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亞新恐龍化石表明暴龍的活動範圍是全球性的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暴龍骨骼在地球北部大陸是相對常見的發現,從現代的科羅拉多州到中國等地都有發現。但直到現在,它們似乎出乎意料地在地球南部缺失。然而,在澳大利亞維多利亞州發現一塊明顯的類暴龍髖骨,可能會改變科學家們對這個臭名昭著的恐龍類群的分佈和演化的看法。

倫敦自然歷史博物館古生物學系的保羅·巴雷特是這份新報告的合著者之一,他在一份準備好的宣告中說:“隨著其他‘北方’恐龍類群的代表開始在南方出現,南方大陸缺乏暴龍類恐龍變得越來越不合常理。”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報道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這塊髖骨化石長 30 釐米。“這塊骨骼可以明確地被鑑定為暴龍,因為這些恐龍具有非常獨特的髖骨,”劍橋大學地球科學系的首席研究作者羅傑·本森在一份準備好的宣告中斷言。

研究人員根據髖骨的大小推斷,這種新暴龍大約有一個人的大小,身長約三米,體重約 80 公斤。這種動物生活在早白堊世,當時與高聳的晚白堊世霸王龍相比,這個科的成員仍然很小

這種尚未命名的恐龍生活在大約 1.1 億年前,大約比它受人尊敬的親戚霸王龍早 4000 萬年。當時,南部大陸(澳大利亞、非洲、南美洲和南極洲)仍然相互連線,這為研究人員提供了“暗示,即非洲、南美洲和印度可能仍然有其他發現,”巴雷特說。這一化石發現在 3 月 25 日線上發表在《科學》雜誌上。

為什麼這群恐龍在南半球顯得如此弱小而稀少,而一些後來的暴龍在北半球卻變得巨大,成為統治性的掠食者?本森說:“如果不同的類群最初都存在於南北兩地,就很難解釋為什麼它們在南北兩地的成功程度不同。”“我們只能透過新的發現來回答這些問題。”

新暴龍化石的發現地點影像,位於澳大利亞維多利亞州的恐龍灣,拍攝於該動物生活的時期,由羅傑·本森/劍橋提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