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一種兇猛的、長著羽毛的猛禽可能已經足以讓生活在1.28億年前的小型恐龍、蜥蜴、鳥類和哺乳動物感到恐懼,但如果再加上毒液,這種威脅將是麻痺性的——字面意義上的。
十年前首次被描述的中華龍鳥具有奇特的牙齒和麵部特徵——包括一些長長的、有凹槽的牙齒和麵部的凹痕——這些特徵最初無法解釋。但是,一篇週一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線上發表的新論文提出,這種下白堊紀猛禽利用這些適應性來傳遞使獵物昏迷的毒液,從而幫助殺死獵物。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當我們觀察中華龍鳥時,我們意識到它的牙齒很不尋常,”堪薩斯大學勞倫斯分校自然歷史博物館和生物多樣性研究所的教授兼脊椎動物古生物學館長、論文合著者拉里·馬丁在一份準備好的宣告中說。“然後我們開始觀察牙齒和下頜的整個結構,那時,我們意識到它與現代蛇類相似。” 像許多後溝牙毒蛇一樣,這些恐龍可能使用有凹槽的牙齒——而不是空心的牙齒——將毒液注入受害者的傷口。
研究人員檢查了來自兩種已知的中華龍鳥物種千禧中華龍鳥和郝氏中華龍鳥的標本,這些研究人員來自中國遼寧省的東北大學和堪薩斯州勞倫斯市的堪薩斯大學,他們發現這些生物具有讓人聯想到今天后溝牙蛇和毒蜥的特徵。
作者寫道,其特別長而有凹槽的牙齒“可能是由於需要穿透厚厚的羽毛層”,並指出小型早期鳥類可能是常見的目標。“一旦穿過羽毛,帶槽的毒牙將穿透皮膚4到6毫米。這足以切入皮下組織並使毒液進入血液,但太淺而無法僅透過外傷引起死亡或喪失行動能力。”
這種邪惡的馳龍與滑翔的顧氏小盜龍密切相關,論文作者強調了它的鳥類特徵:“從各個方面來看,這東西都是一種有毒的鳥,”馬丁說。中華龍鳥大約有火雞那麼大,但喜歡吃肉,甚至可能還有隱秘的狩獵策略。
“你不會看到它來襲,”同樣來自堪薩斯大學自然歷史博物館和生物多樣性研究所的大衛·伯納姆在一份準備好的宣告中說。“它會從低垂的樹枝上俯衝到你身後,並從背後攻擊……一旦牙齒嵌入你的皮膚,毒液就會滲入傷口。”
然而,毒液可能不是用來殺死獵物,而是為了制服它。“獵物會迅速進入休克狀態,但它仍然活著,”伯納姆說。“它可能眼睜睜地看著自己被這隻猛禽慢慢吞噬。”
石化的中華龍鳥牙齒圖片由堪薩斯大學生物多樣性研究所的David Burnham提供;重建的中華龍鳥頭骨圖由美國國家科學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