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再是小海蛇:重新解讀哈格蘭德的幼年卡德伯龍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我們繼續努力將神秘動物學資料的分析納入技術性、同行評議的文獻中,“我們”指的是我自己、邁克爾·伍德利和卡梅倫·麥考密克(又名Lord Geekington)。我在這裡指的是我們的新論文,題為“不再是小海蛇:重新解讀哈格蘭德的幼年‘卡德伯龍’報告”,最近幾周發表在《科學探索雜誌》(Woodley,2011年)上。

這篇論文的重點是什麼?我們透過對形態特徵狀態的分析表明,1968年威廉·哈格蘭德船長遇到的“幼年卡德伯龍”最有可能……是海龍,而不是小海蛇。卡德伯龍,如果您不熟悉它,是一種長身、馬頭的海怪,一些人認為它存在於東北太平洋水域。


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向那些已經知道我將要說的一切的人道歉,卡德伯龍——或“卡迪”——自從愛德華·鮑斯菲爾德和保羅·勒布隆聲稱在一組舊的黑白照片中找到支援其存在的證據以來,就對那些關注海洋神秘動物/海怪文獻的人產生了額外的特殊興趣。這些照片於1937年在納登港捕鯨站(不列顛哥倫比亞省)拍攝[下面顯示了一張],似乎顯示了一隻不尋常的長身脊椎動物的屍體,是從抹香鯨的胃中取出的(Bousfield & LeBlond 1995,LeBlond & Bousfield 1995)。鮑斯菲爾德和勒布隆對這些照片印象深刻,以至於他們決定正式將“卡迪”命名為一種新的現存爬行動物,Cadborosaurus willsi Bousfield & LeBlond,1995年。這並非沒有爭議,一些作者批評了鮑斯菲爾德和勒布隆的提議,甚至批評了他們發表這項研究的方式(例如,Staude & Lambert 1995,Bauer & Russell 1996,Ellis 1996,Woodley 2008,Woodley,2008)。

記錄在案的“卡迪”目擊事件不勝列舉。對於像鮑斯菲爾德和勒布隆這樣的研究人員來說,它們可能代表同一種動物。我不同意這個假設;正如你可以從卡梅倫的插圖(如下)中看到的那樣,報告的“卡迪”目擊事件描述了一組相當不同的生物。與其得出結論認為這些都是對同一種動物的略微混淆的參考,在我看來,人們更可能是在描述不同物種和現象的不同目擊事件。需要注意的是,這不一定否定報告中可能存在未知動物物種的可能性。

與其他試圖對海怪報告進行整齊分類的嘗試(我想到的是伯納德·赫維爾曼斯)一樣,通常用於支援卡德伯龍存在的說法已被有選擇地挑選出來,以便只強調那些符合所謂生物的首選外觀的特徵;其他的則被忽略或輕描淡寫。至於納登港的屍體,我現在確信它代表已知物種的分解遺骸,而不是從中生代蛇頸龍後裔的海蛇屍體。更多內容將在稍後推出。

“哈格蘭德的嬰兒”的重要性

與我能想到的至少其他幾個技術專案一樣,我們的新論文(Woodley,2011年)起源於部落格圈——具體而言,起源於Tet Zoo ver 2上發表的一篇文章的評論區。卡梅倫碰巧在無意中指出,他注意到哈格蘭德的繪畫與海龍之間存在非常強的相似性。在討論中,邁克爾和我意識到這不僅是一個很好的假設,而且也值得在技術文獻中進行報道。

哈格蘭德的報告只是眾多卡迪報告中的一個,但它是一個重要的報告,因為鮑斯菲爾德和勒布隆用它來認可對卡德伯龍生物學和生活史的特定觀點。因此,哈格蘭德捕獲了他認為是小海蛇的東西。鮑斯菲爾德和勒布隆遵循這種解釋,並認為哈格蘭德的嬰兒是他們卡德伯龍的幼年個體。因為這個“嬰兒” (a) 顯然是早熟的,並且獨立於成年個體生活,並且 (b) 與成年個體相比很小,他們得出結論,卡德伯龍產生微小的、早熟的嬰兒,並且不沉迷於任何形式的親代撫育——典型的r策略繁殖。因為r策略繁殖更常與爬行動物而不是哺乳動物聯絡在一起,鮑斯菲爾德和勒布隆使用哈格蘭德的“嬰兒”來認可他們卡德伯龍是爬行動物(具體來說,是活著的蛇頸龍)的觀點。

現在看來相當諷刺的是——據我們所知——蛇頸龍實際上產生了非常大的嬰兒,這涉及大量的母體投入,並且可能涉及產後親代撫育(O’Keefe & Chiappe 2011)[有關這項研究的一些討論,請點選此處]。

