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最近參觀倫敦自然歷史博物館書店時,我想起我 2009 年出版的《偉大的恐龍發現》(The Great Dinosaur Discoveries)(英國 A & C Black 出版社,美國加州大學出版社)仍在銷售且需求旺盛。在此處在亞馬遜上購買,在此處在 amazon.co.uk 上購買。關於本書的想法(包括對其在評論中大多公正的報道)之前已在 Tet Zoo 上討論過(參見他們對《偉大的恐龍發現》的評價)。我仍然喜歡它。當然,它正變得越來越過時,而且我們不得不使用的大部分插圖也不是我的理想選擇。但總的來說,我對各種關鍵恐龍發現的評論以及我撰寫的關於中生代恐龍知識演變不同階段的歷史概述感到滿意。
作為後者的一個例子,下面我發表了本書最後一章“21 世紀”的導言。鑑於這段文字寫於 2009 年,因此缺乏對此後眾多發現的提及。空間和字數限制也意味著它沒有充分讚揚一切:例如,沒有提及鳥臀目革命。無論如何,以下文字與書中(Naish 2009)的文字相同。但是,我添加了對相關論文的引用(儘管不是所有論文),這是我在書中沒有做的,原因很明顯(這是一本大眾書籍,而不是半技術性或技術性書籍)。
21 世紀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業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業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今天,壯觀的恐龍發現仍在繼續。中國和阿根廷湧現出大量不尋常的新物種,但新一代專門研究恐龍的古生物學家繼續描述來自歐洲、北美和世界其他地區的新物種。自 2000 年以來,我們看到了諸如長吻的馳龍科恐龍Austroraptor、奇異的獸腳亞目恐龍Masiakasaurus、阿貝力龍科恐龍Rugops、Rajasaurus 和 Skorpiovenator、巨大的蜥腳類恐龍Turiasaurus、矮小的蜥腳類恐龍Europasaurus 以及原始的角龍亞目恐龍Liaoceratops 和 Yinlong 等奇蹟。
21 世紀初期也見證了新的生物力學運動的興起,該運動受到新技術和新技術的刺激,旨在檢驗許多關於恐龍功能和行為的舊假設。許多恐龍的咬合力、頭部姿勢、頸部活動性、手臂力量和奔跑能力都得到了分析。這項工作應被視為更廣泛的動物形態和功能研究方法的一部分。在 20 世紀 90 年代* 的大部分時間裡,普遍的看法是科學家們從解剖學中再也學不到什麼新東西,而遺傳學仍然是唯一的生物學前沿,但這種觀點已被證明是錯誤的:事實證明,關於活體動物解剖學的許多非常基本的問題從未得到分析——而恐龍是這場解剖學革命的核心。
* 這實際上是不正確的:文字最初說的是“20 世紀後期”,指的是 20 世紀的最後幾十年,而不是特指 20 世紀 90 年代。
獸腳亞目恐龍的見解
20 世紀 90 年代Sinosauropteryx、Caudipteryx 和 Protarchaeopteryx 的發現證明小型獸腳亞目恐龍長有羽毛(或者,至少,擁有類似羽軸的“原始羽毛”)。在接下來的十年中,繼續發現了儲存完好、完整或接近完整的小型獸腳亞目恐龍。這些化石大多來自中國遼寧省的下白堊統義縣組,大多數由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徐星及其同事描述。
奇異的Microraptor——一種小型馳龍科恐龍,前肢和後肢上都有長羽毛——於 2000 年被命名;微小的、長指的Epidendrosaurus 於 2002 年印刷出版;鮮為人知的Yixianosaurus 於 2003 年被描述;一種以睡眠姿勢儲存的小型傷齒龍科恐龍Mei long 於 2004 年被命名。還命名了許多其他此類恐龍,新的、長有羽毛的馳龍科、竊蛋龍科和鐮刀龍科標本為這些動物的解剖結構和羽毛覆蓋提供了許多新資訊。
鑑於它們在獸腳亞目恐龍進化樹中的位置,包括暴龍超科和似鳥龍科在內的幾個類群被認為是以羽毛開始其歷史的。這個假設在 2004 年透過對原始暴龍超科恐龍Dilong 的描述得到了證實,Dilong 是又一種來自遼寧的小型獸腳亞目恐龍(Xu et al. 2004)。暴龍超科恐龍的早期歷史長期以來鮮為人知,但在 21 世紀的第一個十年中,描述了幾種原始形態。Eotyrannus 於 2001 年在英格蘭被命名,Guanlong 於 2006 年在中國被命名,一個新的英格蘭種Stokesosaurus – S.
