的可能成員。從那時起,Nesbitt 等人(2011 年)認為綠河鳥屬實際上是蟆口鴟譜系的基幹成員,因此很好地巢狀在夜鷹目內,而歐洲綠河鳥屬不是夜鷹目的成員,仍然是神秘的。

雖然我提到了隼、鸚鵡和雀形目之間存在密切親緣關係的想法——我這樣做是基於 Hackett 等人(2008 年)的研究——但自那時以來,Suh 等人(2011 年)加強了這一假設。由於他們對逆轉錄轉座子(“跳躍”基因序列,似乎隨機插入基因組中)的研究,他們為鸚鵡和雀形目之間的姐妹群關係提供了強有力的額外證據,隼是該類群的下一個最近親屬。他們將鸚鵡 + 雀形目類群稱為 Psittacopasserae,將隼 +(鸚鵡 + 雀形目)類群稱為 Eufalconimorphae (Suh et al. 2011)。Ericson (2012) 還為最近恢復的一些類群提出了一些新名稱。非洲鳥類被提議用於包括鷹形目、非洲鵑鵙(或 Courol)、貓頭鷹、咬鵑和鴷形總目的類群,澳大利亞鳥類被提議用於叫鶴科 + Eufalconimorphae 類群。Ericson (2012) 還為 Suh 等人 (2011) 命名的 Eufalconimorphae Psittacopasserae 類群提出了 Cantiomimus。

Suh 等人 (2011) 的 Eufalconimorphae Psittacopasserae。

我相信章節中還有其他內容由於新的發現和新的分析而變得不準確,而且我也相信有些內容只是錯誤的,並且隨著時間的推移會被證明是錯誤的。當然,要使註定要印刷出版的材料保持最新狀態,確實非常困難——也許是不可能的——尤其是在古鳥類學這樣一個充滿活力和快速發展的領域中。我已經盡力了。

所以,我很想知道人們如何看待在一本肯定是關於中生代主題的書籍中加入一個篇幅很長、主要關於新生代主題的鳥類章節。聲稱“恐龍人”“根本不瞭解鳥類”(猜猜是誰說的)是完全不公平且不真實的,並且人們要麼研究中生代動物,要麼研究新生代動物的普遍觀點已經過時,並且隨著時間的推移變得越來越過時。而且,我要再說一遍,對新生代鳥類多樣性和進化的回顧少之又少。我希望該章節被認為是值得和有趣的,我甚至希望那些對新生代動物比對中生代動物更感興趣的人能從中獲得一些收穫。

最後,我必須感謝編輯以及編輯和內部出版團隊中的所有人,感謝他們指導了這個龐大的專案,並首先讓我加入進來。還要感謝所有允許使用其影像的同事和藝術家:John Conway、Gareth Dyke、Denver Fowler、Bent Lindow、Gerald Mayr、Hanneke Meijer、Greg Paul、Corwin Sullivan、Inge van Noortwijk 和 Mark Witton。《完整恐龍,第二版》… 又一本“必備”的卷冊!它在亞馬遜上有售在亞馬遜英國站也有售

並且 - PS - 關於新的恐龍鉅著,我們還沒有完成……

有關與此處討論的一些主題相關的其他 Tet Zoo 文章,請參閱……

參考文獻 - -

Brett-Surman, M. K., Holtz, T. R., Farlow, J. O. 2012. 《完整恐龍,第二版》。印第安納大學出版社,布盧明頓,印第安納州。

Dyke, G., Vremir, M., Kaiser, G. & Naish, D. 2012. 來自特蘭西瓦尼亞晚白堊世的一個溺水的中生代鳥類繁殖地。《自然科學》99, 435-442。

Ericson, P. G. P. 2012. 三大洲陸地鳥類的進化:生物地理學和平行輻射。《生物地理學雜誌》39, 813-824。

Fain, M. G. & Houde, P. 2004. 鳥類主要類群的平行輻射。《進化》58, 2558-2573。

- ., Anderson, C., Britton, T., Elzanowski, A., Johansson, U., Kallersjo, M., Ohlson, J., Parsons, T., Zuccon, D., & Mayr, G. 2006. 新鳥類的多樣化:分子序列資料和化石的整合。《生物學快報》2, 543-547。