無論如何,事實仍然是哈格蘭德的故事是一個未經證實的軼事,是在實際事件發生幾十年後寫成的。但是——即使這個故事是真的——“小海蛇”真的是那個小動物最可能的身份嗎?呃,不是。我們認為哈格蘭德的動物可以被具體鑑定為海灣海龍Syngnathus leptorhynchus。為了儘可能客觀地分析這個提議,我們列出了海龍、哈格蘭德的生物(可以從哈格蘭德的報告中列出24種不同的特徵)以及可能、可能只是哈格蘭德嬰兒身份候選者的其他北太平洋動物的明顯外部特徵列表(Woodley,2011年)[表格如下所示]。這些包括十足類甲殼動物、棘魚、帶魚、鱘魚和海豹。我們還列出了鮑斯菲爾德和勒布隆歸因於“卡迪”的形態特徵,以及有時被認為與現代“海怪”有關的各種化石動物的形態特徵(Woodley,2011年)。結論:是的,海灣海龍是最佳匹配。

哈格蘭德顯然無法識別已知的北太平洋魚類物種,這不應該顯得荒謬。海龍並不那麼為人所知,而且很少遇到。它們還會做一些大多數人會覺得意想不到的奇怪事情:它們可以透過彎曲和抬高身體的前部來產生類似頸部的區域(一些海龍類群實際上將其大部分時間都花在“頸部”姿勢上),甚至可以將頭部抬出水面,例如。另請注意,哈格蘭德在事件發生約二十年後才寫到他與這種動物的相遇,這段時間很容易讓各種記憶滑落和扭曲影響解釋。

我經常發現一篇科學論文的幕後故事與論文字身一樣有趣。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經歷了幾個不同的審查回合,在一種情況下,僅僅因為神秘動物學大多是無稽之談,因此我們的分析也一定是無稽之談,就被一家著名的期刊拒絕了。我們還在另一種情況下因試圖對海怪報告進行分支系統學分析而受到了一些抨擊。是的,與流行的誤解相反,特徵評分和簡約樹的生成可以應用於任何資料集,因為分支系統學只是根據共享特徵將操作單元分組在一起——沒有理由認為它應該專門應用於經歷生物進化的單元資料集(事實上,分支系統學已應用於星系、火山、語言和古代文字)。無論如何,最終我們刪除了分支系統學部分,它將在其他地方得到挽救——我們將在其他時間回到海怪的分類,哦,是的。

如果您想要pdf,請給我發電子郵件。哦,我確實知道海龍不是四足動物……然而,鮑斯菲爾德和勒布隆假設存在的卡德伯龍生物是四足動物。

我想在這裡透過回應卡梅倫在Lord Geekington上表達的觀點來結束。鮑斯菲爾德和勒布隆非常清楚他們的結論和關於卡德伯龍的想法會在技術界受到嚴厲批評,他們這樣做是因為他們發現卡德伯龍真實存在的證據相當令人信服。我不同意他們的結論,但我確實尊重發表這些想法所涉及的勇氣和決心。

卡梅倫撰寫了一系列關於我們的新論文和所有“卡迪”報告的文章:第1部分是此處,然後是第2a部分第2b部分第3部分第4部分第5部分。有關各種神秘“海怪”的Tet Zoo文章,請參閱...

參考文獻 - -

Bauer, A. M. & Russell, A. P. 1996. A living plesiosaur?: A critical assessment of the description of Cadborosaurus willsi. Cryptozoology 12, 1-18.

Bousfield, E. L. & LeBlond, P. H. 1995. An account of Cadborosaurus willsi, new genus, new species, a large aquatic reptile from the Pacific coast of North America. Amphipacifica 1 (Supplement 1), 1-25.

Ellis, R. 1996. Monsters of the Sea. Alfred A. Knopf (New York).

LeBlond, P. H. & Bousfield, E. L. 1995. Cadborosaurus, Survivor from the Deep. Horsdal & Schubart (Victoria, British Columbia).

O’Keefe, F. R. & Chiappe, L. M. 2011. Viviparity and K-selected life history in a Mesozoic marine plesiosaur (Reptilia, Sauropterygia). Science 333, 870-873.

Staude, C. P., & Lambert, P. 1995. Editorial . . . an opposing view. Amphipacifica 1 (Supplement 1), 2.

Woodley, M. A. 2008. In the Wake of Bernard Heuvelmans: An Introduction to the History and Future of Sea Serpent Classification. CFZ Press (Bideford, Devon).

- ., Naish, D., & Shanahan, H. P. 2008. How many extant pinniped species remain to be described? Historical Biology 20, 225-235.

Woodley, M. A., Naish, D., & McCormick, C. A. (2011). A baby sea-serpent no more: reinterpreting Hagelund’s juvenile "cadborosaur" report. Journal of Scientific Exploration, 25, 495-512

Darren Naish is a science writer, technical editor and palaeozoologist (affiliated with the University of Southampton, UK). He mostly works on Cretaceous dinosaurs and pterosaurs but has an avid interest in all things tetrapod. His publications can be downloaded at darrennaish.wordpress.com. He has been blogging at Tetrapod Zoology since 2006. Check out the Tet Zoo podcast at tetzoo.com!

More by Darren Naish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