clevelandi langhami– 於 2008 年*。
* 自這段文字撰寫以來,在一些分析中,Dilong 和 Guanlong 已被歸類為非暴龍超科恐龍(Turner et al. 2007)。與此同時,Stokesosaurus langhami 已被賦予新名稱 Juratyrant。
原蜥腳類恐龍的進展
新的獸腳亞目恐龍發現因這些恐龍在大眾中的受歡迎程度而經常成為頭條新聞,但自 2000 年以來,對一種在某種程度上不太有魅力的恐龍類群——基幹蜥腳形亞目恐龍或“原蜥腳類恐龍”——的大量研究已經出現。原蜥腳類恐龍“研究復興”正在進行中,2007 年出版了一部關於該類群的重要多作者著作。
這場復興不僅涉及描述性工作,還涉及對恐龍生物學、生長和生活方式的激動人心的調查。2005 年描述的南非Massospondylus 胚胎表明,幼體與成體存在根本不同(Reisz et al. 2005),並且對Massospondylus 和 Plateosaurus 前肢解剖結構的分析表明,這些動物不能像人們認為的那樣在正常行走中使用前肢(Bonnan & Senter 2007)。2005 年對Plateosaurus 骨骼生長的研究表明,不同的個體以不同的速度生長(Sander & Klein 2005)。有些成熟得很快,有些生長緩慢,速度與現存的鱷魚相當。
蜥腳類恐龍研究
巨型蜥腳形亞目恐龍,即蜥腳類恐龍,及其柱狀肢體的生物學和多樣性也成為新的古生物學工作的焦點。關於這些巨型恐龍不尋常的肢體和手的進化的疑問因Antetonitrus 等原始形態的發現而得到闡明。對從骨骼內部結構推斷出的生長速度的研究證實,蜥腳類恐龍的生長速度驚人地快(Sander et al. 2004)。21 世紀早期描述的特別有趣的新蜥腳類恐龍包括巨型腕龍Sauroposeidon*、短頸樑龍科恐龍Brachytrachelopan 和高度非典型的Xenoposeidon,目前僅從一塊與其他所有蜥腳類恐龍的椎骨根本不同的椎骨中得知(Taylor & Naish 2007)。新的發現還表明,傳統上被認為主要侷限於南部大陸的泰坦巨龍類恐龍在亞洲也有良好的化石記錄。
* D’Emic & Foreman (2012) 認為 Sauroposeidon 不是腕龍,而是索姆脊椎龍類(Somphospondyli),索姆脊椎龍類是包括 Euhelopus 和泰坦巨龍類在內的泰坦巨龍形類分支。此外,它似乎是 Paluxysaurus 的同義詞(後者在 2007 年被命名,而 Sauroposeidon 在 2000 年被命名),在後一種情況下,我們有超過三塊頸椎可以研究。
有關 The Great Dinosaur Discoveries 和此處提及的其他一些恐龍主題問題的先前 Tet Zoo 文章,請參見...
參考文獻 - -
Bonnan, M. F. & Senter, P. 2007. Were the basal sauropodomorph dinosaurs Plateosaurus and Massospondylus habitual quadrupeds. Special Papers in Palaeontology 77, 139-155
D’Emic, M. D. & Foreman, B. Z. 2012. The beginning of the sauropod dinosaur hiatus in North America: insights from the Lower Cretaceous Cloverly Formation of Wyoming. Journal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 32, 883-902.
Naish, D. 2009. The Great Dinosaur Discoveries. A & C Black, London.
- . & Martill, D. M. 2001. Ornithopod dinosaurs. In Martill, D. M. & Naish, D. (eds) Dinosaurs of the Isle of Wight. The Palaeontological Association (London), pp. 60-132.
Reisz, R. R., Scott, D., Sues, H.-D., Evans, D. C. & Raath, M. A. 2005. Embryos of an Early Jurassic prosauropod dinosaur and their evolutionary significance. Science 309, 761-764.
Sander, P. M. & Klein, N. 2005. Developmental plasticity in the life history of a prosauropod dinosaur. Science 310, 1800-1802.
- ., Klein, N., Buffetaut, E., Cuny, G., Suteethorn, V. & Le Loeuff, J. 2004. Adaptive radiation in sauropod dinosaurs: bone histology indicates rapid evolution of giant body size through acceleration. Organisms, Diversity & Evolution 4, 165-173.
Turner, A. H., Pol, D., Clarke, J. A., Erickson, G. M. & Norell, M. A. 2007. A basal dromaeosaurid and size evolution preceding avian flight. Science 317, 1378-1381.
Xu, X., Norell, M. A., Kuang, X., Wang, X., Zhao, Q. & Jia, C. 2004. Basal tyrannosauroids from China and evidence for protofeathers in tyrannosauroids. Nature 431, 680-6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