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五十年前的本週,據估計有6億人目不轉睛地盯著陰極射線管的光芒,尼爾·阿姆斯特朗和埃德溫·“巴茲”·奧爾德林在月球表面行走。這是世界上最早的全球媒體事件之一。
但在科學(和影片)史上那個吉祥時刻的71年前,一位法國人利用銀幕魔術,將月球黑暗而奇異的景象帶到觀眾眼前,就像後來的阿波羅11號宇航員將世界帶到真實的月球一樣。
1898年,喬治·梅里愛釋出了《La Lune à un Mètre》,即《一米月球》(也稱為《天文學家的夢想》)。當時,電影作為一種媒介,還處於新生階段。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業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業 訂閱。 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這部短片充滿了天使和惡魔的童話般的景象。一顆惡毒的月球入侵銀幕,意圖吞噬並吐出飽經風霜的天文學家。這是一場神話與科學交織的視覺狂熱之夢,它似乎表明我們多麼渴望觸控月球表面——以及那個神秘天體的現實多麼令我們恐懼。
重要的是要記住一點電影史:埃德沃德·邁布里奇的《薩莉·加德納賽馬》(世界上最早的活動影像之一,可能相當於世界上第一個動畫GIF)於1878年才釋出。 並且包括托馬斯·愛迪生在內的幾位發明家,在1880年代至1890年代之間致力於製造各種設計的電影攝影機。 盧米埃爾兄弟奧古斯特和路易·盧米埃爾建立了最早的電影院之一,公眾可以在1895年在巴黎的(相對)大螢幕上觀看他們的電影。
梅里愛在這一切中的作用是將攝影術這一新興媒介注入了巧妙的攝影魔術。 他創造了一些世界上最早的特效,並採用了定格動畫、延時攝影和替換技術,這些技術至今仍在使用,儘管在當今的好萊塢,其數字化程度要高得多。
梅里愛很快在《一米月球》中展示的效果的複雜性基礎上發展。 在該片上映四年後,他創作了他最著名的電影:《Le Voyage dans la Lune》,即《月球旅行記》。 (如果您還沒有看過這部電影,您可能已經在文化領域中的某個地方見過其最具標誌性的影像——月亮上的人的眼睛裡插著火箭。)
致謝:電影《月球旅行記》,1902年 螢幕截圖序列
僅僅四年時間,梅里愛就成功地將月球帶給觀眾,並將觀眾帶到月球。 他當時並不知道,在他1938年去世時,僅僅三十年後,人類實際上將到達他頭腦中想象的地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