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前圖案:恐龍從頭到羽尾披上色彩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這篇文章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並反映作者觀點,未必代表《大眾科學》立場。


上週,研究人員宣佈,他們首次能夠將原始色彩賦予恐龍——根據色素顆粒的新證據,在中華龍鳥的尾巴上描繪出醒目的條紋。今天,另一個團隊報告說,他們已經解碼了另一種恐龍從頭到尾的顏色。

這些發現將於2月5日發表在《科學》雜誌上,詳細描繪了似鳥的赫氏近鳥龍,這種恐龍在約1.5億年前滅絕,於2008年12月首次被描述。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為了確定這種恐龍的整體顏色,由北京自然博物館的李權國領導的研究人員在掃描電子顯微鏡下研究了29個羽毛樣本。他們的發現是一種非常引人注目的小恐龍。

耶魯大學鳥類學、生態學和進化生物學教授理查德·普魯姆在一份準備好的宣告中說:“這不是烏鴉或麻雀,而是一種羽毛非常引人注目的生物。”然而,這種顏色並不完全陌生。正如作者在研究中指出的那樣,恰恰相反,它“與包括家禽在內的各種活鳥驚人地相似”。

這種圖案為我們提供了關於這些恐龍如何生活的新線索。耶魯大學研究生和這項新研究的合著者雅各布·溫瑟在上週接受ScientificAmerican.com採訪時說:“有了它,我們可以更多地瞭解它們的生物學特性。”

研究人員尚未瞥見中華龍鳥或赫氏近鳥龍的侏羅紀時期的實際顏色。“如果你觀察這些恐龍,它們在化石中看起來不是紅色的,”溫瑟解釋說。但在顯微鏡下,科學家們可以看到黑色素體的化石形狀,黑色素體是透過黑色素提供色素的細胞器。這些形狀各異的顆粒仍然為許多現代動物提供顏色,並且在過去的漫長歲月中幾乎沒有變化,因此研究人員可以使用這些形狀來推斷它們會為古代羽毛提供什麼色調。

這一發現顛覆了一種假設,即羽毛的進化純粹是為了飛行。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的古生物學副教授朱莉婭·克拉克在一份準備好的宣告中說:“這意味著顏色圖案功能——例如,偽裝或展示——一定在恐龍羽毛的早期進化中發揮了關鍵作用。”

普魯姆稱這種從頭到尾的全新畫像是“每個曾經痴迷於恐龍的孩子們的終極夢想”。而且確實會有大量的著色工作要做——古生物學家每年都會發現更多長羽毛的恐龍。 

赫氏近鳥龍全綵色羽毛重建圖,由邁克爾·A·迪喬治奧提供;化石標本圖片,羽毛研究標本,由 J. 溫瑟/北京自然博物館提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