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發現的帶羽毛恐龍標本加強了恐龍與鳥類之間的聯絡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非鳥類恐龍早已滅絕,但關於它們的古生物學思考,尤其是恐龍-鳥類標本,在被發現之後顯然仍在不斷發展。例如,小型的帶羽毛恐龍赫氏近鳥龍(Anchiornis huxleyi)在去年12月被描述,並被認為是存在於恐龍和鳥類之間的過渡物種。但新的證據——以及一個更好的標本——表明這種模稜兩可的動物實際上屬於恐龍類群。

徐星(邢旭)和他在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同事寫道,赫氏近鳥龍(A. huxleyi)是根據《中國科學通報》上發表的部分標本描述的,被認為是“非鳥類恐龍和鳥類恐龍之間的……中間型”。但作為一種恐龍——現在被認為是傷齒龍科,一種類似鳥類的獸腳亞目恐龍——它將鳥類進化的時鐘撥回了更早的時間。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有助於確保未來能夠繼續報道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恐龍向鳥類過渡一直是爭論了一個多世紀的話題,一些研究人員仍然認為,其他類似鳥類的恐龍出現的時間太晚,不可能是鳥類的祖先。這種困境,在古生物學領域被稱為時間悖論,因對赫氏近鳥龍(A. huxleyi)的重新評估而再次受到打擊,赫氏近鳥龍的年代約為1.55億年前——比帶羽毛恐龍小盜龍早約3000萬年,比已知最古老的鳥類始祖鳥早約500萬年。帶羽毛恐龍出現的這個更早的日期,削弱了鳥類缺乏足夠時間從恐龍進化而來的說法。

此外,該研究“為羽毛的早期進化提供了新的線索,並展示了接近恐龍向鳥類過渡時期的骨骼……特徵的複雜分佈”,論文作者在本週的《自然》雜誌[pdf]的讀者來信部分寫道(《大眾科學》是自然出版集團的一部分)。

赫氏近鳥龍(A. huxleyi)的後腿上似乎有幾個輪廓特徵(又名片狀羽毛)——在現代鳥類身上發現的——這為這些動物曾經用四翼飛行或滑翔的理論增添了力量。最新論文的作者(徐星也是作者之一)指出,這支援了羽毛最初是在恐龍的尾部區域發育的,然後擴散到前翼,之後才從現代鳥類的腿部消失的觀點。

這兩個標本都是在中國遼寧省的髫髻山組地層中出土的。最初在《中國科學通報》中描述的小恐龍長約34釐米,重約110克。儘管它可能在開創鳥類的新世界中發揮了作用,但赫氏近鳥龍(A. huxleyi)的命名不是為了紀念著名的科幻小說作家,而是為了紀念托馬斯·亨利·赫胥黎,他是進化論的早期倡導者,也是最早提出鳥類可能確實是恐龍後裔的人之一。

圖片由徐星等提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