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膠,塑膠無處不在,卻沒有一口食物:太平洋信天翁以垃圾帶的“美食”為食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作為海事傳說中厄運的先兆,信天翁本身也已成為現代海洋汙染的指標。 萊桑信天翁 (Phoebastria immutabilis) 以捕捉漂浮和近地表食物為食,在垃圾遍佈的潮汐中,現在撿拾到的“美食”比它們習慣的更危險。

一篇關於這個主題的新論文的作者寫道:“隨著海洋垃圾數量的增加,曾經可能是頂級海洋捕食者的‘最佳’覓食策略,現在正導致次優飲食,其中很大一部分由塑膠組成。”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 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當今塑造我們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這篇新論文於週二線上發表在PLoS ONE上,記錄了許多廣闊漫遊的鳥類現在擁有的新的、有害的飲食習慣。

洋流彙集了大量的漂浮垃圾,被稱為太平洋垃圾帶。 為了瞭解不同信天翁種群可能受到的影響,研究人員在來自兩個鳥群的數十隻成年鳥類身上安裝了追蹤裝置,這兩個鳥群相距約 2,150 公里——一個在夏威夷的瓦胡島,另一個在主夏威夷群島西北部的庫雷環礁,更靠近國際日期變更線。 研究人員還收集了這些種群中雛鳥反芻的食團,以觀察這些幼禽被餵食了多少非天然的漂浮物。

夏威夷大學的林賽·楊和主要研究作者在一份準備好的宣告中說:“我們懷疑塑膠的攝入量可能存在一些差異,但發現庫雷環礁的鳥類攝入的塑膠量是瓦胡島鳥類的 10 倍,這令人震驚。”

作者在論文中指出,被餵食更多塑膠和更少天然食物會阻礙雛鳥的生長,甚至殺死一些鳥類。 然而,該研究的小樣本量不允許研究人員辨別塑膠可能對種群產生多大影響。

該團隊發現,來自庫雷環礁的鳥類帶回了更多的塑膠,它們在亞洲和夏威夷之間的所謂西部垃圾帶上花費了大量時間,即使瓦胡島的鳥類居住在繁華的檀香山附近和更廣泛研究的東部垃圾帶(夏威夷和加利福尼亞之間)。 庫雷環礁鳥類吃掉的塑膠似乎主要來自亞洲。

常見的回收塑膠物品包括打火機、漁線和牡蠣墊片——很可能是漁業從業人員在海上丟棄的。 其他的則有更常見的垃圾,甚至有一隻鳥攝入了一個完整的、密封的面霜罐子。

楊說:“庫雷環礁鳥類體內的塑膠小玩具太多了,我們開玩笑說我們可以用它們組裝一個完整的耶穌誕生場景。” 發現一隻死去的庫雷環礁雛鳥體內有 306 塊塑膠(見下方影片)。

夏威夷土地和自然資源部的共同作者辛西婭·範德利普對庫雷環礁的一隻信天翁雛鳥進行屍檢的影片:

圖片由 USGS 透過維基共享資源提供

影片由夏威夷大學的保羅·毛林提供,旁白由夏威夷林業和野生動物部的辛西婭·範德利普提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