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僅反映作者的觀點,不一定代表《大眾科學》的觀點
現在是關注手部和心靈衛生的時候了。
“您不需要在 CDC 的洗手指南中新增太多內容就可以使其成為一種冥想練習,”作者泰勒·普林普頓觀察到。“僅僅認真遵循這些步驟就需要專注、臨在感和完全沉浸在您正在做的事情中。”
冥想可以幫助我們深入理解我們的世界是如何變得越來越相互關聯的。隨著這些聯絡而來的是脆弱性和責任。我們忘記了這個現實,或者更糟糕的是,故意忽視它,直到輪到我們自己受到個人影響。排斥他人、孤立主義(明顯不同於自我隔離)和民族主義只會使我們在疫情來襲時變得格外脆弱。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爆發於中國武漢,已蔓延至全球,並在全球幾乎每個角落引發了恐慌。在這前所未有的、不確定的和充滿挑戰的時刻,我們停下來思考:這種致命病毒揭示了人性的什麼?關於人類與環境的相互關聯,我們能學到什麼?
人性
“我既不是這種病毒的受害者,也不認識任何感染這種病毒的人,”我們中的一位(仁欽·旺嘉爾)反思道。“但我有一個兄弟和他的家人在中國,像中國和世界各地的許多人一樣,我知道他們對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危機感到恐慌。因此,我一直在思考,作為一個佛教徒,或者更重要的是作為一個人類,我應該如何面對這場危機。感謝埃默裡-西藏科學倡議在印度卡納塔克邦哲蚌寺洛色林寺為僧侶舉辦的夏季科學專案,我意識到病毒會以不受控制的方式傳播。有些病毒可以從其他動物物種傳播到人類物種,導致疾病甚至死亡。”
透過藏傳佛教和西方科學的雙重視角,我們看到人類的情感、心理和生理狀態都在不斷變化。佛教和科學都告訴我們,避免這種變化是不可能的,因為沒有任何事物具有絕對的、永恆的存在。
這種微小的、帶刺的病毒提醒我們,在這個不斷變化的過程中,人性也包含在內。我們也不例外。我們也是無常的。我們的命運是不可預測的。我們都以不穩定的方式體驗著不同的現實。美在於無常的統一;無常是所有活著、活過或將要活著的萬物的共同特徵之一。
相互依存
越來越明顯的是,我們沒有意識到如何與我們的自然世界互動。我們為了人類的短期滿足而剝削自然資源,很少考慮長期後果。瑞典諾貝爾獎獲得者化學家斯萬特·阿倫尼烏斯在 1896 年估計,全球氣溫上升是廣泛燃煤的影響。一個多世紀後,我們仍在努力應對氣候變化的現實。
在 2007 年,繼一次國際會議呼籲人類、動物和環境衛生部門之間採取跨學科、協調一致的行動之後,建議採用“同個健康”方法來應對疫情。“同個健康”這個術語相對較新。但這個概念並不新。在《本土科學:相互依存的自然法則》中,格雷戈裡·卡耶特描述了美洲大陸原住民的科學和世界觀。我們人類與自然世界及其過程、生物和力量深深地交織在一起。
根據有著 2000 多年曆史的佛教相互依存緣起的概念,“有條件現象”是指由其原因和條件產生的事件。就我們而言,錯綜複雜的原因和條件的結合產生了 SARS-CoV-2 病毒和 COVID-19 疾病的影響。
我們人類依賴於自然環境。當我們從事環境不可持續的行為時,我們增加了人畜共患病(即從非人類動物傳播給人類的疾病)出現的機會。
隨著人口增長和人類擴張到以前原始的土地,越來越多的人與野生動物接觸。人員、動物和動物產品的流動性增加。這場疫情不僅僅是病毒單獨造成的。歷史、政治、經濟和文化都影響了這種疾病的傳播。
共同面對危機
我們必須對我們同胞的安全和福祉負責。我們共同渴望幸福和擺脫痛苦。我們的生存始終依賴於他人,儘管我們可能沒有意識到。COVID-19 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清楚地表明瞭這一點。
為了減輕負面影響,我們需要在包括社群、科學專家和管理人員的對話中,跨社會科學、法學和經濟學交流思想和方法。我們需要考慮人權、動物健康、環境和社會科學的倫理。
個人觀察和調查我們的人性和相互依存關係是朝著這些多方面目標邁出的第一步——在您洗手的接下來 20 到 30 秒內思考一些事情。
現在是關注集體手部和心靈衛生的時候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