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空湧現、泛心論與意識的本質

與我們對時間和空間的感知如此緊密相關的經驗,是如何從無時間性、非空間性的成分中產生的?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代表《大眾科學》的觀點。


當您閱讀這篇文章時,您會感覺到“成為您自己”的體驗。例如,您正在看到頁面上的文字,聽到周圍世界的聲音。所有這些想法和感覺匯聚成您有意識的“當下”。意識就是這種感受到的體驗質量。沒有意識,就不會有欣賞美麗日落的樂趣,也不會有痛苦。無論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體驗都將根本不存在。

當前哲學中關於意識理論的核心是意識的難題,這是哲學家大衛·查爾默斯提出的一個難題。(請參閱他在《大眾科學》上發表的文章“意識體驗之謎”。認知科學認為,大腦是一個資訊處理引擎。這個難題問道:但是,為什麼所有這些複雜的資訊處理都需要從內部感覺起來像某種東西?我們為什麼會有體驗?查爾默斯本人也贊同的一種有影響力的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是泛心論。

泛心論認為,即使是最小的現實層面也具有體驗。基本粒子具有微小的意識水平,並且在某種程度上,它們是體驗的主體。當粒子處於極其複雜的配置中,例如當它們位於神經系統中時,就會出現更復雜的意識形式。 泛心論旨在將現實的構建模組定位在完備物理學所識別的最基本的現實層面。事實上,泛心論者聲稱,他們的理論與基礎物理學相吻合是其優點,因為體驗是物理學所識別的屬性的潛在本質。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產出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具有影響力的報道。


然而,這種觀點與物理學的前沿研究相悖。當代物理學的核心是研究宏觀與微觀之間的明顯矛盾,即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中的巨大結構(如黑洞)與量子力學的亞原子領域之間的矛盾。量子引力領域的工作試圖解決這一矛盾,並且越來越多地表明一些令人震驚的事情:現實的基本成分不是時空的。相反,時空是從更基本的東西中湧現出來的,這種東西是用數學結構定義的,它摒棄了任何時間順序或空間度量。(有關更多詳細資訊,請參閱喬治·穆瑟在《大眾科學》上發表的文章“什麼是時空?”)正如水的透明度不是在單個分子中發現的那樣,在最精細的解析度水平上,時空完全消失了。

如果現實更基本的成分是非時空的,那麼很難理解它們怎麼可能也是體驗性的。因為如果在這個層面上沒有時間,怎麼可能存在體驗?有意識的體驗具有一種涉及流動的感受質量;思想似乎存在於“當下”,並且它們時刻變化。無時間的體驗是矛盾修辭法。與此相關的是,如果沒有時空,為什麼要說在基本層面上存在心靈或體驗的主體?心靈似乎具有體驗。沒有時間,就不會有精神事件展開。

在這裡,泛心論者可能會反駁說,我們通常的時間感是一種錯覺。誠然,關於現實是否是無時間性的辯論始於2000多年前,當時前蘇格拉底哲學家巴門尼德聲稱現實是靜態的、不變的,就像一個數學方程式。相比之下,赫拉克利特斷言一切都在變化,就像火焰的運動一樣。如今,物理學家也在與類似的問題作鬥爭。雖然艾薩克·牛頓認為時間就像一條河流,在宇宙中的每個地方都以相同的速度流動,但阿爾伯特·愛因斯坦推翻了這一觀點,因為廣義相對論和粒子物理學的標準模型在時間上都是對稱的。這些定律沒有說明時間是向前還是向後移動。這些定律也沒有像我們所稱的“當下”那樣識別出如此特殊的時刻。

這種愛因斯坦式的圖景被稱為靜態的“塊狀宇宙”時空觀,因為它缺乏任何時間流動或流逝的感覺。正如愛因斯坦在一位密友去世後寫道:“對於我們這些信奉物理學的物理學家來說,過去、現在和未來之間的區別只是一種頑固的持續存在的錯覺。”

泛心論者能否利用這種塊狀宇宙圖景來論證時間是一種錯覺?如果是這樣,也許泛心論和量子引力最終並非相互矛盾。假設我們通常的持續時間感只是一種錯覺,而現實是無時間性的。如果是這樣,那麼重點不應該是現實的基本層面是體驗性的。重點應該改為,基本現實是非體驗性的,並且潛在的成分,無論它們是什麼,都將以某種方式解釋我們通常的時間感。但是,泛心論者並沒有試圖用非體驗性的東西來解釋體驗。對他們來說,體驗是基本的。

如果非時空成分真的產生了更熟悉的時空構建模組,這將是一個令人興奮的發現。但是,很少有人考慮過這樣的發現會對我們理解意識的本質產生什麼影響。經過反思,時空湧現似乎使這個難題變得更加困難。因為與我們對時間和空間的感知如此緊密相關的意識體驗,是如何從無時間性、非空間性的成分中產生的?換句話說,體驗是如何從非時空成分中產生的?例如,環量子引力認為這些成分構成了微小體積量子的基礎,或者弦理論認為這些成分構成了弦或環所描繪的表面上的場的基礎。

基礎物理學研究的那些實體,即時空據稱從中湧現出來的那些實體,很可能就是產生體驗的那些成分。但如果是這樣,我們只是不知道如何產生的。因為在非時空和體驗之間似乎存在解釋上的差距。它們是不同種類的東西。意識可能產生於非時空成分之間精心設計的舞蹈,但如果真是這樣,我們仍然不瞭解其編排方式。

Susan Schneider is a professor of philosophy and cognitive science at the University of Connecticut, a researcher at YHouse, Inc., in New York, a member of the Ethics and Technology Group at Yale University and a visiting member at the Institute for Advanced Study at Princeton. Her books include The Language of Thought, Science Fiction and Philosophy, and The Blackwell Companion to Consciousness (with Max Velmans). For more of her work see: SchneiderWebsite.com.

More by Susan Schneide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