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作者的觀點,不一定代表《大眾科學》的觀點。
那些體內睪酮水平較高的人是否會做出更冒險、更具攻擊性的決定?大眾文化甚至齧齒動物研究似乎都證實了關於性激素的這個老生常談的道理,但瑞士和英國的研究人員在一個受控環境中測試了這種看法是否真的適用於人類,並得出了與直覺相反的發現。
蘇黎世大學的神經科學家、關於該主題的新論文的主要作者克里斯托夫·艾森內格爾在一份準備好的宣告中說:“我們想驗證這種激素如何影響社會行為。” “如果人們相信普遍的看法,我們會預期接受睪酮的受試者會採取攻擊性、以自我為中心和冒險的策略。”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業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業: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為了驗證這個想法,研究團隊給 121 名女性服用了 0.5 毫克睪酮或安慰劑,並讓她們玩最後通牒議價遊戲。在真金白銀的博弈中,一名玩家負責透過計算機介面提議兩人如何分配資金。另一名玩家如果認為報價不公平可以拒絕——如果遊戲陷入僵局,則不會分配任何資金。鑑於關於睪酮的普遍看法,接受睪酮增強的玩家應該更傾向於採取更冒險、反社會的方式,並壓低初始報價,以便為自己保留更多資金。
然而,根據週二在《自然》(《大眾科學》是自然出版集團的一部分)雜誌上線上發表的結果,測試物件的行為最終並未證實這些刻板印象。
論文作者指出,即使在控制了基線睪酮水平和感知到的睪酮消耗量之後,那些接受了睪酮的人實際上比那些接受了安慰劑的人提出了“明顯更高的報價”(分別平均提供 39% 和 34% 的資金)。研究人員寫道,這些睪酮驅動的報價奏效了,“從而減少了議價衝突,提高了社會互動的效率”。他們將這種轉變歸因於睪酮組希望透過避免被拒絕來維護自身形象的願望——這與所謂的社會地位假說相符。
但不同的議價方式是否可能基於利他主義的增加?作者駁斥了這種解釋,指出如果真是這樣,他們本應看到在睪酮的影響下有更多報價被接受(但他們沒有,事實上,與 180 名未接受睪酮的女性的類似測試相比,接受者對報價的反應方式沒有顯著變化)。
這項研究並非第一個打破關於睪酮的一些神話的研究。之前的研究發現,雖然這種激素在男性和女性暴力個體中都很常見,但它本身並不會導致暴力。
倫敦大學皇家霍洛威學院的經濟學家、該研究的合著者邁克爾·內夫在一份準備好的宣告中指出,這是否意味著睪酮在使此類社會談判複雜化方面沒有任何作用?情況可能比這更復雜。事實上,睪酮的文化概念本身可能是某些反社會和攻擊性行為的罪魁禍首。研究人員發現,在那些強烈認為自己服用了睪酮藥丸的人中——無論他們服用的是睪酮還是安慰劑——實際上“表現得更加不公平”,作者寫道。內夫說:“在一個品質和行為方式越來越追溯到生物學原因,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合法化的社會中,這應該讓我們坐起來注意。”
圖片由 iStockphoto/mrsmuckers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