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業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業 訂閱。 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長期以來,人們一直認為鰭足類動物群——海豹、海獅和海象——是從陸地共同祖先進化而來的,但直到現在,還沒有確鑿的化石證據出現。
據今天線上發表在《自然》雜誌上的一項研究報告,一種新發現的物種——達爾文普吉拉(Puijila darwini),生活在北極地區的中新世時期(2300萬至500萬年前),有望成為那個缺失的環節。儲存完好的骨骼是在加拿大努納武特地區的德文島上發現的,當時該地區的氣候要比現在溫和得多,達爾文普吉拉就曾在那片區域漫遊。
匹茲堡卡內基自然歷史博物館的脊椎動物古生物學名譽館長瑪麗·道森在一份宣告中說:“普吉拉是我們長期以來一直缺乏的進化證據。”
道森說:“這種動物可能既擅長游泳,又擅長在陸地上行走。”
從頭到尾,它大約有 3.6 英尺(110 釐米)長,可能長有蹼足,而不是其現代後代炫耀的鰭狀肢。蹼足使其可以花一部分時間在淡水湖泊中捕食,同時使陸地旅行不像使用鰭狀肢那樣笨拙,因為在冬天,結冰的湖泊會迫使它在陸地上尋找食物。長長的尾巴和短小的腿使它的外觀不像現代水獺,可能最像今天的美洲河獺(Lontra canadensis)。
雖然陸地動物被認為最初是從海洋生物進化而來的,但有些動物——例如鯨魚的祖先、海牛和海象——最終又爬回了水生棲息地,這使得像普吉拉這樣的過渡物種成為了解進化過程的重要視窗。
這個新物種的名字非常貼切。普吉拉在因紐特語中是“幼年海洋哺乳動物”的意思,而達爾文則是為了紀念查爾斯·達爾文,他在《物種起源》中提出了關於這些進化力量的理論,他寫道:“一種嚴格的陸生動物,透過偶爾在淺水中、然後在溪流或湖泊中捕食食物,最終可能會變成一種完全水生的動物,從而敢於挑戰開闊的海洋。”
達爾文普吉拉在隕石坑湖中游泳的重建圖 © Mark A. Klingler/卡內基自然歷史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