Farlow, J. O. & Brett-Surman, M. K. 1997. 《完整恐龍》。印第安納大學出版社,布盧明頓,印第安納州。

Feduccia, A. 1996. 《鳥類的起源和進化》。耶魯大學出版社,紐黑文和倫敦。

- . 2012. 《帶羽毛的龍之謎:中國隱藏的鳥類》。耶魯大學出版社(紐黑文和倫敦)。

Hackett, S. J., Kimball, R. T., Reddy, S., Bowie, R. C. K., Braun, E. L., Braun, M. J., Cjojnowski, J. L., Cox, W. A., Han, K.-L., Harshman, J., Huddleston, C. J., Marks, B., Miglia, K. J., Moore, W. S., Sheldon, F. H., Steadman, D. W., Witt, C. C. & Yuri, T. 2008. 鳥類的系統基因組學研究揭示了它們的進化歷史。《科學》320, 1763-1768。

Kaiser, G. W. 2007. 《內在的鳥:解剖學和進化》。UBC 出版社,溫哥華。

Kurochkin, E. N. & Dyke, G. J. 2011. 來自亞洲古近紀的第一批化石貓頭鷹(鳥綱:鴞形目)和鴞形目化石記錄回顧。《古生物學雜誌》45, 445-458。

Livezey, B. C. & Zusi, R. L. 2007. 基於比較解剖學的現代鳥類(獸腳亞目,鳥綱:新鳥類)的高階系統發育。二、分析和討論。《林奈學會動物學雜誌》149, 1-95。

Mayr, G. 2009. 《古近紀化石鳥類》。柏林:施普林格。

- . 2011. 新生代神秘鳥類——關於骨齒鳥(巨鳥科)的系統發育親緣關係。《動物學雜誌》40, 448-467。

- ., Alvarenga, H. & Mourer-Chauviré, C. 2011. 走出非洲:化石揭示了麝雉這種標誌性的新熱帶鳥類的起源。《自然科學》98, 961-966。

- . & Clarke, J. 2003. 新鳥類的深層分歧:形態學特徵的系統發育分析。《分支學》19, 527-553。

Mlíkovský, J. 2002. 《世界新生代鳥類。第一部分:歐洲》。Ninox 出版社,布拉格。

Mourer-Chauviré, C. 2004. 《世界新生代鳥類。第一部分:歐洲》書評。《奧克》121, 623-627。

Naish, D. 2012. 鳥類。在 Brett-Surman, M. K., Holtz, T. R. & Farlow, J. O. (編輯) 《完整恐龍(第二版)》中。印第安納大學出版社(布盧明頓和印第安納波利斯),第 379-423 頁。

Nesbitt, S. J., Ksepka, D. T. & Clarke, J. A. 2011. 神秘的扁喙綠河鳥的夜鷹目親緣關係和夜鷹目(“夜鷹形目”+ 雨燕目)的早期多樣化。《公共科學圖書館·綜合》6(11): e26350。doi:10.1371/journal.pone.0026350

O’Connor, J. K. & Zhou, Z. 2012. 對北山朝陽鳥(鳥綱)的重新描述和中生代鳥類的綜合系統發育。《系統古生物學雜誌》DOI:10.1080/14772019.2012.690455

Olson, S. L. 1985. 鳥類的化石記錄。在《鳥類生物學,第三卷》,第 79-238 頁。

Prum, R. O. 2002. 鳥類學家應該關心鳥類的獸腳亞目起源的原因。《奧克》119, 1-17。

Sangster, G. 2005. 火烈鳥-鸊鷉類群的名稱。《宜必思》147, 612-615。

Suh, A., Paus, M., Kiefmann, M., Churakov, G., Franke, F. A., Brosius, J., Kriegs, J. O. & Schmitz, J. 2011. 中生代逆轉錄轉座子揭示鸚鵡是雀形目鳥類最親近的現存親屬。《自然通訊》8 月 23 日;2:443。doi: 10.1038/ncomms1448。

Darren Naish is a science writer, technical editor and palaeozoologist (affiliated with the University of Southampton, UK). He mostly works on Cretaceous dinosaurs and pterosaurs but has an avid interest in all things tetrapod. His publications can be downloaded at darrennaish.wordpress.com. He has been blogging at Tetrapod Zoology since 2006. Check out the Tet Zoo podcast at tetzoo.com!

More by Darren Naish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