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染色體蟾蜍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更多蟾蜍!(關於本系列之前的文章——如果您真的感興趣,這是必讀的——請參閱以下連結)。在上一篇文章中,我介紹了這樣一個觀點:大量(主要是)鮮為人知的非洲蟾蜍可能是近親:它們通常在進化樹分支圖中聚集在一起,而且——即使它們沒有——它們也佔據了進化樹分支圖的同一大致“部分”。雖然關於蟾蜍進化樹分支圖的各種細節的研究確實有所不同(請參閱上一篇文章),但其中幾項研究發現“非洲進化枝”是更大的進化枝的姊妹群,後者包括大多數歐亞蟾蜍譜系(Pramuk 2006,Van Bocxlaer等人。2009,2010)。為了提醒您我們在整個蟾蜍樹中的位置,下面顯示了先前使用的高度簡化的進化樹分支圖。

在這裡,我將遵循Van Bocxlaer等人。(2010)恢復的拓撲結構:Amietophrynus Frost等人。,2006年是一個進化枝的姊妹群,該進化枝包括一個Capensibufo Grandison,1980年 + Vandijkophrynus Frost等人。,2006年進化枝和一個Mertensophryne Tihen,1960年 + Poyntonophrynus Frost等人。,2006年進化枝。關於這些蟾蜍的自然歷史資訊不多——關於其中幾個物種的典型評論是“需要更多的實地考察”、“該物種非常值得研究”,以及“任何在雨季攜帶錄音機和蝌蚪網的人都可以進行一些非常有用的實地考察,因為那時這些青蛙正在繁殖”(所有引文均來自Alan Channing 2001年的《中部和南部非洲的兩棲動物》)。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相當大且生態多樣的非洲蟾蜍群體有20條染色體(而不是22條)。這似乎是一個獨特的特徵,因此所有這些蟾蜍有時都被稱為20-染色體蟾蜍。Frost等人。(2006年)提出,應將這些蟾蜍確認為一個屬,併為它們創造了新名稱Amietophrynus(該名稱是為了紀念爬蟲學家讓-路易·阿米耶)。Amietophrynus中包含的至少一些“物種群”可能是單系群的,但還需要進行大量的進一步研究來解決這裡的關係。使整個“20條染色體”的事情變得複雜的是,至少其中一個物種群——傳統上稱為“Bufo pardalis群”——的成員似乎已經發生了向22條染色體的逆轉(Cunningham & Cherry 2004)。

許多20-染色體蟾蜍在整體外觀上與歐亞物種並沒有那麼大的不同,儘管有些(如加曼蟾蜍A. garmani和基索洛蟾蜍A. kisoloensis,兩者都非常廣泛分佈)在具有細長的、強烈凸起的腮腺方面顯得與眾不同。有些物種(如林格蟾蜍A. rangeri)的腺體脊從嘴角延伸到手臂上方。在其他物種(如萊梅爾蟾蜍A. lemairii)中,腮腺向後延伸到動物的背部,大約與膝蓋齊平。該組中的少數物種非常不尋常,因為它們是強水生的。非洲中東部的森林棲息基索洛蟾蜍A. kisoloensis體型較大(雌性SVL可達87毫米),皮膚相當光滑,並且腳趾之間有廣泛的蹼。繁殖期的雄性在繁殖期會變成美麗的亮黃色,但在其他時候則呈橄欖綠色。

已知某些物種的腮腺分泌物對其他動物具有劇毒——Channing(2001年)報告說,與其他無尾目物種的個體放在同一個袋子裡的溝蟾蜍A. gutturalis會因中毒而死亡,並且“重達5公斤的哺乳動物如果吸收少量分泌物會嘔吐和死亡”(第76頁)。腎上腺素(=腎上腺素)是部分原因。

 

在某些物種(如索姆佈雷蟾蜍A. funereus)中,聲囊缺失,這像往常一樣提出了這些蟾蜍在繁殖季節如何找到彼此的問題。

有些蟾蜍的標記非常醒目,其中最好的例子之一是南部豹蟾蜍A. pantherinus(該物種最近由於城市擴張、棲息地喪失以及道路上大量死亡而急劇減少)。一些20-染色體蟾蜍是草原專家(阿斯馬拉蟾蜍A. asmarae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另一些(如奧班蟾蜍A. camerunensis)是熱帶森林環境的生物,還有一些是廣泛分佈於各種棲息地的通才(例子包括來自喀麥隆和奈及利亞的A. djohongensis和東非的基思蟾蜍A. kerinyagae)。

一種似乎影響各種物種的保護問題是棲息地變化引起的雜交。似乎以前被隔離為溪流繁殖者或池塘繁殖者的物種現在由於渠道和大壩的建立而相遇並正在雜交,這顯然是第一次。例如,林格蟾蜍和溝蟾蜍現在正在南非的幾個地點雜交(Channing 2001年)。鑑於我在撰寫本文時查閱了Channing(2001年)如此多次,這裡是其封面的圖片。如果可以的話就買一本——它包括大量“非洲進化枝”蟾蜍物種的精美彩色照片。

這就是我們現在要結束的地方。更多蟾蜍很快就來。

有關Tet Zoo蟾蜍系列之前的文章,請參閱...

有關雨蛙類支系之前的文章,請參閱...

參考文獻 - -

Channing,A. 2001年。《中部和南部非洲的兩棲動物》。康奈爾大學出版社,伊薩卡和倫敦。

Cunningham M,& Cherry MI(2004年)。非洲20-染色體蟾蜍(無尾目:蟾蜍科)的分子系統學。《分子系統發育與進化》,32(3),671-85 PMID:15288046

Frost,D. R.,Grant,T.,Faivovich,J.,Bain,R. H.,Haas,A.,Haddad,C. F. B.,De Sá,R. O.,Channing,A.,Wilkinson,M.,Donnellan,S. C.,Raxworthy,C. J.,Campbell,J. A.,Blotto,B. L.,Moler,P.,Drewes,R. C.,Nussbaum,R. A.,Lynch,J. D.,Green,D. M. & Wheeler,W. C. 2006年。《兩棲動物生命之樹》。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公報 297,1-370。

Pramuk,J. 2006年。從綜合證據推斷的南美洲Bufo(無尾目:蟾蜍科)的系統發育。《林奈學會動物學雜誌》146,407-452。

Van Bocxlaer,I.,Biju,S. D.,Loader,S. P. & Bossuyt,F. 2009年。蟾蜍輻射揭示了進入印度的擴散是西高止山脈-斯里蘭卡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特有現象的來源。《BMC進化生物學》2009,9:131 doi:10.1186/1471-2148-9-131

- ., Loader,S. P.,Roelants,K.,Biju,S. D.,Menegon,M. & Bossuyt,F. 2010年。向範圍擴充套件表型的逐步適應啟動了蟾蜍的全球輻射。《科學》327,679-662。

Darren Naish is a science writer, technical editor and palaeozoologist (affiliated with the University of Southampton, UK). He mostly works on Cretaceous dinosaurs and pterosaurs but has an avid interest in all things tetrapod. His publications can be downloaded at darrennaish.wordpress.com. He has been blogging at Tetrapod Zoology since 2006. Check out the Tet Zoo podcast at tetzoo.com!

More by Darren Naish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