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Tiny”:一隻由誘導性幹細胞培育而成的小鼠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刊登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具有影響力的報道。


感謝一隻名叫“Tiny”的小鼠,研究人員現在已經證明,完整的、活著的哺乳動物可以從所謂的誘導性多能幹細胞中培育出來——這種細胞來自成年動物,但在許多方面都像胚胎幹細胞一樣運作。

這隻齧齒動物在其母語中文中被稱為“小小”,它是從誘導性多能幹細胞(iPS細胞)創造並由代孕母親產下的數十隻小鼠之一。 該過程在昨天發表於《自然》雜誌(《大眾科學》是自然出版集團的一部分)的一項研究中進行了描述。

研究人員使用病毒將四個基因匯入從成年小鼠身上提取的成纖維細胞,從而觸發了向iPS細胞的轉變。 然後將這些細胞植入到一個沒有必要的遺傳資訊使其發育到胎盤以外的胚胎中。 這些植入的胚胎髮育成完整的小鼠證明了這些細胞確實可以完成天然胚胎幹細胞的所有工作。

“這讓我們對未來使用患者自身重程式設計細胞進行治療性干預抱有希望,”交通大學的研究作者曾凡一在一份宣告中說,《華盛頓郵報》報道。

該團隊注射的624個胚胎的出生率僅為3.5%。 即使是那些活產的小鼠也經常在幾天後死亡。 但在那些存活下來的小鼠中,有十幾只進行了交配,併產生了據報道健康的後代——這些後代現在也進行了交配,甚至產生了第三代小鼠。

另一個團隊,位於北京國家生物科學研究所,一直在進行一個平行的專案,也從iPS細胞中培育出了活體小鼠。 他們昨天在《細胞》的《幹細胞》上發表了他們的研究結果。

這些結果重新引發了人們對人類克隆的擔憂,但《自然》論文的主要作者、北京動物研究所的周琪告訴《自然新聞》,這是一個“理解重程式設計的重要模型……它並非旨在成為使用iPS細胞創造人類的第一步。”

第一隻iPS小鼠“Tiny”的照片,由周琪提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