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困地區需要工業嗎?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業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業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消除貧困的努力中,有一個被忽視的方面:工業。至少愛沙尼亞塔林理工大學的經濟學家埃裡克·萊納特是這麼認為的,他認為,養活更多人的最佳方法是確保更多人從事工業、非農業工作。“[一個國家的國內生產總值,或GDP]中農業所佔的比例越小,發生饑荒的可能性就越小,”萊納特今天在地球狀態會議上說。“這應該告訴我們一些事情。””他認為,遭受饑荒的國家農民更多這一事實告訴我們,發展中國家需要對新興產業實行更多的保護主義(這種方法在近幾十年裡幫助亞洲以及二戰後的歐洲擺脫了貧困),並減少對改善農業的短視關注。“解決貧困的方法是讓農業在GDP中佔比更小,”他說。換句話說,非洲需要更少、更優秀的農民,以及更多從事其他型別工作的人。哥倫比亞大學地球研究所的經濟學家傑夫·薩克斯指出,一個國家在擁有豐收的農業產量之前不可能擁有工業(而且像肯亞這樣的國家沒有像印度和中國那樣利用國內市場發展)。然而,行動電話在發展中國家的迅速普及——以及它引發的創業努力,例如讓農民獲得資訊,從而不再受貿易商的價格資料擺佈——證明了專注於農業可能過於狹隘。愛立信這家移動電信公司的經驗也證實了這一點。正如愛立信執行長卡爾-亨裡克·斯萬伯格解釋的那樣,這家瑞典公司自1876年以來一直從事推出電信網路的業務:19世紀和20世紀的傳統電報和電話線路,以及21世紀的移動平臺。目前,全球已有超過30億人擁有手機——這釋放了增強教育、消除疾病和賺錢的新機遇。然而,技術或工業本身都不足以將貧困減半或遏制飢餓——正如國際社會在2000年制定千年發展目標時所設定的那樣——千年村莊專案的聯合主任約翰·麥克阿瑟說,該專案旨在解決撒哈拉以南非洲79個村莊面臨的諸多問題。至少在這79個村莊,聯合國雄心勃勃的目標可能會實現。在更廣泛的層面上,也有好訊息:全球麻疹感染人數下降,數百萬人獲得了抗艾滋病藥物,發展中國家現在上學的兒童比2000年增加了2000萬。但壞訊息更多;清潔用水、飢餓、兒童死亡率等大多數目標都遠未實現。麥克阿瑟認為,要讓全世界人民擺脫貧困,需要在工業、農業、教育、衛生等所有方面付出巨大努力。“當透過獲得醫療保健來降低兒童死亡率時,”他說,“並且隨著糧食產量的增加,你就會看到從農業的轉型。”而且,僅這種擺脫季節性、靠天吃飯的農業的多樣化,可能在幫助撒哈拉以南非洲人民擺脫貧困方面,與過去幾十年亞洲擺脫貧困一樣重要。亞洲的綠色革命是在化肥、改良作物品種以及也許最重要的信貸浪潮中進行的。手機開創的簡易銀行業務可能不足以解決非洲的土壤肥力危機。

© .