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如果你詢問大多數科學家關於他們的工作,你很可能會得到一個小時關於這個主題的生動解釋。他們會熱情地用手勢演示所涉及的過程,並生動地描繪出專案過程中的跌宕起伏。然而,如果你拿起同一位研究人員撰寫的關於這項工作的論文,這個專案就會像看滴管滴水一樣枯燥乏味。科學論文完全沒有情感,枯燥乏味,缺乏個性。
顯而易見的原因是,科學應該是公正的、客觀的、沒有偏見的。它不應該是自負的或自我吹噓的。科學論文以一種允許科學逐步發展的方式編寫。目前的標準化佈局被認為是複製和傳遞結果最有用的。然而,這是科學研究交流的最佳形式嗎?是否有空間讓讀者體驗一下研究人員在進行實驗時的興奮感?能否改變科學論文的寫作方式,以改善公眾輿論和對科學的理解,提高實驗成功重複率,促進合作,並使科學報告更加透明?
自《物種起源》出版至今已有160年;物種已經進化,許多物種已經滅絕,遺傳學領域也已存在。然而,這部開創性著作仍然可以提供見解,說明如何在不削弱所報告科學的宏偉性的前提下,吸引讀者更感性的一面。達爾文描述他如何從鴿子糞便中撈取種子仍然讓我感到有點噁心,而他使用引人入勝的語言將自然世界的美麗印在每一頁上。例如,這段話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有影響力的故事。
“還有什麼比這更奇特的呢?人的手是為了抓握而形成的,鼴鼠的手是為了挖掘而形成的,馬的腿、海豚的鰭狀肢和蝙蝠的翅膀,都應該按照相同的模式構造,並且應該包含相同的骨骼,在相同的相對位置?”
達爾文帶領讀者踏上了一段旅程,不僅是他的實驗之旅,也包括他的思想之旅,因為他做出的觀察將從根本上改變科學。他邁出的每一步都顯得合乎邏輯,並且他與讀者建立了聯絡,讓他們關心他要說的話。但如果他在今天的科學環境下展示他的發現會怎麼樣呢?
科學家們面臨著越來越大的壓力,要快速發表他們的工作,而發表過程透過遵循一套固定的模板來加速。現代科學論文已經發展到具有規定的副標題、章節和標準,以實現這一目標。這也使得該領域的科學家能夠快速瀏覽大量資訊,找到與他們相關的內容,而不會陷入哪些實驗出錯以及那天天氣如何的細節中。
但是我們是否在這個過程中失去了旅程?目前的論文模板是否已經走得太遠,以至於將多年的工作簡化為一系列要點,而不再真正地再現科學方法?研究人員通常不會以線性的方式得出結果。誰聽說過在一系列實驗中一切順利,沒有負面結果,一切都非常簡單地導向論文末尾描述的結論?其中涉及到更多的咒罵和失望。
透過在一篇論文中遺漏這些部分,它也帶走了頓悟時刻,研究人員在取得成果時獲得的高潮。我們很難想象這項工作背後的科學家,但我們看到了他們選擇展示的結果,就像網紅的Instagram feed一樣。科學比出版物所描述的要令人興奮得多。透過更具描述性、故事性的科學報道與不同領域的專家分享想法,將加強跨學科合作。
將科學描繪成一條從A到B到C的容易遵循的路徑,也對可重複性產生了不利影響。大多數科學領域都存在實驗結果缺乏成功重複的公認問題。為了使報告簡潔易懂且易於快速瀏覽,作者通常不會提供足夠的細節供其他人重複他們的工作。在烹飪書中,一些最有用的資訊來自關於什麼可能出錯或如何最好地做某事的實用技巧的註釋。
這對於科學也是如此。與最終的陽性結果相比,陰性結果和不成功的實驗很少被報道或被認為對發表很重要,但這些被省略的細節可能是其他實驗室小組成功重複的關鍵。
達爾文字人說:“我希望我可以因進入這些個人細節而獲得諒解,因為我給出這些細節是為了表明我在做出決定時並非草率。”
《物種起源》跨越了當前科學報道的界限。它幾乎是一本科普書,因為普通讀者可以閱讀,然而,它包含了關於達爾文方法論的細節,並使用他仔細的觀察作為他思想的證據來討論他的想法和理論,而這些 ранее 未曾詳細發表。
現代科學家能否效仿達爾文,提供介於當前發表的枯燥科學論文和科普寫作之間的關於他們工作的書面細節?我們可以在不失去準確研究和進步所需的客觀性的前提下,將人類的聲音帶回科學論文中。
我希望在實驗失敗時嘆息,在實驗成功時歡呼。可以對當前科學出版物的模型進行細微修改,使其更易於為更廣泛的受眾所接受。透過更多地描述作者在實驗和觀察過程中的旅程,我們可以提高重複率,甚至透過合作促進科學進步。科學知識和方法在不斷發展,科學報道需要適應不斷變化的環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