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二十多年來,研究人員一直在北大西洋西部和加勒比海地區進行考察,以更好地瞭解在那裡形成的巨大塑膠垃圾帶。儘管關於塑膠究竟如何到達這些地點、來自何處以及對海洋生物造成何種影響的謎團仍未解開,但一個科學家團隊現在發表了一項可能是有史以來對這些垃圾帶進行的最具分析性的研究,該研究基於研究船隻在 1986 年至 2008 年期間 22 年間收集的資料。
來自海洋教育協會 (SEA)、伍茲霍爾海洋研究所 (WHOI) 和夏威夷大學 (UH) 的研究人員發現,除其他外,儘管社會塑膠的生產和消費不斷增加,但研究人員的網捕撈到的塑膠量多年來仍保持相當穩定,這是根據週四出版的《科學》快訊雜誌上發表的研究得出的結論。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報道關於塑造我們今天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在該研究過程中,在每年取樣的 6,100 個地點收集了超過 64,000 件單獨的塑膠碎片。為了收集這些資料,船隻在每個地點的水面拖曳網,研究人員用鑷子從藻類和其他收集的物質中挑出小的塑膠碎片。超過 60% 的表面浮游生物網拖網收集到了通常為毫米大小的漂浮塑膠碎片。在亞特蘭大緯度附近的一個區域觀察到塑膠濃度最高。
透過將他們的測量結果與海洋環流的計算機模型相結合,研究人員報告說,這種塑膠濃度出現在風力驅動的表面洋流匯聚的區域。研究人員認為,這有助於解釋為什麼碎片會積聚在這個遠離陸地的特定區域。作者提出了幾個可能的解釋,說明為什麼垃圾帶自被發現以來沒有迅速擴大。那裡的塑膠可能會分解成太小而無法被網收集的碎片,或者它可能會沉到水面以下。或者,它可能被海洋生物消耗掉。研究人員得出結論,需要進行更多研究來確定每種情景的可能性。
過去一年發起的幾次考察表明,太平洋也同樣受到漂浮垃圾島嶼的困擾。據夏威夷大學領導的一個研究小組 在 2009 年 10 月報道,構成太平洋垃圾大板塊的塑膠垃圾已成為當地萊桑信天翁 (Phoebastria immutabilis) 種群的流行小吃吧。研究人員發現,生活在兩個不同垃圾帶附近的鳥類群落正在吃打火機、漁線和牡蠣墊片,這些墊片很可能是捕魚業的人在海上丟棄的,以及更常見的垃圾。研究人員稱,一隻死去的庫雷環礁雛鳥體內發現了 306 塊塑膠。
Project Kaisei——一個由科學家、水手、記者和政府官員組成的團隊,部分由國際回收公司資助——一年前也訪問了太平洋垃圾大板塊。《海星號》和第二艘船(從聖地亞哥斯克裡普斯海洋研究所發射的《新地平線號》)的工作人員研究了過去幾十年分解的塑膠如何與浮游植物和浮游動物混合,並調查了是否可以使用網捕技術來清理它。這些研究人員指出了塑膠帶可能不會隨著時間推移而擴大的另一個原因:大部分塑膠被分解成糊狀混合物,這種混合物往往會隨著洋流和風暴在一年中的過程中產生湧浪和風而移動。
來自加利福尼亞州長灘市的阿爾加利塔海洋研究基金會的一個研究小組,在他們自己 去年八月為期兩個月的垃圾帶研究航行返回後,對他們所看到的一切感到震驚和沮喪。專案攝像師德魯·惠勒總結道:“我們必須透過減少或消除一次性產品和產品包裝中使用不可生物降解的塑膠來阻止情況惡化。如果海洋中塑膠的增加速度沒有改變,那麼我看不出我們如何能夠避免海洋生態系統健康以及由此導致的人類生命本身發生災難性的變化。”
水面浮游生物網被拖曳穿過水麵以收集微觀生物和塑膠海洋垃圾的影像,由 SEA/Gloria Proskurowski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