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游泳長鼻猴(第一部分)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我一直對猴子很感興趣。其中最引人注目和有趣的猴子之一必須是婆羅洲特有的長鼻猴Nasalis larvatus,有時也稱為長鼻猴或貝卡坦猴。

長鼻猴因成年雄性巨大、下垂、舌狀的鼻子而得名;幼猴和雌猴的鼻子較短且向上翹。雖然有人認為鼻子在散熱或改善雄性發出的響亮、共鳴的“喇叭”叫聲中起作用,但最有可能的是,它是一種性選擇的視覺訊號,其大小大概傳達了雄性的成熟度和遺傳質量資訊。正是那個巨大的鼻子,以及顯然是猴子的粉紅色臉龐和圓滾滾的肚子,讓婆羅洲印度尼西亞地區的人們稱它們為“荷蘭猴”。如果您想知道,相鄰的插圖將在下面解釋。

陰莖永久勃起(為什麼以及如何保持這種永久性勃起仍然沒有解答,就我所知。我假設這是性展示的一個方面)。皮毛腹側呈灰白色,背側呈紅褐色。在體型和鼻子形狀方面,性別二態性都很明顯。雄性的頭身長可達 76 釐米,體重可達 22 公斤,而雌性很少超過 60 釐米和 11 公斤。幼猴的毛髮呈深色,臉呈藍色。社會群體往往是雄性主導的後宮,由 6-16 個個體組成,但也存在全雄性群體。相鄰的群體有時會相遇並一起覓食,一些研究人員將長鼻猴的社會與獅尾狒Theropithecus gelada的社會進行了比較。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正如您在書籍、電視或生活中見過這個物種所知,長鼻猴與水邊森林有關,包括沿海紅樹林和棕櫚沼澤[相鄰照片由大衛·丹尼斯拍攝]。然而,該物種僅限於沿海地區的觀點(正如 20 世紀 80 年代和 90 年代的許多靈長類動物研究者所認為或宣告的那樣)是不準確的:在 20 世紀 20 年代至 50 年代之間,它們被報道在內陸“上游”地區出現,事實上,今天在其中一些地方仍然存在,在某些地區甚至遠至內陸 750 公里(Meijaard & Nijman 2000)。

長鼻猴是高度樹棲的,通常在樹枝上攀爬以覓食樹葉。對於一種大部分時間都在水上度過的動物來說,長鼻猴似乎是明智的潛水員和游泳健將:它們在受到威脅時會跳入水中,並在需要移動到新區域時遊過水道和河流。它們的指趾部分是蹼狀的。稍後詳細介紹游泳。

陷入困境的長鼻猴

2008 年的一項研究發現,長鼻猴比之前認為的分佈更廣泛、數量更多,最低種群估計約為 5900 只(Sha et al. 2008)。之前的估計約為 2000-3000 只。然而,猴子棲息的大部分地區都受到侵佔和破壞的威脅,狩獵也是一個主要問題。有時在這些猴子的腸道中發現類似石頭的糞石(這並非長鼻猴獨有:其他亞洲疣猴也發現了糞石),並且在(驚喜)傳統中醫中備受推崇。

在 1997-1998 年的厄爾尼諾事件期間,大量供長鼻猴使用的婆羅洲水邊森林消失了,由於焚燒造成的棲息地喪失繼續是棲息地喪失的主要原因,森林轉化為油棕(和其他作物)種植園也是如此。這些和其他棲息地喪失的原因意味著種群正變得越來越分散;一些種群的滅絕已被記錄在案(例如,Meijaard & Nijman 1999),但據認為,其他種群的消失尚未得到官方承認(Sha et al. 2008)。

人們希望,像幫助婆羅洲猩猩保護的那種生態旅遊可能有助於保護長鼻猴。熱帶亞洲森林向油棕種植園的轉變是一個可怕的、不斷升級的問題。我們可以透過選擇不購買含有棕櫚油的產品,並傳播對其來源和環境影響的認識來幫助解決這個問題。

水中的長鼻猴

長鼻猴是令人驚歎的潛水員和游泳健將。曾經有人看到一群猴子從 16 米的高度跳入水中(Nowak 1999,第 595 頁)。如果您想知道它們需要從哪裡跳下來,雲豹已被記錄為長鼻猴的樹棲捕食者,甚至在白天攻擊和殺死它們(Matsuda et al. 2008)。

一旦入水,長鼻猴就會用強壯而自信的狗刨式游泳,但它們也可以潛水並在水面下推進一段距離:水下游泳距離最遠可達 20 米(Redmond 2008,第 142 頁)。曾經捕獲到一隻雄性猴子在薩巴加亞河口游泳(河流寬約 400 米)。這隻動物潛水以躲避靠近的船隻,“並在水下停留了如此之久,以至於船上的人開始擔心它的安危”(Brandon-Jones 1996,第 329 頁)。

