鴨嘴龍獨特的咬合方式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代表《大眾科學》的觀點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鴨嘴龍—鴨龍科,它們那個時代最常見的植食動物—以不同於當今任何動物的方式咀嚼食物。

研究人員使用電子掃描顯微鏡,能夠檢查在 6500 萬至 6800 萬年前日常磨損在單個恐龍牙齒上留下的細微劃痕,以檢驗關於這些生物可能如何咀嚼食物的不同理論。

與大多數動物(下頜骨上有複雜的關節)不同,這些恐龍的上頜骨和顱骨其餘部分之間有一個鉸鏈,這使得它們的運動範圍比許多同類動物更大。細小的劃痕表明,當它們咬住食物(可能是香蒲和其他低矮植被)時,上頜骨會被向外推,牙齒會橫向滑過下頜骨中的牙齒。這種運動,再加上上下、前後運動,會撕碎和研磨構成它們飲食的纖維性植物材料。

這項發現發表在最新一期的《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在分析之前,有些人懷疑這種成像技術是否可以有效地用於恐龍牙齒,因為恐龍的牙齒在其一生中會頻繁更換。

萊斯特大學的首席研究作者文斯·威廉姆斯在一份宣告中說:“透過觀察一個只有幾根人頭髮寬的區域的劃痕模式,我們可以推斷出這些巨大的草食動物是如何以及吃什麼東西的。”“因為我們可以分析單個牙齒……這項技術有可能告訴我們更多關於恐龍的進食方式以及它們所生活的生態系統的資訊。”

埃德蒙頓龍下頜牙齒的影像,由萊斯特大學文斯·威廉姆斯提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