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業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業 訂閱。 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今天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諾曼·博洛格從愛荷華州的一個小農場走向了養活世界一半的人口,這要歸功於他對小麥基因設計的長期興趣。 他於9月12日因癌症去世,享年95歲,但問題仍然存在:綠色革命也死了嗎?
1944年,受過植物病理學家培訓的博洛格,應洛克菲勒基金會等機構的邀請,離開美國前往墨西哥,與小麥杆鏽病作鬥爭。 他和他的同事在接下來的十年裡,雜交了來自全球各地的數千種小麥品種,最終開發出一種高產、抗病品種。 不幸的是,這種小麥無法承受沉甸甸的穀粒。
因此,博洛格再次將其與日本矮稈小麥雜交,生產出所謂的半矮稈小麥,這種小麥既矮(因此不易因頂端過多的穀粒而傾倒),又抗病,且易於施肥。 在種植該品種的地方,產量飆升。
首先,他工作的墨西哥實現了糧食自給自足(被稱為“小麥靜悄悄的革命”)。 隨後是印度和巴基斯坦,產量翻了一番。 再加上為水稻和其他穀物開發的類似品種,一場“綠色革命”在亞洲的田野中顯而易見,並幫助避免了世界末日般的饑荒預言。
博洛格說:“農業生產中沒有奇蹟”,但由於糧食產量的增加,數百萬人的生命得以拯救,博洛格被授予1970年諾貝爾和平獎。
然而,綠色革命繼續遇到古老的馬爾薩斯問題:人類繁殖的速度比糧食供應的速度更快。 儘管基於博洛格工作的小麥品種覆蓋了全球約 8000 萬公頃的土地,但2008 年爆發了糧食騷亂,部分原因是,按照博洛格的思路,對生物燃料的追求。 而且,部分由於博洛格的成功,農業資金已經枯竭。
亞洲的綠色革命也留下了複雜的遺產。 拋開圍繞農場合並(以及因此偏袒富裕地主而非農民)的社會公正問題不談,除了博洛格的小麥之外,它還需要像巴克拉大壩這樣的大型水壩或地下水開採用於灌溉用水,以及大量由化石燃料製成的合成肥料。 今天,印度的水資源正在枯竭,而剩餘的部分水資源現在已被同樣的肥料汙染。
非洲也被證明對博洛格的革命具有抵抗力。 儘管進行了近 30 年的工作,但產量並沒有像他和其他人希望的那樣增長那麼多——這主要是因為許多國家缺乏大規模灌溉或公路基礎設施來運輸肥料。 但在 2007 年,自 1960 年代開始記錄以來,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人均糧食產量首次上升,馬拉維等補貼肥料的國家引領了這一趨勢。
博洛格在晚年轉向轉基因作物,將其視為實現更豐收未來的最佳希望。 現在鏽病再次蔓延,烏干達出現了一種新的品種。 博洛格的戰鬥可能永遠無法完全獲勝,他的繼承人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
正如他在 1970 年的諾貝爾和平獎獲獎感言中所說:“與飢餓作鬥爭的潮流確實變得更好……但如果我們變得自滿,退潮可能很快就會來臨。” 自滿情緒已經出現了嗎?
畢竟,博洛格曾說過,“沒有充足的食物供應,今天所知的文明不可能進化,也不可能生存下去”。 “社會正義的首要組成部分是為全人類提供充足的食物。”
圖片來源:Steve Mirsky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