在 1950 年經常被提及的案例中,另一隻雄性猴子被發現在遙遠的南海。它被遊輪乘客誤認為是人類,並放下了一艘船去救援。這隻猴子爬上船,休息了一會兒,然後又跳回海里,繼續它的旅程,目的地不明。這隻個體被拍了照(其中的兩張照片如上所示,來自 Michell & Rickard (1983)),並且對該事件的藝術重建偶爾會出現在兒童讀物中。本文頂部的插圖來自 1983 年的《動物世界的奧秘與奇蹟》(Goaman & Amery 1983)。在下面來自莫里斯·伯頓的《動物怪事》(Burton 1971)的插圖中,水中的動物顯然是從 1950 年的那些照片之一複製而來的。

我知道,當我們談到水生能力時,長鼻猴很難說是一種“普通”的靈長類動物,但值得注意的是,關於非人類靈長類動物游泳能力差或無法游泳的舊觀念正在被證明越來越不準確,我們瞭解得越多就越是如此。現在已經報道了狐猴、獼猴、白眉猴、長尾猴、狒狒、沼澤猴、長臂猿和猩猩的游泳行為。黑猩猩、倭黑猩猩和大猩猩都被拍攝或拍攝到涉水的畫面。如果您知道我遺漏的其他群體,請隨時新增到此列表中。

長鼻猴也會在淺水中涉水,將手臂舉起,高於水面,伸向兩側。還觀察到陸地上緩慢的雙足行走。如果您瞭解水生猿類假說的文獻,您可能會想起關於人族雙足行走可能起源於涉水的說法,尼米茨 (2010) 在“兩棲通才理論”的背景下重新提出了這一假說。也有人暗示,人族突出的鼻子與長鼻猴的鼻子之間的相似之處可能並非巧合。但這很可能只是巧合。首先,長鼻猴的鼻子似乎與它對紅樹林和其他水邊棲息地的利用沒有任何特別關係——相反,鼻子是一種第二性徵,只是在長鼻猴所屬的進化枝內進化出的幾種不尋常的“展示”鼻子之一(在陸地背景下)。我們將在下一篇文章中回到這個問題。其次,我們沒有充分的證據表明早期人族經歷了那種“水棲樹棲”的生活方式,這將需要解釋與長鼻猴的趨同進化。

更多內容將在下一篇中介紹——這次重點關注進化史。已經警告過你了。

有關之前關於靈長類動物的四足動物園文章,請檢視...

參考文獻 - -

Brandon-Jones, D. 1996. The Asian Colobinae (Mammalia: Cercopithecidae) as indicators of Quaternary climatic change. 《林奈學會生物學雜誌》59, 327-350。

Burton, M. 1971. 《動物怪事:最奇異的生物》。奧德漢姆斯圖書,倫敦。

Goaman, K. & Amery, H. 1983. 《動物世界的奧秘與奇蹟》。厄斯伯恩,倫敦。

Matsuda, I., Tuuga, A. & Higashi, S. 2008. Clouded leopard (Neofelis diardi) predation on proboscis monkeys (Nasalis larvatus) in Sabah, Malaysia. 《靈長類動物》49, 227-231。

Meijaard, E. & Nijman, V. 1999. The local extinction of the proboscis monkey Nasalis larvatus in Pulau Kaget Nature Reserve, Indonesia. 《羚羊》34, 66-70。

- . & Nijman, V. 2000. Distribution and conservation of the proboscis monkey (Nasalis larvatus) in Kalimantan, Indonesia. 《生物保護》92, 15-24。

Michell, J. & Rickard, R. J. M. 1983. 《活著的奇蹟:動物世界的奧秘與好奇》。泰晤士河和哈德遜河出版社,倫敦。

Niemitz, C. 2010. The evolution of the upright posture and gait—a review and a new synthesis. 《自然科學》97, 241-263。

Nowak, R. M. 1999. 《沃克的世界哺乳動物,第六版》。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出版社,巴爾的摩和倫敦。

Redmond, I. 2008. 《靈長類動物家譜樹》。螢火蟲圖書,布法羅。

Sha, J. C. M., Bernard, H. & Nathan, S. 2008. Status and conservation of Proboscis monkeys (Nasalis larvatus) in Sabah, East Malaysia. 《靈長類動物保護》23, 107-120。

Darren Naish is a science writer, technical editor and palaeozoologist (affiliated with the University of Southampton, UK). He mostly works on Cretaceous dinosaurs and pterosaurs but has an avid interest in all things tetrapod. His publications can be downloaded at darrennaish.wordpress.com. He has been blogging at Tetrapod Zoology since 2006. Check out the Tet Zoo podcast at tetzoo.com!

More by Darren Naish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